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宁波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考察与思考

2021-09-22辛艳余敏芬李飞峰

浙江林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宁波市物种生态

辛艳 余敏芬 李飞峰

宁波市湿地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根据全国湿地二调,宁波市内分布有湿地类型5类15型,总面积23.06万公顷,湿地面积列全省第一。其中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12种、动物73种。此外,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的慈溪庵东沼泽湿地是浙江省最大的海涂,是中国东部大陆海岸冬季水鸟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濒危物种黑嘴琵鹭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之一。

近年来,宁波市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可为相关地方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举措多样 作用明显

宁波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在上级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各级政府遵循湿地“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要求,多措并举加强修复与保护。

市县两级成立由分管市长(县长)任组长的“湿地保护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坚持把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林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宁波市还编制多项保护规划,探索开展重要湿地保护立法。在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支持下,宁波市早在2005年就启动了杭州湾湿地修复工程,2011年建成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咸水湿地。同时,宁波市注重开展湿地保护研究,主动与科研院所、专业单位合作,依托专业团队的力量,提升湿地保护管理决策的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宁波市依托中国林科院亚林所设立浙江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定期对杭州湾湿地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发现鸟类的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加,从最初的220种增加到目前的303种,其中记录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受威胁鸟类共有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62种,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以上的水禽,共有12种水鸟记录种群数量超过1%地理种群标准。全球总量不足150只的卷羽鹈鹕东亚种群,2016年12月份就记录到65只个体,且停留时间超过1个月。除此之外,杭州湾湿地公园还记录了浙江省所拥有的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4种鹤类,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水鸟。

宁波市设立的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由76个岛礁组成,通过实施科学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资源更加丰富。目前,保护区内监测到鸟类108种(含国家重点保护鸟类9种)、两栖类7种(含国家重点保护物种4种),并成功引来极度濒危物种“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据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估算,该物种的全球种群数量仅100多只。通过近年来在象山韭山列岛实施湿地保护恢复行动,截至2020年底,中华凤头燕鸥在象山韭山列岛记录到76只并成功孵化出19只雏鸟,“神化之鸟”种群正在有效恢复并不断壮大。

宁波市在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的同时,坚持依法打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开展湿地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随意侵占、非法狩猎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在每年“湿地日”“爱鸟周”前后,联合国家、省、市各级媒体,依托杭州湾候鸟博物馆、各湿地公园,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湿地保护系列宣教活动。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宁波市在探索湿地保护模式、推进湿地修复、开展保护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市、县两级业务部门虽然编制了湿地保护規划,但协调性不强、约束力不足。同时,市级财政每年在湿地保护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湿地保护修复、物种和水质监测等任务难以落实。此外,宁波市部分近海和沼泽湿地近年来被转为建设用地或耕地,加上早些年乡村生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宁波市湿地水质下降、生态功能退化。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湿地功能、价值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保护意识还不强。“重发展轻保护”的思想尚未根本性转变,往往把湿地当作后备资源看待。

其次,保护规划不到位。政府在发展中对湿地保护意识不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时,未能充分考虑湿地保护的一些刚性要求。

第三,机构队伍不充实。宁波市自然资源系统内无湿地保护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这与宁波湿地资源大市现状不相符。此外,目前大多数湿地公园基础设施落后,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难以适应湿地保护管理的需要。

分析对策 提出建议

加强组织保障,完善考核机制。调整成立“宁波市湿地保护领导小组”,认真谋划湿地保护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保护重点和保障措施,针对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建设等不同主管部门,分别明确其湿地保护管理、监测预警、生态修复的职责。同时,真正发挥考核工作的导向、监督和激励作用,推动全市湿地保护工作。

加强科学规划,明确任务目标。科学规划是抓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待“三调”数据公布后,尽快组织力量完成《宁波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进一步落实湿地保护目标任务,完善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争取将湿地保有量、重要湿地占比、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绩效等纳入政府考核,确保全市湿地面积稳定,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加强科技支撑,清除外来物种。充分依托“宁波市湿地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湿地水质、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候鸟等科研监测。针对湿地外来生物入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增加科技投入,创新技术手段,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灭。

加强资金保障,推进湿地建设。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发挥政府投资主导作用,推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除国家、省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外,积极探索开展市级一般湿地建设试点,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河道治理等开展试点,进一步提高全市湿地保护率。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保护意识。积极发挥“宁波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作用,探索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动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和知识传播,自觉履行湿地保护义务,形成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总结成效 思考启示

湿地是生态的宝贵财富,保护湿地资源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要以湿地面积不减少、功能有提升为目标,严格控制湿地征占用,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需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考核。在实施保护修复过程中,充分利用全面推行“林长制”机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内容,使其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强化“红线”。待“三调”数据公布后,各地要按照湿地保护规划,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做好相应的矢量落界,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夯实工作基础,使湿地落实生根。

加强科研。按照国办、省府办湿地文件“建立湿地生态定位观测站”“开展湿地科学技术研究和监测”等要求,加强地方与国际、省内外科研院所的长期交流与合作,大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

注重宣传执法。结合森林督查、环保督查,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违法行为。同时,通过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日”等专题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自觉性。

增加投入。湿地保护修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政府投资外,要积极扩大融资渠道,调动各方力量,探索建立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个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机制,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彰显湿地的自然生态美。

猜你喜欢

宁波市物种生态
丽水发现新物种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2019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