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坛双星何相轻(外一篇)

2021-09-22周树山

书屋 2021年9期
关键词:封侯曹丕建安

周树山

曹丕论及同代作家的著作有两篇,其一是《典论·论文》,推出了“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的七个作家,依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后世称为“建安七子”,并论述了这七个人的文章风格及得失,见识高远,立论精当。其二是《与吴质书》,抒发了建安二十二年大疫后,几个文友罹难而逝的伤感心情。这两篇文章无一语言及曹植。曹植的《与杨德祖书》举出了六个作家,除了杨修是受书人,不能不语及外,另五个作家皆在曹丕所言七子之列。对同代作家的看法,兄弟二人似乎没有分歧。但曹植也同样没有谈到他的兄长曹丕。笔者查阅了曹植的全部诗文,对曹丕的文坛地位及文学成就,曹植从未置一词。曹丕当皇帝前,曹植语涉曹丕的有一首诗:《侍太子坐》,一个“侍”字,尊卑分明,看出曹植已是臣下侍从身份。其诗末二句云:“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这“机巧”二字指的是宴乐席上的弹棋之技,与文章诗赋无关。

曹丕、曹植兄弟是辉耀建安文坛的双星,纵有七子,也无法掩蔽这两颗星辰的夺目光华。为什么这两个星座关注和赞赏的都是那些疏离的小星星,而彼此虽近在咫尺,并都由同一天体衍化所生,却相互视而不见,讳之甚深呢?

从心理上说,排除尊崇,人们愿意赞赏和推重那些不如己的人,这可以使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毫不避忌地说话,来显示自己的雅量和灼见。而对于和自己比肩并立的人表示激赏则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会带来两个危险:一是褒人则是贬己,二是即便是赞赏也不容易使对方服膺。《典论·论文》开篇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能够进入“相轻”范围的,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文人,所谓“伯仲之间耳”,若远不如己者,其轻自见,何必再表示轻蔑呢?丕、植在建安文坛旗鼓相当,所以他们两个才有资格“相轻”。

从人伦上说,亲者疏,疏者亲,骨肉兄弟反倒易于在心理上产生疏离感。丕、植二人生于显贵之家,封建大家族的伦理纲常教育和实际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兄友弟恭一类说教只会产生逆反心理。穷门小户,经济生产上相互依赖的兄弟反倒易于共处,而皇家显贵等级森严,共同注目的就是孤家寡人的权力,其疏必矣!在文坛上,两人经常受父王之命搞同题作文,自小就因争宠埋下嫉妒的种子。这种子渴饮权力的毒液而飞快生长,结出的乃是仇杀的果实。由妒而恨,由隐而显,兄弟反目甚于陌路,当然不会心平气和地相互评诗论文。

从政治斗争来说,丕、植的矛盾人所共知,无须细说。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使两个人结下了永难解开的死结,即便这两个互相诅咒扭打的灵魂到了上帝面前,万能的上帝也会无能为力。曹丕同父同母或同父异母兄弟共二十五人,作为帝王的曹丕仇视和戒备所有的弟兄,因为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敌人。丕有异母弟曹冲字仓舒,自小聪颖过人,幸哉于建安十三年早夭。曹操失此爱子甚哀,丕劝慰之,操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真是一语中的!丕当了皇帝后,还心有余悸地说:“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帝王之家这种兄弟关系只能使丕、植这两颗文坛双星相背而驰,在茫茫天庭里越走越远,永远不能指望其中的一颗将自己的光芒照射到对方身上。

1987年仲夏,拙作《曹植》赴上海演出,有一个人出来写一篇文章,指责剧作为曹植翻案,并说曹丕很推重自己的弟弟,将曹植列为“建安七子”。曹植在历史上并无恶名,所以无案可翻;至于后面所言,那就是常识性的错误了。正是:文坛双星何相轻?孤家寡人坐龙庭。钟鸣鼎食帝王胄,千秋万载翰墨名!

后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孔融死而士气灰”,是把孔融看作最后一个敢于触逆鳞、对统治者说三道四的士人。事实上,因触怒权贵死于非命或一生倒霉的知识分子,孔融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

王粲封侯及文人从政

建安七子中,王粲(字仲宣)的政治地位最为显赫,他曾被曹操封为关内侯,魏国初建时,又官封侍中。长期的动乱之后,王粲参与了朝廷礼仪制度的重建工作,又因他博闻强记,曹操出行时,他都随侍左右;佩紫怀黄,极其风光,令他同时的文友们眼热得不得了,他们虽然文采斐然,下笔琳琅,但政治地位都很低,什么“文学”呀、“军谋祭酒”呀、“丞相掾”呀,说穿了,不过是些无足轻重的文牍小吏,比之王粲那真真差远了。

王粲封侯,并非因为他的诗文出众。的确,王粲是个好的作家和诗人,他的《七哀诗》写尽天下乱离之苦,至今读来仍令人酸鼻。钟嵘在《诗品》中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曹植曾被封为平原侯,平原兄弟指的是曹植和曹丕,就是说,除了曹植兄弟,堪称建安文坛的栋梁外,仅次于他们的,就是刘桢和王粲了。可见在建安七子中,王粲是个顶尖的人物。文才顶尖,就能当官吗?不然。文学和政治有不同的运行轨道,有不同的游戏规则,大约也得有不同的心理素质。文人气太重的人不宜从政——起码不能从封建之政——这大概是不争的事实。曹植文人气太重,他看不起文学,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结果差点儿死在自己哥哥手里,如同囚徒一样在封地被囚禁了一辈子;李白文人气太重,跑到皇帝那里,想“为君谈笑静胡沙”,结果只耍了一通文人性子,给唐玄宗和杨贵妃留下了一点谈资笑柄,就被“请出”了宫廷;苏东坡文人气太重,他的下场大家都是知道的了,几次贬谪,最后差点儿死在海南岛……所以中国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只因文章好、见识高就能当官的。

