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世福的挑花世界:一青二白,淡绣人生

2021-09-22江媛媛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望江挑花双面

江媛媛

蝉鸣四起的午后,王世福工作室里,姑娘们坐在一米多高的繡花架旁。那一方方织布上,仅凭一根针、一绺线,双手在青、蓝、白之间来回游走,一幅幅正反成趣、清雅远尘的挑花图案就这么成形了……

这个工作室只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望江挑花”教育传习基地的一角。这个位于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里的传习基地建成于2017年,除了“王世福挑花技能大师工作室”外,还有一个400平方米的陈列馆,可以完整展示挑花流程和工艺成品。

望江挑花艺术始于唐代,与其他地区的挑花艺术相比,望江挑花以其正反成趣的技法独树一帜。它曾作为安徽民间特色工艺品三度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并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2008年,望江挑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望江挑花从申遗到传承、保护再到创作、创新,传承人王世福可谓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不能让这门技艺丢了”

已近古稀之年的王世福跟挑花打了近40年交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美术专业的王世福,被分配到望江县文教局从事文化工作。1979年,文教分开后,王世福来到了文化局工作。一次偶然,他接触到了传统民间艺术品——望江挑花,古朴典雅的图案一下就吸引住了他。恰好在那一年,身处乡野、鲜为人知的望江挑花作为安徽民间特色工艺品,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王世福很受鼓舞,“这说明望江挑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又让他为这门传统技艺的未来感到深深担忧。

当时,安徽省群艺馆想要为挑花艺术留下影像资料,可就是找不到一个挑花匠人,几经波折,最终在望江民间找到了一个老艺人。王世福又了解到,望江挑花在全省竟然没有一个传承人!民间会这门技艺的几乎都是老人,而他们也因为视力减弱难以重现挑绣。“没有人传承,这么好的东西不就要丢掉了吗?”王世福心里生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暗下决心要对挑花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和研究。

挑花属于传统民间刺绣的一种,但是除了民间留存的零星成品图样,它几乎没有留下过任何资料。王世福的“挑花抢救”工作,只好从走访民间老艺人开始。

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需要下乡,便千方百计打听民间老艺人的线索,进村向他们讨教。可是每次拜访学到的东西有限,王世福感叹:“很多老艺人,约好下次再去的,可是等到再去拜访时,就已经不在了……”眼看着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渐渐流失,王世福越发感到心头沉重。

母亲在心里埋下的种子

时不我待,王世福一头扎进了挑花抢救工作里。挑花技法有“挑、钻、游、织”四种,技艺精湛的挑花艺人能灵活运用四种针法,做到正反两面完全相同,或者互成阴阳。王世福从老艺人那里每听到一种针法,他都要动手反复尝试,实践成功后再整理成文。他的痴迷让很多人不解,甚至有人笑话他:“你一个粗手粗脚的大男人,怎么成天琢磨绣花?你能做得好吗?”王世福笑答:“那就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其实,王世福对挑花的兴趣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源于母亲对他的影响。王世福的母亲精于传统手工,尤其擅长编织。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王世福受到了母亲的最多关注,每年快到端午的时候,心灵手巧的母亲都要将自己的发丝加入五种颜色的丝线中,编织出精致的五彩带给王世福佩戴。“在民间,五色是吉祥的颜色,母亲用这种方式送给我一年的平安。我总是随身佩戴着,直到第二年端午再换上新的。”这个习惯,从王世福出生一直延续到他20岁那年。

在王世福眼里,精致的五彩带里织入的不仅仅是母亲令他自豪的巧手技艺,更织入了母亲最浓厚的爱。也许正是这个留在他脑海深处的温暖记忆,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多年之后,在他看见望江挑花的那一刻,那颗种子开始发芽了。

26年摸索,悟出失传针法

王世福马不停蹄地走访民间老艺人,足迹遍布鸦滩、麦元、码头等地的田间地头。“那些年,我几乎走遍了老艺人所在的村镇,每次下乡要连续走访十来天,频密的时候,每个月至少有20天在乡下。”这样的走访,一直从1979年持续到1998年。

一次走访中,王世福听说了双面十字针法。挑花技法中的挑针(即“十”字针)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面十字针:一面是“十”字,另一面是朝向一个方向的“一”字;另一种则是双面“十”字针,正反都为“十”字。他想起曾见到过的双面针挑花图样,正反面图案完全相同,这也是挑花中最经典、最难的针法,但当时已经完全失传了。

“既然过去有这种针法,我就不信做不出来!”没有任何指导和参考,王世福只能从老艺人口授的只字片语中,反复琢磨、尝试。“有时候产生了一个想法,立马就去尝试,可是做和想是两回事,想得通但不一定做得成。”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总结,王世福终于悟出了双面针的诀窍,并在半年后实践成功。而为了这一天,他已经付出了26年的努力。

“目前,全国范围内,双面十字针法只有望江挑花还有传承,其他地区都已失传。”有了这个“拿出去能叫板”的技法,王世福于2006年主持申报望江挑花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成功。第二年,他又主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获得成功。

一青二白,淡绣人生

传承,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继承。“光是学会针法还不算学会了望江挑花,一门艺术最具神韵之处,就是它背后的文化。”王世福饶有兴趣地指着墙上陈列的挑花作品,解释道:“传统的挑花作品大多线条和用色简单,结构对称,大面积留白。青白两色,在美术上称为‘极色,这两种颜色可以跟任意颜色搭配,非常耐看,就好像徽州的粉墙黛瓦,静默大方。它很好地表现出了徽文化的神韵——沉稳、内敛、含蓄。这些正是望江挑花独有的韵味。”

在王世福看来,“一青二白、表里如一”的挑花,蕴含着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和淡泊名利、无为而治的精神内涵,这也与他一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不谋而合。王世福把名利看得很淡,无论是下海还是升官,对他来说都不是诱惑,“我只想安心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说这也可能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她总鼓励我多读书,走好自己的路,看淡金钱和官位。”

为了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事业,2004年,王世福得到上级批准,主动辞去了县博物馆馆长、书记职务,提前十年退休,开始潜心投入望江民间挑花的研究和传承。

他创作的代表作“四和迎福”就表现了他所理解的“天地人己和”的人生哲学,得以在全国性的非遗博览会上展出,李克强总理还曾站在这幅作品前推介安徽。

挑花艺术是望江地区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传承和发扬就是要焕发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而王世福正在努力的,除了传承挑花艺术的传统技艺,更要让这门传统艺术深入现代人的生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猜你喜欢

望江挑花双面
双面人
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尺度——东岸“望江驿”木构建筑设计实践
成都·望江名门
双面复大
史上最强的双面间谍
母猪小挑花手术要点
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
渔歌子
花瑶挑花服饰结构及其技艺变迁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