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子音乐“音色旋律”运动方式

2021-09-18刘思远

黄河之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音高频谱

刘思远

一、有关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从一开始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目前,仍然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技术手段变得越来越“高科技化”,处理音色的方式也是越来越多。电子音乐从最初的“录音机音乐”后来的“合成器音乐”再到目前的“电脑音乐”,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我们接触到的电子音乐常见有三大类型①:1、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前卫性特征的“专业化”的电子音乐;2、具有商业性、普及性、流行性特征的“社会化”的电子音乐;3、具有娱乐性、互动性、多样性特征的“家庭化”的电子音乐。本文论述的电子音乐是第一种“专业化”的电子音乐。这种电子音乐中,任何一种音色都可以作为音色素材来使用,比如人声、自然界的音色、噪音等,甚至乐器的演奏声(看作音色来理解)。在这类音乐中,摒弃了传统的音高、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的意义,纯粹用音色素材进行创作。

二、有关“音色旋律”概念的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旋律是音乐的横向音高关系,也可以认为,它是由它是由材料相同的诸多音乐片段按照一定的原则有逻辑组织起来的有机体。传统意义上旋律的两大基本要素有:1、形式结构;2、音调、节奏组成的基本要素(即主题材料)及演绎,二者密不可分②。那么,电子音乐还有“旋律”吗?

本文认为电子音乐中音色间仍是有“旋律”存在的,但组成“旋律”的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音高而是一个个的音色,它们彼此间的横向运动轨迹就构成了电子音乐中的“音色旋律”。

“音色旋律”既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手段,更多的是一种看待音色素材间关系的思维方式。本文从“音色旋律”的音高特性和节奏特性及句法特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欲求找到“音色旋律”的进行规律。

本文列举的作品选自《Archives GRM》和《Compendium International Bourges》,专辑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以音色为素材创作的电子音乐。由于在国内关于电子音乐“音色旋律”的研究尚属空白,而且列举众多作品的原谱无法找到,本文的例证多数建立在听觉分析的基础上,虽然分析具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性,但并不影响其准确性。因为音乐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用听觉的角度来对待也是可行的。

三、有关音色的音高特性

两个音色之间很重要的区分标志就是它们之间的音高。而音高有取决于声波振动的频率③。乐音和噪音的频率特性是不尽相同的:乐音的频谱中,基音和其主要泛音在振动频率上呈整数倍关系,而噪音的频谱中则大多没有明显的基音与泛音的比例关系,而是更多的以连续性的频谱为特征。“如果在这类噪音的频谱中,某个较窄的频带具有较大的振幅从而突出与其他频带之上,则它仍能产生某种‘音高’及‘色彩’的印象,使之区别与我们在电子音乐中有时可遇到的所谓白色噪音”④。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很好的赋予本文中乐音与噪音的音高了:本文中乐音的音高特性由基频所决定,而噪音的音高特性则主要取决于整个频谱中具有突出的较大振幅的频带。

如钢琴演奏标准音a1的频谱如下:

图1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在频率为440赫兹处振幅对大,440赫兹即为频率则为钢琴弹奏a1音的基频。下面是一个金属摩擦噪音音色的频谱:

图2

在频谱图看出虽然金属摩擦噪音音色在每一个频段都有分布,在振幅最大(在图中颜色最深的部位)还是集中在7400赫兹左右,那么这个频率就可以凸显出金属摩擦噪音音色的音高特性。

两个频率特性不相同的音色进行之间进行就会产生出频率差,一般而言,频率差越大会形成更大的“动力感”,这与人们大步攀登时候的心理感受是一致的。而频率差越小时,相对来说会在听觉上就会觉得越平滑、越松弛。

四、“音色旋律”的走向

每个音色有了自己的音高特性后,在两个音色进行时就会产生出走向。按照常理,走向无非只有水平、向上和向下三种方向。把前后两种音色频率无变化的进行看水平进行;把频率线先低后高的进行看作上行,反之看作下行。水平、向上、向下既可以是音色自身产生的频率变化,可以是音色间产生的频率变化。

(一)水平:“音色旋律”频率无变化的进行。

例如《Archives GRM》专辑之CD1第9首作品,音乐从开始到第7秒为一个低音长音的持续,基本没有造成频率的改变,一直保持这同样的频率在低音声部起到了“pad”的铺垫作用,这也是电子音乐中声音素材的常见的低音声部的处理手法。

(二)上行:“音色旋律”频率升高的进行。

例如《Archives GRM》专辑之CD3第8首作品,从音乐的开始到第8秒是一个金属的摩擦音色,在前六秒是匀速的刮奏,而在第7秒开始突然地加速,频率上随着迅速地提升,形成了“音色旋律”的上行,且伴随着“大跳”的进行,在听觉上有着极强的冲击力,有着十分明显的跃进感。

(三)下行:“音色旋律”频率降低的进行。

例如《Archives GRM》专辑之CD5第2首作品,从音乐的一开始可以听到尖锐刺耳的电子合成音色,一直持续到第11秒,随后突然停止,第12秒处可以听到一个的被效果器处理过的人声,相对前面的电子合成音色来说,人声明显变得高频减弱了,形成了“音色旋律”的下行。一般来说旋律线的向上移动,标志着紧张度的增长;向下移动,标志着紧张度的缓和。这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经验相吻合的:向上攀登,把物体举向上,任何成就需要付出辛苦代价、在道德品质上进一步努力等等,都在心理上感觉到话费更大的力气,而向下移动则感到松弛和紧张的消除⑤。

