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中小学交通影响分析方法研究

2021-09-23程小丹,李雨芳,孙志鹏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23期

程小丹,李雨芳,孙志鹏

摘 要:对中小学类建设项目的基本交通特性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交通影响分析的研究目标与内容进行了明确,随后对新建中小学类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的重点及特色进行了分析论证,具体包含研究范围与研究时段的确定、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需求预测、交通影响分析与评价、交通改善措施等五部分。

关键词:新建中小学;交通影响评价;家长等候区;即停即走接送区

1 中小学类建设项目的基本交通特征

1.1 学生居住地分布

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采取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有关规定,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建议满足: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 m;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 000 m。

1.2 通学交通结构

从调查数据总体情况来看,在学生通学的各种交通方式中(不含步行),私家车接送比例最高,达到46.8%.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比例较少,仅为7.4%,此外,校车接送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占28.9%。

从学生通学交通方式随空间距离(居住地与学校之间)的分布情况看:空间距离2公里以下,主要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空间距离2公里以上,主要以私人小汽车、校车为主。

1.3 通学时间分布

根据通学时间调查,学生上学从家出发时间较为分散,到校时间比较集中,7:30-7:50为学生到校的高峰时段,16:30-17:30为学生离校高峰时段。此外,调查数据显示,低年级学生的出行对父母依赖性较强,个人独立性较弱,在上下学期间,76%的小学生需家长接送,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家长接送比例逐步减少。

由于学生上下学时间与上下班早晚高峰时段有所重叠,加之通学时段私家车接送比例较高,导致通学时段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严重。考虑到城市背景交通早高峰相比晚高峰更为集中,与此同时,学生放学流可通过错峰分时段缓解瞬时交通拥堵现象,上学流相对放学流时间更为集中,种种交通行为会进一步加剧道路交通的拥挤程度。结合学校周边道路的调查数据,上学流对学校周边路网交通运行的影响较大。

1.4 现有校车使用情况

目前学生乘坐的主要是社会上自然发展的校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教育部门、交管部门备案的车辆,含学校租用、学校自有和社会无偿提供的车辆;另一类是没有在任何部门备案的车辆,有小型企业车辆、私人车辆等。96%的学生按月支付校车费用,通过对学生以及校车企业的摸底调查,现有的校车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大多数校车都没在相关部门备案,缺乏监管;二是现有校车随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素质条件参差不齐;三是学校周边停车空间不足,校车停车难、停车乱,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混乱;四是校车安全责任不清,存在“法律真空”现象。

2 新建中小学交通影响评价研究重点

普遍采用经典的四阶段预测方法对机动车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即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其中,背景交通出行方式划分与项目交通出行方式划分尤为重要。背景交通出行方式划分主要结合研究区域所在地区现状出行方式、上位规划引导的出行方式结构等进行综合确定。

新建中小学项目交通出行方式划分则主要依据现状同类项目出行方式调研、评价年背景交通出行结构趋势进行综合确定。其中,同类项目参考依据主要包含办学体制(公办/民办,寄宿与否)、学校的类型(九年一贯制/小学/中学/仅部分年级)、学校师生规模(班级数、师生人数)、接送模式及停车管理等。

此外,新建中小学项目出行生成预测一般采用标准推荐的出行率法进行确定,实际应用过程中,建议结合同类项目调研出行率及本项目师生规模、接送比例等进行校核調整。进一步地,考虑到评价年实际运营效果(如,存在未实现全年级满额招收、周边建设发展缓慢导致生源偏少等情形),可采用入学率等对项目出行量进行折减。

3 交通影响分析与评价

新建中小学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从对周边道路、交叉口、项目出入口设置、停车设施、停车库设置、公共交通、慢行系统、消防及交通组织等方面的交通影响分析评价等方面展开。考虑到中小学项目特点,应对地面及地下的家长接送区、学生等候区、绿色通道、即停即走接送港湾/通道,非机动车停车区,人行通道的预留及其连续性等进行重点分析。

3.1 家长等候区、学生等候区

首先,可结合实地调研和研究区域的相关文献资料、项目师生规模、办学体制等,对所评价项目的接送需求进行估算。其次,综合考虑市政交通改善、建设地下室停车接送通道等措施,合理确定校门口等候场地配建面积,以实现对校园规划布局影响较小,但能显著提升学校主入口的通行环境。最后,关于接送等候区域的布设位置,建议结合学校慢行出入口集中或分区块设置,减少对市政道路人行空间的挤占。用地非常紧张的学校,可以结合建筑架空层等,设置独立的家长等候区域,并做好交通引导措施。

地库接送等候区域的位置、占地面积则主要根据地库车位规模、流线组织进行综合确定。

3.2 即停即走接送区域

目前关于即停即走接送区域的要求,大多采用上下学时段临时占用市政道路或设置停靠港湾实现即停即走。对于即停即走接送区的规模及其他设置要求尚未广泛明确。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品质标准(2020)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接送港湾原则上应利用学校用地或道路绿化带进行设置,不得占用市政道路;建设内容应包括港湾通道、即停即走停车区及隔离设施;港湾出入口与学校出入口距离应控制在20 m至100 m之间;即停即走侧向停车区长度合计不得小于50 m(满足10辆车侧向临时停放);即停即走侧向停车区宽度不得小于2.5 m,港湾通道宽度不得小于3.5 m。

在交通影响评价过程中,可参照西咸新区的规定,并考虑结合办学体制及规模,对停车区长度/车位数目进行优化;通车道宽度建议优化至5.5 m以上,预留一定错车通行空间;即停即走停车位一侧预留连续的人行等候空间。

4 交通改善措施

中小学建设项目主要从出入口功能划分、地面机动车与慢行分离、出入口及停车指引、视距不良改善、停车区功能划分与指引等方面进行改善。

对于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出入口,可采用护栏、绿化带、地面标线等进行空间划分,并辅以出入口指引标志牌等,减少交通冲突;校园地面尽量减少机动车通行,特殊情况下,可采用限速、指引标志牌、可升降桩、护栏等进行管控,保障校园安全;出入口及停车指引主要包括入口处禁止鸣笛、限速,出口处禁止左转、注意让行,车库出入口指示牌,消防通道禁止停车等;对于视距不良或交叉口处,宜设置凸透镜、电子显示屏及相应指示牌加以指引;停车区应按照教职工专用、分年级接送专用、特殊车位(充电车位、无障碍车位、出租车位)专用等进行分区,并按照接送流线,合理布设停车区、等候区、即停即走通道等。

5 总结

本文针对中小学类建设项目特点,对此类项目交通影响评价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说明。对解决学校投入使用后在上下学时段产生的道路拥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有待结合广泛调研,形成更为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欣.中小学周边道路交通流特征分析与通行能力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陈静.基于CAM的城市中小学门口道路上下学交通流特性分析[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