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古典舞身韵的“圆”理与“和”意

2021-09-18陈柏惠

艺术评鉴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中和

陈柏惠

摘要:身韵古典舞建设历史较短,除动作体系的逐渐完善外,其内在赋含着值得考究的文化理论价值,但文化起点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在找到建立学科方法的正确道路中,深受主体所处时代审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承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对传统美学一脉相承。本文从“圆”文化与“和”思想等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从肢体外显出的文化角度出发,对身韵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价值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身韵古典舞承袭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  圆文化  和思想  中和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67-03

古典舞建设和新中国成立接近同步,身韵学科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古典舞与戏曲武术分家,古典舞找到自身内在神韵和舞蹈本体语言,在“形、神、劲、律”的动作特征与审美规范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华深至其本质和骨髓之中,抓住了民族的美学特征和内在灵魂。身韵古典舞中“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势态,是从动作层面的戏曲武术中提炼,建立过程离不开时代审美和民族精神,深受太极哲学和主流文化影响,体现出的“圆”文化以及“和”思想直线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规范和文化理念。身韵身法之根在“圆”文化的和谐共生、圆圆相携,文化外显于“和”思想的“合”意与儒家中庸仁和、道家中虚相合之道,将文化实质内容融于动作韵律当中,显其形,含其魂,将复杂抽象文化凝缩直观外显,对身韵古典舞四大特性中民族性鲜明凸显极具重要意义。

一、身韵之根——“圆”文化

文化的内容十分復杂,圆文化就是将复杂抽象的文化形态浓缩为“圆”,逐渐变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形象象征,从历史角度涵盖了自古以来的圆形崇拜传统和传统以圆为贵、为美的审美追求,和“圆合”“圆满”的思维观念。如从文化角度论述“圆”,从继承到现今角度看音乐、建筑、美术等等,可述的部分太庞大,从身韵部分深探细究,可探索发现其动作体系的“三圆轨迹”“两圈相连”的独特肢体训练方式,是承袭圆文化并外显于动作之中,从肢体运动连接中,可直观感受到“圆”的形象特征,再从气韵相通的动作灵魂感知圆文化的圆理精神。

“圆”文化在身韵形态势态中的展现一是肢体运动的表层圆文化:三圆轨迹“平圆、立圆、八字圆”,以腰为起点带动肢体的三圆运动路线,“两圈相接”的动势连接,以动作舞出圆的本与形。二是内在韵律的深层圆文化:静——神现于圆、动——韵流于圆,动中有静,静中意动,以神领形,气韵相通,内在气韵的连绵不绝,展现出身韵的“圆流周转”,美在圆中,圆在转中。

(一)肢体运动的表层圆文化

身韵古典舞追求以腰为起点带动肢体的三圆运动路线“平圆、立圆、八字圆”以及“两圈相接”的动势连接,这是在肢体运动的视觉直观以及舞者直观体会的表层圆文化。以动作舞出了圆的本与形,在外观形态、动作要求、定势都贯穿圆、弧的型,肢体的各部位在节奏快慢急缓、张弛有度中蕴含着顺逆盘转,有“圆”的形态,转出“圈”的空间,进而游出“韵”的意蕴。

比如“双晃手”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立圆动作,从字面理解是手部的划圆运动,但实则在身韵中,是从腰部的划圆为起点,就算是单一的手部动作,也要先有腰部划圆意识。有了腰部划圆意识,再逐步延展至身体,有了圆的形态,手臂的“小双晃”接“大双晃”就是“两圈相接”的肢体典型展现,在连接中即转出了“圈”的空间;紧接加上“摆扣步”“圆场”“漫步”等步伐连接,整体配合气韵,“游”出行云流水的圆润意蕴。再如身韵单一元素“旁提”,不仅是字面的“旁”与“提”,而是先经过腰部拧转,再由腰带肋,一节一节提起,同时左右胸椎向远展开,最后形成似弯月的旁提状,典型的躯干弧线运动,在左右转换中,腰部的八字圆运动拧转,带动上肢的弧线运动,在“拧”“曲”“转”的配合转换中,处处带有弧形,一气呵成,协调一致。

