APP下载

终身体育背景下运动类APP对大学生运动健身影响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查为例

2021-09-24王聪帅吕立勇刘耀耀闫建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疫情

王聪帅,吕立勇,刘耀耀,闫建华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终身体育背景下运动类APP对大学生运动健身行为影响研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运动类APP”“大学生”“运动健身”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共检索下载期刊论文47篇,学位论文15篇。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星APP采用偶遇抽样法收回问卷834份,其中有效问卷796份,有效率为95.44%。

调查问卷包括4个人口统计选项、30个选答题项和一个开放性问题,问卷填答者男、女性别比为47.56%和52.44%,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人数比分别为28.89%、46.98%、19.47%、3.77%、0.88%,体育类专业与非体育类专业比为15.58%和84.42%,涉及北京、广东、黑龙江、海南、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疫情期间运动类APP对大学生运动健身行为的影响。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新冠肺炎疫情期大学生运动健身现状

2.1.1 大学生运动健身意识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全球公共卫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全球体育工作也面临着奥运会延期、多项体育赛事停赛的巨大冲击。与此同时线上“云赛事”的竞赛模式应运而生,全国数十所高校通过乐动力APP线上识别功能开展以俯卧撑、深蹲、开合跳等为主的“云运会”,在检测学生疫情期间运动健身意识的同时带动全校学生生参与运动健身,提高身体素质。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下,学生把米袋当成杠铃、把卧室当成游泳馆、把客厅当成操场,体育老师变身“UP主”成了网络圈“最累的主播”,国家体育总局也邀请世界冠军科普居家健身知识,以平衡疫情期居家健身的供需关系。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它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的796人中,疫情对46.11%的学生健身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标准。

表1 疫情对大学生运动健身意识的影响(N=796)

2.1.2 运动健身行为

表2 疫情对大学生运动健身行为的影响(N=796)

居家健身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运动健身的主要形式,对于健身时间、活动空间、健身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深夜健身吵醒邻居的初中生、楼顶打太极的老爷爷、带动全家健身的大学生。人的行为除受自身需要直接影响外,内部认知和外界因素均会对运动参与产生影响,尤其是对自己越重要的人的运动参与效应影响越大,[1]居家健身形式更利于全家健身行为的形成。

作为一种新型健身形式,在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官方持续不断地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直播等方式进行居家健身的科普,同时阿里体育联合优酷少儿与5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推出“居家健身2.0版”以满足居家健身的需求。调查显示,疫情期大学生健身行为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天天锻炼”仍有差距。

2.2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基本情况

2.2.1 使用运动类APP的目的

2014年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运动类APP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高校联合以运动世界校园为主的运动类APP对公共体育课实施了线上打卡的要求,作为学生公共体育课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以激励学生参与运动健身。

运动类APP能够简单便携的呈现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数据满足心理需求,比如运动后将运动的指标数据轨迹等群晒、点赞,运动中促使内啡肽、多巴胺、线粒体等生化指标的分泌增多,使人有强烈的流畅感作为奖赏,参与者想一想这种“成就感”和“感觉很好”的到来。[2]

在调查的796名大学生中有493名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APP的智能化、专业程度、使用效果、可操作性成为大学生选择运动类APP的主要因素,keep和运动世界校园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与传统徒手健身不同,运动类APP融入健身后计步功能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用途之一,但也仍然保持了以往减肥、增肌、打卡的功能,具体情况见表3。也有部分大学生通过运动类APP购买会员、购买课程、购买器材和可穿戴设备。对于线上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3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的目的(N=493)

2.2.2 运动健身的执行程度

体育锻炼的执行度是衡量运动健身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独自进行锻炼的坚持性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表4显示,有57.62%的大学生跟随运动类APP达到较好以上的执行程度,得益于运动类APP通过语言和音效的激励塑造大学生运动健身情景,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运动素养水平选择切实可行的锻炼强度与计划,建立明确而合理运动目标,稳步提升自我效能感,激发运动的热情与动力。由此可见,运动类APP的人性化设计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执行度。

表4 跟随运动类APP练习时执行程度(N=493)