实际作品中,“音色旋律”的进行大多也不是长时间的一个方向,更多情况下是由各种方向所组合成的“音色旋律”的发展态势。最常见的就是先上后下的“顺波型”和先下后上的“逆波型”。在这样的进行中,和传统旋律的进行规律一样:可以是小波浪的上下进行,也可以是突然跳进之后的反向级进,以获得紧张度增长到紧张度缓和的平衡。

顺波型和逆波型不仅可以体现在局部,也可以体现在更大的部分,甚至可以出现在整首作品。正如我们平时见到大海的波浪一样:小波浪汇成大波浪,大波浪可以汇成更大的波浪,这种类似的方式成为整个音乐作品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五、“音色旋律”的外型

音色的进行是千变万化的,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在其某一个比较明显的状态下,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发展的规律,从而归纳出音色的“旋律型”。多种“旋律型”通常情况下联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旋律。本文的分类参照奥地利作曲家恩斯特·托赫在其所著《旋律学》⑥中对旋律的分类把:直线类与曲线类。

(一)直线型:

1、水平直线型:音色材料之间频率变化的进行。

例如《Archives GRM》专辑之CD5第5首作品,音乐的第1秒可以听到的是具有空气感的噪音,在第5秒钟的时候这个音色完全的复制了一次,后续又在第15秒处、第21秒处分别复制。四次同一个音色材料出现频率完全没有变化,形成了“音色旋律”的水平的直线运动,类似于传统旋律意义中的同音反复,所以整体音乐的效果还是陈述性的铺垫,并未做材料的展开。这样的写法常出现在音乐的起始位置,为后面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当然,常见的情况是素材的频率重复,但是每个素材会有微小的变化,例如节奏、声像(pan)、空间感的前后变化等等。在持续的频率重复后,突然或者逐渐的进行到新的频率声音素材上时,有着很强的音响冲击力。

2、向上直线型:

例如《Archives GRM》专辑之CD2第6首作品,从音乐的开始到第22秒处可以按照质感把音色材料划分为两个声部:第一声部:金属感的多种音色。第二声部:非金属感的多种音色;这里,研究第二声部“音色旋律”的外型:从第1~5秒可以听到响度小的木质感的音色,第6~18秒变成响度稍大的木质感变形的音色,第20~23秒在听感上具有连续“气体感”的噪音。在经历了23秒的音色进行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听到第二声部中三种音色频率的连续不断增长,形成了“音色旋律”的向上的直线运动。

3、向下直线型:

例如《Archives GRM》专辑之CD5第2首作品,从音乐开始到第10秒为连续的、高频为主的、刺耳的电子合成音色,11~13秒进入的断续的中高频为主的噪音音色,第14秒进入的是断续的、低频为主的人声吟诵,它们的响度也是逐渐递减,这三种音色之间明显的频率在不断降低,形成了“音色旋律”的向下的直线运动。

在整体的直线运动时,往往不是一直向上或者一直向下,在进行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反向的运动,但这样的反向是短时间的、且反向进行时的频率不会与整体的频率走向差距太远,保证了旋律线的基本轮廓。

(二)曲线型:音色之间向上与向下交替进行。

这种方式也是音色之间进行的最常见的,小的波浪推动大的波浪,大的波浪推动更大的波浪,音乐紧张度不断变化为音乐带来了长久的动力。

例如《Compendium International 2002 Bourges》第2首作品,从音乐一开始到第40秒听到的是响度大的打击乐与噪音的合成音色,在第90秒处可以听到一个响度小的从脚步到关门的完整音色,在第130秒处进入的是一个带有逆行特点的大响度的电子合成音色。三者进行过程中,频率对比非常明显,从而形成了“音色旋律”的曲线运动。在曲线运动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围绕一个频率为中心进行环绕进行,也可以是不围绕某一中心的迂回环绕、甚至是用较多的“大跳”频率差形成上下不断摇摆的曲折环绕,在听觉上形成一种焦虑不安、摇摆不定的听觉效果。曲线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形成了频率的进行的丰富的线条,而且电子音乐中的频率从20hz-20Khz(人耳听觉范围)中的点连成的旋律线会比传统音乐中的音符连成的旋律线空间范围更大,形成的可能性也会更多。

旋律线的不断运动,就会形成音乐的高潮,传统音乐中,高潮的体现往往伴随着旋律线波浪的顶峰,而由于电子音乐的表达方式比较复杂,高潮形成不一定只是现定于频率到达的顶峰,也可能是织体的密度变化、声音的空间感的多重交替都会对紧张形成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高潮的形成。

当然,笔者上述旋律外型更多的是一个音色走向之间的思考方式,因为音色之间的进行并不像传统旋律中的具体谱面音高所形成的旋律线那样明显,每个音色的频率也可能是瞬息百变的,故无法定量式的将音高连成明显的旋律外型。不过,对电子音乐旋律外型的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外型的研究有利于清楚地了解音色之间的进行逻辑关系,对电子音乐作品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 语

本文大胆提出了电子音乐中“音色旋律”的概念,并对旋律的音高特性、旋律走向、旋律型作了具体的分类与论述,希望把传统意义的旋律同电子音乐中的“音色旋律”类比,把音高与频率进行类比,总结了电子音乐“音色旋律”一些规律,为电子音乐创作的思考方式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注释:

① 张小夫.电子音乐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② 沙汉昆.旋律写作教程[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2.

③ 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上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5.

④ 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上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5.⑤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6.

⑥ 恩斯特·托赫(Ernst Toch).旋律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音高频谱
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创作理念空间上的异同
——基于电影音乐作品角度
为何有人唱歌总是跑调
电机在60Hz运行过程中的故障频谱分析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音高听觉的培养与视唱练耳教学中因材施教探究
FCC启动 首次高频段5G频谱拍卖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动态频谱共享简述
钢琴调律对钢琴音准稳定性的作用
认知无线电中一种新的频谱接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