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哲敏

2021-09-23刘建中

财经 2021年19期
关键词:钱伟长郑先生中科院

刘建中

著名力学家,2021年8月25日逝世,享年97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读到这则消息,种种往昔浮上心头。2001年我去中科院力学所读研究生,师从洪友士老师。郑哲敏先生是洪老师的博导,也就成为了我的“师爷”。

郑先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是钱伟长先生指导的。1946年钱老回清华执教,郑先生是钱老的第一批学生。

1947年郑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之后留校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1948年,经清华大学、北平地区、华北区、全国,四级选拔,郑先生成为东亚唯一“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获得者,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1949年他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4年9月,郑先生从纽约乘船离美,由于美国的阻挠,于1955年2月才回到祖国。回国后,进入了钱伟长先生创办的力学研究室。

錢学森回国后,创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郑哲敏是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

郑先生提出了很多享有国际盛誉的科学理论,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把科学理论用于解决国家遇到的难题。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紧锣密鼓地开展“两弹一星”研制。由于封锁,中国买不到大型水压机等加工设备,导致火箭的很多关键零部件制造不出来。这个难题被交给郑先生解决。

这位以前连炸药和雷管都没见过的科学家,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火箭的零部件。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和工业部门合作生产出技术要求很高的火箭零部件,为中国火箭上天作出了重要贡献。

紧接着, 中国要做地下核试验。可是,如何测算核爆的威力?郑哲敏先生与合作者一起做出了能准确预测核爆威力的模型。

1969年中苏在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爆发冲突后,为改变解放军常规武器落后的状况,他开始组织力量研究穿破甲规律。通过准确计算,能够让武器在精确的规定距离里打透相应厚度的装甲。

上世纪80年代,他进行瓦斯突出机理研究,解决煤矿事故。

这些研究多是绝密项目,所以外界很少知道郑哲敏这个名字。他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大众才对他有了丁点了解。

郑老师在我印象里是个和蔼可亲又充满活力的老头。我认识他的那年,他已经77岁,上台阶的时候,还能一步两级地跳着走。

郑老师主张开门搞研究,只要他在办公室,大门就从来不关。所里的人只要有问题有想法,就直接和他探讨。当然和郑先生讨论,一定要自己深入思考过。郑先生希望大家自己动脑子,他也喜欢激发大家思考。

在力学所,我经常旁听各种学术研讨会,从郑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科学家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选题不能是不痛不痒的。”

“一定要干‘出汗的活儿,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

“抽象能力最重要,抽象出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把它模型化。有了好的模型,最基本的工具就能做出大成绩来。”

我一直是同学中起得最早的,一大早去所里,总能碰到郑先生。也可能是这个原因,郑先生知道我的存在。曾经有一次,他在楼道里面碰到我,问我最近做什么研究。我叙述了我的方向,他想了3秒后说:“你未来会碰到两个难题。”后面果然碰到了。

我受导师所托,帮郑老师处理一些家中的杂物。郑老师就住在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楼里,房间很小,50平方米上下。其中一个屋子都是书,他和老伴在另一个屋子。我印象中,郑老师的爱人是中科院化学所的教授。她很亲切,和我聊了好多。我就记住两点:要因材施教;家务老郑做得更多一些。

一位老师说,郑老师50多岁的时候常和学生们去郊区做实验,跟年轻人一起睡上下铺。他知道自己爱打呼噜,就一直读书,等到大家都睡着了自己才睡。

郑哲敏先生享年97岁,比他的两位导师略逊一筹。两位钱老都是享年98岁。但是,在我心中,郑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他对年轻人的激励不输两位钱老。

(作者为《财经》产业研究中心总监;编辑:臧博)

猜你喜欢

钱伟长郑先生中科院
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永远的校长——钱伟长1983—2010年画传》推介
钱伟长的两次“No”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郑先生的痛苦从哪里来
从七十四巷到十八巷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漂洋过海来爱你
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中科院专家:京津冀何以成雾霾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