2.3 运动类APP对大学生运动健身的影响分析

2.3.1 运动健身时间

运动时长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要促进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要先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心理依恋。[3]由于大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中学时代强制性一天两次跑操带给学生运动时的枯燥乏味,忙于学业很难有精力掌握一到两种运动技能作为兴趣爱好。大学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极具诱惑力,难有时间顾及运动时长的培养,是导致大学生运动时长过短的重要原因。图1显示,使用运动类APP前每次运动30-60分钟的154人提升至使用运动类APP后的211人。由此可见,运动类APP的运用有效增长大学生运动时长,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提升身体素养:鼓励的语言唤醒运动机能;精准的定位服务运动成就。运动类APP进行积极的成果反馈,减少独自运动中自我放弃的习得性无助感,增加运动后的成就体验,促进大学生持续稳定的运动时长表现。

图1 使用运动类APP前后每次的运动时长对比(N=493)

2.3.2 运动健身频率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每周运动的次数与运动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大学生体育课程讲授运动健身专业的理论知识部分较少,大多以技术课的形式展开。缺乏专业的指导易出现平时运动量小的人群在锻炼初期过度运动,致使身体的不适应感增加,以及自我激励感较弱的人群会使每周运动的坚持性下降。图2显示运动频率在每周3次以上的人数从使用运动类APP前的208人提升到使用运动类APP后的362人。运动类APP的使用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使用运动类APP频率增高,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4]运动类APP的减脂计划、运动健身知识与话题以及运动健康数据的分享等功能,满足大学生减脂与健康、缓解疲劳与压力、社交与娱乐的需要,利于大学生课外时间与运动健身相粘连,从而主动融入课外体育锻炼中。

图2 使用运动类APP前后每次的运动频率对比(N=493)

2.4 终身体育背景下运动类APP对大学生运动健身的影响分析

2.4.1 对大学生的影响

由表5使用运动类APP对大学生的影响可知,运动类APP对提升运动健身意识、运动健身能力、运动健身行为、运动健身效果、缓解情绪压力有显著作用,选择频率均占到60%以上。这表明运动类APP健身功能的多样化成为大学生运动健身的助推剂。

表5 对大学生的影响(N=493)

运动类APP的运动轨迹记录功能是运动健身的“录像机”,不仅便于运动中自我监督,同时还可使大学生在运动健身过程中自我激励和运动后获得成就感,提升运动健身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运动健身参与度;运动类APP的指导功能是运动健身的“程序员”,可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情况与动机,为大学生提供科学个性化的运动健身计划于动作演示,使运动健身过程更具科学性和正确性,提高运动健身能力和效果;运动类APP的灵活性与便捷性,可以在不同的场所下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运动健身,便于大学生运动健身的开展。

2.4.2 对他人参与运动健身的带动效果

由表6对他人参与运动健身的带动效果可知,在使用运动类APP后,对他人参与运动健身产生积极影响占总人数53.75%,表明运动类APP以提高他人参与运动健身的方式助力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进。

表6 对他人参与运动健身的带动效果(N=493)

运动类APP中运动交友、群组挑战、同城关注等功能让具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大学生为实现团体成员的共同愿望自发组织和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通过参与团体组织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等,这些实践与锻炼无疑都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吸引力。[5]多数大学生个人在进行运动健身过程中,由于没有陪伴和运动氛围的烘托,极易出现无意志力的情况,导致运动健身无连续性,致使运动效果差。运动类APP中的交友、动态发布、团队任务和关注等功能,大学生可在APP中结交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共同参与到体育健身中,营造良好的体育社交氛围,参与团队任务,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例如APP中出现的跑团,共同监督进行运动健身。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作为一种新型健身模式,居家健身成为疫情期大学生的健身方式,在线上“云赛事”和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引领下大学生健身意识和健身行为均有较好的表现。

3.1.2 运动类APP以操作简单、功能齐全、专业性高的特点促使大学生更高的执行程度、更长的健身时间、更高的健身频率满足大学生心理“成就感”。

3.1.3 运动类APP以提高大学生健身积极性调节心理压力备受大学生群体热捧,对全社会运动健身的开展具有带动作用。

3.2 建议

3.2.1 发挥运动类APP优势,建立运动类APP结合线下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运动健身参与度。

3.2.2 开发专门性大学生群体运动类APP,实现“健身-娱乐-交友”一体化的功能模式。

3.2.3 学校提高对体育课程要求使大学生具备指导社会人群运动健身的能力,从全民健身工程的参与者转变为指导者。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