(二)内在韵律的深层圆文化

身韵的内在韵律理念深受太极哲学、阴阳学说的影响,同时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审美的影响,“圆”为贯穿古今国人始终追求的审美取向,“尚圆”“趋圆”也是国人的思维定势,其身韵的“圆”理可从太极八卦中追溯一二。太极拳内在拳理包含了道家、五行、阴阳等各类学说,将“圆”的智慧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圆、弧运动为动作载体,讲究阴阳平衡,追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传载于人,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讲究“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中“圆”体现的是对“圆融、圆满”精神原型的传承,练拳也是修身,最终以太极“圆”理教导为人处世要顺遂圆通,修身养性,在浮躁的社会找到一处心灵净土。

身韵承袭太极“圆”理又结合戏曲身法,将身法与内在韵律相结合,也正是因为“韵”的出现,分离了戏曲与舞蹈,在“形”外,有了“神、劲、律”的存在,韵律蕴含艺术内涵,在外部技艺与内在韵律结合后,古典舞有了内在神韵。身韵有着气韵相通、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风格特点,讲究一切动作“起于心”,以心意带动呼吸,此处的起于心,并不只是在心里想一遍动作,而是意识的启动,从心理上有“圆”的意识,再延展于肢体。其次,在动静结合中,静为点,动为线,有顿点的停滞,但意识不停止,形止而神不止,意识的延伸将“神”现于圆中,使静态以及顿点的暂停不突兀,而是在明显动作节奏区分中,仍是圆满、圆润的气息韵律;动线“游”于圆中,在流动中注重气韵的贯穿流通,运气就是出韵,内在先有气的调养引领,气息的圆融引领动线的韵游,静中神现于圆、动中韵流于圆,动中有静,静中意动。

二、肢体外显——“和”思想

“和”为和谐之意,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的意思,“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说:“冲气以为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国语·郑语》中也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实生物”意为和谐是万物转化的根本原因,“和”也反映了中国哲学的民族气质,其义蕴中还包括着调节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调节平衡身心健康。如《荀子·乐论》所称君臣上下一同听乐而“莫不和敬”,强调“乐者审一以定和”。《礼记·乐记》又据此加以发挥。

在古典舞身韵除了追求“圆”为形之根本,也从肢体和内涵层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思想,身韵以肢体外显的“和”思想为两个层面:首先为“合”,是在动作上遵循的形态特征,三节六合为古典舞最核心的动作规范;其次为“中和”,“圆”为传统文化的形象象征,“和”则为核心理念,在身韵的“和”思想中蕴含着儒家道德境界的“中正仁和”之道,也含有道家自然境界的“中虚柔和”之道,共融最終形成身韵特有的“中和之美”,形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至美”“至和”境界。

(一)“合”意

与芭蕾的“开绷直立”不同,身韵古典舞因受民族文化审美的变化影响,是内敛含蓄的肢体表达,以合为基准,“合”是身韵除“圆”外,又一个区别于其他舞种表现形态的重要动态差异之一。所谓“三节六合”,“三节”指的是“头(梢节)、腰六合,(中节)、腿(根节)和手、肘、肩”各个部位。“六合”分为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内三合”说法来自武术内家拳,在古典舞身韵中心、意、气为“神韵”的具体化,“心与意合”是指心到则意到,二者统一,《坛经》曾论:“故知万发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真性”?心即为“参禅”之心,用本心去感知身体,再由意念传递到“意与气合”,意念带领气息,呼吸顺畅气息贯通,游刃有余,幻化自然。“气与力合”讲究气运身走,“劲”则为力的主要表现方式,因此在劲力的节奏区分中,尤其注重身体气息的运行。心境、意领、气运、力到,相互配合,为内三合的“合意”。