王粲被封侯,一是因为他高贵的门阀地位。朝中有人好做官,历来是封建社会的铁定法则。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在朝中位列三公之位。十七岁时,朝廷就让他进宫当黄门侍郎,他的政治前途一片光明,只要学会做官那一套规则,摸清其间的门路,不在关键时刻“站错队”,他就会飞黄腾达。可是王粲命运不济,赶上了乱世,他只好到荆州刘表那里去寻求发展。刘表以貌取人,看王粲长得身材短小,相貌不佳,就没太重用他。刘表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横行中原,王粲趁机向刘表之子刘琮进言,使刘琮举荆襄之地以降曹操,所以他有了在曹魏政權中封侯当官的最重要的一条资本,那就是政治上的功劳。有了高贵的家世,又有了政治上的功劳,王粲封侯看来顺理成章了。但他还有第三条,就是他在少年时代就在士大夫中形成的名气。王粲虽然貌不出众,但少年早慧。和人行路,读道边碑文,阅过则能背诵;看人下围棋,风卷残局,他能将棋局重新铺排好,不差一个子,不差一个路数。人不相信,将一局残棋用布盖住,叫他另行铺排,绝对毫厘不爽,屡试皆然。他读的书多,知道的典故多,写文章一挥而就,不必打腹稿,拟提纲……他的出名,与当时名闻天下的大学问家蔡邕的推举有关。有一次,少年王粲到蔡邕家里去,蔡邕正与众宾客座谈,听说王粲来到,慌得倒趿着鞋出去迎接他,众人见了这样矮小的貌不出众的少年都很不解,蔡邕却给大家介绍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靠着名流的抬举,王粲很早就声名大震。这三条加在一起,王粲封官加爵,才顺理成章。

那么,王粲的关内侯究竟有多大呢?这种事不太好说。只知道曹操破邺城平定冀州后,有功者封侯的就有几十人,光是关内侯这个爵位,被封的就不止王粲一人。后来写史的人批评曹操,封侯之滥从此始。但王粲毕竟登上了曹魏政权的高层,他不能算作一个文字帮闲,他的的确确是从政了。从政的滋味如何?现在我们手头很少能找到资料来评说此事了。但是,有限的史料中还是让我们窥知一点内中消息。王粲一入官道,功名之心必然很重。他不是那种通达雍容、事情看得很开的人,他性格“躁竞”,又有着文人的敏感,同僚中谁得亲重,谁受疏淡,这都要在心中引起痛苦的思虑。魏国初建时,有三个人同拜侍中,除王粲外,另两人一为和洽,一为杜袭。王粲因强闻博识,曹操出入游观,王粲多得和曹操同行,以备询问,王粲对此自然很感荣宠。但是曹操更器重爱敬的却是和、杜二人。一天晚上,曹操召见杜袭一人,竟然谈到了半夜,王粲就感到受不了了。他一直没有很好地休息,辗转反侧,苦不堪言,见杜袭夜半没归,就坐起来说:“不知公(曹操)对杜袭说些什么呢?”这种躁竞争宠、心不能宁的焦虑大约每个官场上的人都曾或多或少地体会过。王粲此言一出,立刻遭到和洽的奚落和嘲笑,和洽笑答曰:“天下的事怎么能说得尽呢?您先生等到白昼和曹公亲近就可以了,对此郁郁不平,难道想昼夜兼之乎?”王粲的反应,史书上没有记,但和洽的话是很伤人的,同僚间倾轧的心态跃然纸上。和洽看透了王粲的心情——他焉能看得不透?人同此心,他只是沒有说出来而已——但他奚落他,嘲笑他,对他的白日得宠狠狠刺了一刀,和洽的妒恨也发泄出来了。同对一个主子负责,同向一个主子争宠,官场同僚的心态和妾媵争风吃醋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粲的官爵或许辉煌,在同埒文人中也可以仰着脖子走路,和别的文人坐在一起时,可以顾盼自雄,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但不能说他活得轻松幸福。

王粲有才,有功,也曾有过贵族世家的出身,王粲在仕途上是否还会有大的发展呢?很难。他的文人性格决定他官路仅止于此矣!建安二十二年,他随曹操出征,罹时疫死于途中。和他同年罹灾死去的,还有建安七子中另外几个文人,即徐干、陈琳、应瑒、刘桢。至此,除了曹植,建安文人零落殆尽。他死后,还有一件趣事正史未记,见于野史,姑记于此,聊备一噱:曹丕带众人给王粲送葬,在坟地对众人说:王仲宣好驴鸣,大家都学一声驴叫送他上路吧!于是他首先学了一声驴叫,众人皆作驴鸣。这一年,曹丕战胜了曹植夺嫡的企图,已被曹操立为太子。太子学驴鸣送他上路,王粲也算备极哀荣矣!

可是,仅仅隔了一年——建安二十四年,魏都邺下发生了魏讽谋反事件,王粲的两个儿子被魏讽所引,也受了牵连。曹丕毫不手软地将王粲的两个儿子杀掉了。当时,曹操正带兵征讨汉中,听到消息叹道:“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这话也不过是说说而已,王粲到底还是绝后了。

猜你喜欢

封侯曹丕建安
马上封侯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建安区
“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未被封侯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