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吟诵中德育渗透的挖掘

2021-09-23冯洁娣

课外语文·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吟诵德育策略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烙下的一个不容忽略的强音符号,学习古诗词实现其教化效应,施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便是吟诵。采取形式多样的吟诵策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提升未来接班人的品行修养,即更好地落实好古诗词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吟诵; 策略;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7-089-03

【本文著录格式】冯洁娣. 古诗词吟诵中德育渗透的挖掘[J].课外语文,2021,20(27):89-91.

眾所周知: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的,而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又是经过教育家们层层筛选的经典中的精品,是表达古人高尚情操的,能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是一块渗透德育的好土壤。而更有效地将这块土壤发挥作用的方法则是吟诵。

一、吟诵古诗词有助于德育渗透

为什么说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词能更利于德育渗透呢?古人之所以写诗填词,其目的是修身养性,是因为诗人的用意是通过诗词表明自己的高尚品格的,由此,可见诗词本身就具有教化作用,德育应该是第一位的。我们应充分发挥诗词这一题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吟诵古诗词的同时,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得到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吟诵古诗词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正是暗合了我国诗教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古诗词的教学更是责无旁贷当此大任。精美凝练的古诗通过吟诵的方法来学习,就能更好地践行这一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二、正确认识吟诵,有助于德才兼备

吟诵,在古代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吟诵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是中华传统读书法,在古代叫作“读”。最根本的要求是原汁原味的汉文发声,在声调的高低缓急中进行微调,以求体现诗情文气。由此可以得出吟诵的定义是:以稍具乐感的语言,对汉文、汉诗的固有声音进行感性表述的方法。这是中国人读中国字的方法,简称中国式读书法。 20世纪以来,西方读法的引入催生了现代“朗读”“阅读”。为避免混淆,学术界探讨另用新词代替“读”,叶圣陶、赵元任首先用“吟诵”统称汉诗文的传统读法。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提交报告,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名称为“中华吟诵”,简称“吟诵”。古代文献上所谓“读书”“读书人”“读书声”,等等,这个“读”字就是今天所谓的“吟诵”。说白些无非就是读书,通过大声诵读将诗文的感情表达出来。相信大家都记得一头撞到韩愈车前的苦吟诗人贾岛吧,他到京城参加考试,骑着驴走在大街上,突然灵感来了,得了一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究竟用“推”还是“敲”,拿不定主意。韩愈心中暗念为选定了“敲”。他的行为坐实了古人作诗实为吟诗,吟成才记录下来的,当然也有经过反复修改的。所以,我们以吟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才能情通古人,而古人又是以诗明志的。那么我们就用作者的方法来读他的作品,以更好地品味个中情感,并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在习得古诗词知识的同时,进行了思想的升华,可谓德才兼备。

三、采取适当的吟诵策略,有助于德育渗透

怎样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词更有助于德育渗透呢?

首先,要掌握吟诵的基本方法才能踏进吟诵的大门。据徐健顺教授的说法,可简略为“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十六字。古时候的“平上去入”已经演变为普通话的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分别进入了平、上、去三声中,入声便消失了。古代的上、去、入三个声调合起来叫仄声。用普通话的声调反推古代平仄的口诀是: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短促也是仄。搞清楚这点后,进行高低长短的吟诵就容易多了。依字行腔,就是读出文字本来的声音,依义行调,根据古诗词本身的意思整句采用或激昂或温和,或轻读或重读,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表达诗词的思想内涵。

接着,可以采取多种吟诵的策略,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及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德育渗透找准落脚点。

(一)以“诵读—释义—吟诵—涵泳”渐进推行

古诗词凝练而深刻,让学生一下子领悟到作者的心志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们可以渐进推行,既呵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渐进的路径应为:诵读—释义—吟诵—涵泳。在与诗词刚见面时,不要急于吟诵,而是首先读准字音,流利诵读,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其意思,尤其是诗词中有关意象的含义及用典的地方,老师应当适当指出,为学生的深入理解扫清障碍。做好以上两点后,学生对诗词的把握有了信心,容易产生亲和感,这时引导学生以吟诵的方式读出来,因声求气,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求得与作者同,沉浸诗词中,玩味其中思想与志趣。当学生有所“愤”“悱”之时,老师作为辅助者可及时给予启发,对作者意图、背景等适当揭示,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心中所想,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帮助学生形成并丰富其内心世界,德育效果呼之欲出。当然,要达到背诵与通达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那么,我们就加以涵泳,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玩味,能够真正欣赏并作出合理的评价,雪泥鸿爪自然就深刻多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应如现代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指出:“古人之所以提出熟读,就是要在熟读中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石灰吟》一诗的学习中,因本诗没有难懂的字,字面意思也较浅显,学生借助注释很快便能准确流利诵读,故此,可让学生较快进入吟诵,相互点评,调准声音的长短高低后,开展吟诵接力并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基本能谈得较准确。这时,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问:1.题目为什么叫“石灰吟”?2.本诗只是写所见的石灰吗?有什么寓意?这两个问题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老师出示“游子吟”“出山吟”等带有“吟”字诗歌,并揭示“吟”表示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至于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向学生揭示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然后,带出作者写成此诗时,只有12岁,请结合“若等闲”“浑不怕”说说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深刻。抛回去一个问题让学生再探讨,通過生生互动了解写作背景及当时社会风气、当时儒家思想。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小孩子从小接受诗化教育,从小立下大志。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不同时代的同龄人的距离,同时又感受不同时代的同龄人的思想境界的距离。老师再适当补充于谦长大为官后,廉洁正直,为百姓、为国家鞠躬尽瘁,以一身正气践行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初心,深受百姓爱戴,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的爱戴之情并深深地触动了学生心灵,思想上得到涤荡与提升,达到很好的诗教效果,让德育渗透不着痕迹,润物无声。

