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探究

2021-09-23李银中,陆参军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市政道路

李银中,陆参军

摘 要: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是指城市和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吸收外来雨水,通过蓄水、渗透、净化等方式补充和调节地下水,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由迁移。结合我国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现状,可知景观绿化设计效果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当外部降雨过大时,会降低道路景观绿化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质量,本文深入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视角;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1 海绵城市发展的概念与概述

在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城市化发展要保护和服务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建设和发展和谐文明社会。在此背景下,我国大中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与优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一些城市,由于年降雨量大,容易发生雨后积水,甚至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此,提出了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理论,并有效地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是城市能够释放和储存积水、水流和雨水。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合理地收集大量的水资源,为后续的城市建设提供方便。它不仅节约了自然资源,而且维护了生活环境。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分散管理城市水源,通过慢排慢放的方法,借助绿色地面沉降技术,控制雨水流向,确保内陆城市不因强降雨而内涝。同时,在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应用中,储存的雨水也可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业。

2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2.1 尊重原自然环境

市政道路的景观设计应与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至少进行干预,使自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环境本质,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要形成“人与水相适应”的思想,形成“适水景观”的形象。因此,要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原有地形,在现有水源和植被的基础上,调整和利用传统技术,构建市政道路景观形态。比如利用低洼场地、水库形成雨水蓄存主体区域,结合道路和场地坡度确定主要径流方向,合理布置雨水收集设施,从而指导设计有针对性的雨水方案。

2.2 结合原有海绵设施设计

在现有的城市建设中,修建了许多回水和排水设施,以保证降雨较大时,城市不易积水,抵御洪涝灾害。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应向业主索取相关图纸,熟悉相关设施的布置。在設计过程中,应保护现有的海绵设施。例如,当我们需要设计道路旁的花园亭子时,需要确定该区域下部设施的布局,以避免错误的基础开挖和对地下设施的破坏。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需要掌握设施的布局,以保证设计的安全性。

2.3 考虑景观设计的经济合理性

道路景观设计附属于道路设计,是设计师在满足道路功能设计后进行的改进设计。旨在美化道路,改善出行环境,提高人们的出行舒适度。城市雨水回收系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更新换代。因此,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这一因素,适度地设计,以减少雨水回收系统升级改造的经济损失。同时,景观设计必须具备循环利用的设计理念,即考虑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循环利用能力,从整个生态循环的角度考虑投资和回报。

3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采用科学的海绵技术优化市政道路系统

3.1.1 拦截方法

拦截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首先,调整绿色隔离带,增加绿色隔离带的宽度和深度。其次,可以与净化封闭系统相结合,更好地完成地下水的排放。这种方法可以扩大市政道路的集水面积,利用市政道路相关构筑物和建筑材料的特性,缓解降雨时雨水的径流率。这种截流方式可以延长暴雨来水时间,使其在暴雨来袭后能有效抵御城市洪水。

3.1.2 渗透促进模式

即在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时,用透水性好、透水性好的材料代替一些常用材料,以保证雨水的渗透性。渗促式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优点:一是利用地砖材料的缝隙,使雨水在降雨量过大时尽快渗入地下土壤;二是夏季气温高,采用促渗法可以改善城市土壤的渗透性,避免城市中的“干岛效应”。

3.2 设计海绵绿化带,更好地发挥海绵功能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引入海绵绿化带建设理念,利用生物滞留带、透水人行道铺装、植草沟等优化市政道路绿化带,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海绵绿化带”。

3.2.1 道路绿化带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应考虑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生物滞留带等措施。生物滞留区不仅可以控制道路机动车道的基本雨水径流,还可以系统地收集和储存道路的雨水径流,使道路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合理。基础设计应收集和整理道路信息,并根据道路坡度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在设计道路绿化带时,道路的纵坡应大于基础的横向坡度,以起到截断道路中心线附近的基础径流的作用。

3.2.2 路边树木绿化带

海绵街树绿化带的设计可以调节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基本蓄水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行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设计应采用透水性路面设计。后两者可采用透水性沥青路面或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包括人行道、车行道等符合国家标准的透水性路面。行道树绿化带的设计是以单排植被的树池结构为基础,再对盖树池进行布置,实现结构优化。设施进水口设计时,应局部凹陷,优化设施进水条件,配置防冲设施。设计了低坡度和基础砂砾缓冲带,实现了防止土壤侵蚀、有效截取水资源的再植模式,使行道树周围的雨水径流更顺畅地进入行道树池,实现蓄水、减少浪费。

3.3 确定典型年径流控制率,科学设计路面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应考虑该区域的降雨情况,明确该区域的年径流控制率,完善原有的路面设计方案。如《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中,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有明确规定:新建开发区应保持在75%~85%;建成区改扩建工程控制在75%以内。根据当年径流控制率,道路绿化植物种植率和道路景观设计均能满足上述要求。

路面设计时,绿化植物覆盖区的高度应低于周围道路标高,道路硬质路面的高度应低于绿化植物种植区的高度。根据区域降雨条件、气温气候、土壤渗透性等,科学确定绿化植物种植区、市政道路硬路面、路面之间的高差,三者高度差应保持在50≤h≤100。因此,结合具体情况,在道路两侧设计了少量的缝隙,使雨水顺利流入绿地,避免了路缘高于硬路的情况,不利于雨水流入。

4 结语

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完善道路体系,明确典型年径流量总量控制率,加强路面设计,优化绿化植物配置,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特色,明确指标控制重点,加强道路景观的观赏性,加强绿化带的景观设计,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可以保证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进市政道路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玲玲,刘滨谊.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苏州太湖园博园为例[J].园林,2020(4):82-89.

[2]喻苗.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泸州市道路景观优化策略探究[J].酒城教育,2019(3):101-106.

[3]汤玉思.道路绿化设计策略探讨:以广州市增城区荔三公路改造工程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4):47-50.

[4]胡卓群.“海绵城市”理论在海沧隧道海沧端景观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15):74-75.

[5]马旭,李峥.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策略:以商丘市高铁新城片区十一条道路为例[J].江西农业,2018(14):93-94.

猜你喜欢

市政道路
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及路基设计要点分析
浅谈市政道路特殊路基处理的质量管理措施
关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伸缩缝施工技术的浅述
浅析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技术
市政道路下穿高速铁路技术简述及应用
市政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问题的探讨(1)
市政道路施工中的伸缩缝施工技术研究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设计分析
浅谈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接缝施工技术的应用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