外三节的“合”,源自于武术中,武术中将人身体最中间视为中线,在比武运动的过程中,所有动作稍向内含,或者测身站位,保护身体中线不受攻击,故有了外三合的形态特征。在身韵中,外三合并不是真正合起来,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相扣合。比如“按掌踏步蹲”的舞姿,右手按掌与左脚前踏步相合,同时右肘与左膝相合,跨正腰部微横拧,上身与下身相合,肩与胯合,形成外三合的形态;再如动作“扑步”,身韵诸多身法技巧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在旁弓步的基础上,重心在屈腿上,上身向前俯下,为上下身相合、双臂山膀位,上手高下手底,配合绷直出腿的方向,为手与脚合,肘与膝合。

(二)“中和”

“中和”最早被记载为哲学概念,《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指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那么何为中和?“中和”拆开二字,“中”在哲学是一种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的中间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保守主义和折中思想。“和”为和谐之意,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的意思,老子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中”“和”二字加在一起,从美学角度来说,“中和”是中国美学和艺术追求的审美境界和艺术理想,是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从哲学角度来说,包含着儒家“中庸”之道、道家“中虚”之道、佛教“中观”之道的哲学概念;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有着“中正”“中允”的公平道德观念。从历史的脉络进程来看,音乐戏曲以“和”为根本,“雅”为旨归;美术的对称构图;器皿外型的和柔润滑;唐宋佛像雕塑的祥和亲切等等,思想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和”思想的引领,同理,古典舞身韵作为继承了民族特征审美的新物种,用肢体对于“中和”思想的表达,更为直观与具象。

古典舞身韵发展跟新中国发展同步,作为一新舞种,其最初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虽没有书法美术的历史继承性,没有一个明显的时代审美转变,但身韵切入角度就是具有鲜明民族性和从中国文化出发考虑原理、特征及规范的建立过程,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相关承接的,蕴含着儒家的“中正仁和”以及道家“中虚柔和”。儒家思想强调人文教养,最高境界为“仁”,表现为审美的悦乐,是圆润温和的包容性格。道家老子思想贵“柔”,赞扬水的性格,为不争之争,“和”为“和柔”是相调。这样的思想追求折射在古典舞身韵中,不仅有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神形兼备的风格特点,“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达于梢”,以内心意识为起点,实现内心的充裕与满足;也有刚柔并济,阴阳相合的审美表达,阳刚与阴柔,看似对立,但在身韵中将二者以“劲”力融合,动线顿点对比,“寸劲”“抻劲”的相接,展现刚柔的艺术魅力。阴阳相合的起点为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再引申至太极八卦,八卦图中黑白双鱼对立共融,在身韵中除舞姿动作“子午相”身体两轴三面,暗示白天黑夜,许多动作逢开必合、欲前先后、逢冲必靠的反律式运动,相反的动作,也在提沉转换中隐喻了时空、空间的阴阳观,在相反共融对称中,达到阴阳平衡。

三、结语

舞蹈艺术的实践教学与理论差距较大,艺术发展不可无土栽培,身韵古典舞的接续发展,不仅光从动作层面丰富、教材体系完善上单方面发展,更需在感性思考中注重理性研究,多研究在动作后、肢体外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唐兴华.从“和”的古典美学理念谈中国古典舞身韵[J].艺术教育,2019(10).

[3]王珍.“中正平和,圆韵神通”——中国古典舞“圆”之妙[A].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C].2020年.

[4]黄卫星,张玉能.“中”字的文化阐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8(04).

[5]王军.健康中国视域下太极拳的“圆”文化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04).

[6]乔玉成,狄珂.论内家三拳中的“圆”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7).

猜你喜欢

中和
万物通心
“中和”思想的审美特征探究
诗词歌赋中的美学映像
论中国古典悲剧的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中和”的大美之学
极端思维,让化学学习有效“中和”
试论《国语》所反映的先秦用乐及乐论
儒家哲学精神文化的阻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