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2021-09-23清风明月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1年9期
关键词:宗皇帝老范西夏

清风明月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句话用在范仲淹身上,最是贴切不过。这个出身官宦之家的孩子,却由于两岁丧父贫困无依,母亲谢氏不得不抱着他改嫁到山东朱姓人家。

青少年时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世,只知道自己名叫朱说。某次,他劝诫朱家兄弟不要浪费,结果人家脱口而出:“你又不姓朱,干吗管我家闲事?”

得知身世真相后,范仲淹伤感不已。那一年,他22岁。他毅然决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不甘寄人篱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这大概是范仲淹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

求学的那段日子,他划粥断齑,昼夜苦读,生活极为清苦。在莘莘学子中,范仲淹是大家公认的楷模。即便如此贫寒,他却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那就是:首选当良相,其次做良医。因为前者可以救国,后者可以救人。无论救国还是救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

27岁那年,范仲淹高中进士,从而开始了他的高光传奇人生。他带着满满的自信,一脚踏进了大宋深不可测的官场。他从地方官开始做起,修复海堤,减免赋税,治理水患,尽心尽力地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大宋帝国的版图上,到处可见范仲淹忙碌的身影。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可范仲淹始终在县处级干部的位置上徘徊。

虽然官阶不高,这位沉默寡言的地方官有着一项特殊的嗜好:怼人。百姓生活艰难,他怼朝廷;公务员队伍庞大臃肿,他怼朝廷;军队作风涣散,他怼朝廷;官场吏治腐败,他怼朝廷。用范仲淹自己的话说,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这种热血蓬勃的斗争精神,很快引起了晏殊和王曾的注意。在这两位大佬的联合推荐下,40岁的老范被调回中央。他担任的职务是秘阁校理,大致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的闲职。

公元1029年,天圣七年,范仲淹入京第二年。按照惯例,19岁的仁宗皇帝赵祯准备率领百官给太后刘娥拜寿。众大臣认为没毛病,皇帝认为合适,太后认为理所当然。偏偏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范仲淹,这时站了出来,引爆了炸弹。老范慷慨激昂,直指太后道:“家礼与国礼怎么能够混淆呢?”

刘娥被怼蒙了,还没反应过来,老范又是一阵穷追猛打,让她还政于仁宗。众大臣心惊胆战,汗流浃背。倒是皇帝赵祯,心下窃喜,暗暗为老范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不久,太后刘娥打发老范到河中府任通判,让他在那好好闭门思过。

公元1033年,明道二年,岁在癸酉。太后刘娥驾薨。当了11年傀儡的仁宗皇帝,终于自己当家做主啦。吃水不忘挖井人。赵祯同志立刻想起了天天在山西喝老陈醋的范仲淹,马上把他调回京师,任命为纪检监察干部。

可他怎么也没料到,板凳还未坐热的老范又开始怼人了。不过,很不幸,这次被怼的人是仁宗皇帝自己。事情是这样的,因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仁宗要废掉自己的妻子郭皇后。范仲淹马上开怼,掷地有声地说:“皇后并无明显过错,怎么能说废就废呢?”

如此直接干脆的怼人,没给大老板赵祯同志留一丝情面。此时,24岁的仁宗皇帝骑虎难下,很是生气,后果很严重。思前想后,赵祯决定把老范踢到偏僻遥远的浙江淳安,省得他老给自己添堵。如此一别就是三年。

初心不改的范仲淹又回来了,他还担任了首都开封的市长。这一次,他铆足了劲,把矛头对准了资深宰相吕夷简。范仲淹娓娓道来,详细地向赵大老板汇报了吕夷简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犯罪事实。为了坐实自己的证据,老范还画了数张惟妙惟肖的百官图。吕夷简被怼急了,恼羞成怒。于是,范仲淹第3次被踢出京城。

至此,范仲淹在宦途上,已是浮浮沉沉数十载。很多时候,他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然而,有理想的人自带光芒。无论何时,他始终保持初心,保持锐气,保持勇气。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一直对大宋虎视眈眈的西夏,突然大举进攻帝国边境。边疆顿时烽烟四起,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仁宗赵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将帅人选。无奈之下,他想起了在地方上挥汗如雨的范仲淹,让他先去边境顶一阵子。

接到任命后,52岁的范仲淹同韩琦火速赶到西北前线。当他看到逃难的百姓,一座座被西夏攻占的城池,以及军队士气低落的惨景后,眼泪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

在仔细分析了双方形势后,范仲淹没有急功冒进,而是选择坚守不出,同时加紧整顿军队。他先是挑选出狄青、张亢等铁血战将,由他们带领士兵日夜操练,使宋军的战斗力大大加强。在西北边境站稳脚跟后,范仲淹又开始着手拉拢当地的羌人等少数民族部落。羌人分散杂居在北宋和西夏的交界处,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对是否能够抵御西夏的骚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范仲淹下令为羌人提供耕田牛具,并且对他们开放边境,允许羌人和汉人进行贸易。这样一来,羌人便倒向了大宋,他们亲切地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为他画像建祠。

在稳固了己方阵营后,西夏在对大宋边境的骚扰中不但占不到便宜,还会经常损兵折将。从此,西夏军队无一敢轻易侵犯范仲淹所统辖的地区。

西夏总算消停了,边疆重归宁静。操劳了大半辈子的救火队员范仲淹,怎么也该休息休息了吧。可仁宗皇帝赵祯的心里,却在酝酿另外一件惊天大事:改革。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赵祯签署一号红头文件,把范仲淹调回中央,担任副宰相的职务。在他心中,范仲淹是领导改革的不二人选。至此,55岁的范仲淹,终于实现了自己担当良相的夙愿。

赵大老板向他请教治国安邦良策,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方针。由此,著名的庆历新政正式拉开大幕。此时,范仲淹的周围聚拢了一批牛人,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史称“同官尽才俊”。范仲淹,则是这些才俊当之无愧的领袖。

改革,从整顿吏治开始。许多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纷纷被撤职或打入监牢。面对如此情景,忧心忡忡的富弼说:“一笔勾了他们容易,可你知道他们全家都在哭吗?”

范仲淹不为所动,斩釘截铁地说道:“一家哭总比一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哭要好。”结果,由于官僚集团和保守势力的联合剿杀,新政推行不到一年便宣告夭折。范仲淹被踢出中央政府,从此再也没有能够回来。而他富国强兵的理想,就此落空。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公元1046年,庆历六年,邓州。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静静地端坐于书桌前。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幅烟波浩渺的山水画。若仔细辨认,依稀可见画中有洞庭湖、岳阳楼的模样。

老者观看画卷良久,轻轻叹了口气。然后,他奋笔疾书,只见雪白的宣纸上龙蛇飞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是58岁的范仲淹。他所写的那篇文章,是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些发自肺腑的语句,是范仲淹一生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公元1052年,皇祐四年,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巨星就此陨落,传奇永远落幕。

消息传来,他工作过的地方,民众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为他举行隆重的法事;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为他书写褒贤之碑;中央政府授予了他至高无上的谥号:文正。

(杨乐摘自《生活潮》202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宗皇帝老范西夏
慢半拍儿见皇上
神童与诚童
老范的故事
跟谁说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卖苹果的老范
再考西夏的马
两个神童
两个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