(二)按题材、作者生平两大主题开展

诗词在题材上大致可分为送别类、边塞类、山水田园类、羁旅愁苦类、咏物类、悼亡类、讽喻类等。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多为送别类、边塞类、山水田园类、羁旅愁苦类、咏物类。我们可以将题材相同的比较吟诵,在吟诵中学会比较,为了更好地读懂诗,我们往往不是去解释诗词,而是在本诗词里或用同类型诗词解释找到不明白处的注脚,以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内涵。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一带多”的做法也加强学生的积累。

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作者为何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就得从作者的同类题材诗作及其生平入手,引导体悟吟诵。作者几乎从出生开始便饱受金兵入侵之苦,他继承了从祖辈身上流传的忠贞爱国情怀,一生只做一个收复中原的梦,一生都以梅的高洁要求自己,无论多少次被贬都不改“抗金”的主张,以梅的品性隐喻自己的高尚追求。在他其他的咏梅诗中处处可见其风骨,如:“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让学生对作者本人有更多的了解后,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吟诵,便较好地体会这位为梅痴为梅颠的爱国诗人了。

徐健顺教授说:诗词文赋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作者,是古代的这个儒士的群体。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职业是济世安民,即使不能济世安民,也要独善其身,也要修身齐家,所以从文化设计上来说,它是大公无私的。所以诗词文赋用来做德育,可以说是对我们这么多年来的学术主流、教育主流的一次反拨。

徐教授的话语给了我们新的视觉,但由上述可见,诗词的教化功能自不必多言了。古之诗词德育为先啊!王阳明言:古之教者,教以人伦。也正好坐实了这一点。

(三)以活动形式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课余,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吟诵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喜欢吟诵,热爱吟诵并从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如吟诵会、诗词中的趣味故事会、古诗词知识专题会、诗配画综合学习等等,以激发学生在课余的持续兴趣,让德育贯穿始终。

根据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课余的吟诵会,学生会更感兴趣。如中秋节,可在班群里开展,也可以用直播的方式开展吟诵有关月亮、中秋的诗词。日常的自主参与,班群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的平台,哪位学生愿意或诗兴突发,都可以吟诵自己喜欢的诗词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至于故事会,可结合学习的诗歌在课外拓展诗词中蕴含的小故事开故事会。如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可讲“春风得意”的故事;学习《锦瑟》时可以讲“周庄梦蝶”的故事……

如古诗词知识专题会则可挖掘诗词中意象、用典、唱和等的特点开专题会,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登楼、夕阳、流水”等意象在古诗词中都有固定意思;随学随记,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可开专题会。又如学生在学习 “的卢”“鸡黍”“泊秦淮”等不大明白的典故,可通过专题会介绍。另外,唱和诗在我国的传统古诗词中也是很常见的,唱和是指朋友、亲人彼此以诗词赠答的意思,也作唱酬、酬唱。即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唱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甲方赠乙方的诗词,乙方根据甲方所赠诗词的原韵写来回答,唐代白居易、元稹二人这种依韵唱和的诗颇多。另一种是乙方回答甲方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韵,唐代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诗就属这一类。其中,张志和《渔歌子》与他哥哥《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如下:

乐是风波钓是闲,西塞山前白鹭飞,

草堂松径已胜攀。桃花流水鳜鱼肥。

太湖水,洞庭山,青箬笠,绿蓑衣,

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活动中让学生一唱一和地吟诵起来,既好玩又增加了知识面。

诚然,采用吟诵的方法并辅以适当的吟诵策略进行古诗词吟诵能够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借用吕君忾先生的话:吟诵是传统的读书法,让更多的人爱好读书,读书才会快乐,让更多的人读好的书,读书才有收获,人生才有意义,这正是学习和应用吟诵的最终目的。让我们在吟诵的路上越来越幸福快乐吧!

参考文献

[1]徐健顺.吟诵概论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3]周一贯.浅论“涵泳”[J].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1(6).

[4]廖君.古诗吟诵教学策略的深入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百度文库2019(33).

附  注

此论文为《以吟诵的方式促进小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2019X64)

作者简介:冯洁娣,女,1970年生, 广东广州人, 教育硕士,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华经典吟诵。

猜你喜欢

吟诵德育策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