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若会主任从肺、脾胃论治慢喉痹经验总结

2021-09-17潘优宋若会屠彦红高士秀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7期

潘优 宋若会 屠彦红 高士秀

【摘要】宋若会主任认为慢喉痹主要由肺脾功能失调、痰火内郁上攻咽喉所致,故治疗上分别从肺、脾胃进行论治。病在肺者,治以

新安鼻炎方加减;病在脾胃者,治以驱寇饮加减。临床疗效明显,对慢喉痹治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慢喉痹;郑氏喉科;新安鼻炎方;驱寇饮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7-0199-02

慢喉痹又名“虚火喉痹”、“阴虚喉痹”等[1],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咽炎,多发难治,常迁延不愈,有一定的职业相关性。

宋若会主任,安徽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新安郑氏喉科流派主要传承人,师承郑氏喉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郑日新教授,传承发扬郑氏喉科学术思想,对耳鼻喉科常见疑难疾病有独到的诊治经验,尤精于咽喉疾患。现将宋若会主任治疗慢喉痹经验介绍如下。

1 慢喉痹的因机

宋若会主任认为,喉痹一病,虽全身十二经均可致病,但主要与肺及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如《证治准绳》[2]曰:“十二经脉皆上循咽喉,尽得以病之。然统其所属,乃在君相二火而已。盖肺主气天也,脾主食地也。”

《喉科指掌》[3]述“夫咽喉者,左为咽,右为喉。咽属胃,喉属肺,乃一身之总要,百节之关防,呼吸出入之所也。”外感六淫、肺经蕴热或肺气虚损、气津不足可致咽喉堵塞感、干痒等。结合李东垣《脾胃论》[4]“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唐宗海[5]《血证论·卷六·咽喉》“脾气不布,则冒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不能生血,血虚火旺”等理论,郑氏喉科认为脾胃虚弱可致虚火上袭咽喉而致咽喉肿痛。另《重楼玉钥续编》[6]载:“在喉曰痹,在咽曰肿。虽有缠喉、乳蛾、嗌塞、喉干种种之不同,其为火郁上焦,致痰涎气血,结聚于咽喉一也。”宋若会主任认为,无论由于外邪侵袭,郁闭肺胃;或素嗜膏粱厚味,痰火内生;或七情不舒,肝郁乘脾,均可致痰湿停聚,聚久化热,痰火循经上行,结聚咽喉,痹阻气血,化燥伤津,而出现咽干、咽痛等不适症状,故提出火郁痰滞、结聚咽喉为喉痹主因。

2 慢喉痹的辨治

2.1喉痹病位,首辨肺胃 宋若会主任认为,喉痹之因,首责肺胃。其在肺者,临床常有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症,而且咽干咽痛等咽部不适,多在晨起明顯,乃肺失清肃所致,治疗上以宣肺为主,拟新安鼻炎方加减,主要药物为黄芪、党参、白术、山药、防风、辛夷、麻黄、薄荷、赤芍、牡丹皮、石膏、生地、沙参、浙贝母等。其在脾胃者,常表现为咽喉如物梗阻,或如痰粘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伴有咽喉刺痛,甚至舌麻舌痛,且多在午后加重,乃脾胃虚弱、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上以健脾和胃为主,佐以养阴清热,常用驱寇饮加减,主要药物为陈皮、半夏、香附、木香、茯苓、柴胡、荆芥、党参、白术、肉桂、白芍、牡丹皮、浙贝母、黄连、沙参等。

2.2详辨虚实,明确攻补 宋若会主任认为,虽喉痹多由火郁痰滞、结聚咽喉所致,但火有虚实之分。郑清岩《咽喉辨证》载,虚火“色淡微红肿,脉象微细,小便清白,大便自如”,此乃思虑过多,中气不足,脾气不能中护,而致虚火上炎累及咽喉,症见咽喉干燥、吞咽堵塞、呼吸不畅、恶心干呕,“舌上白苔,唇生礬色,声音雌哑喘急多痰”。实火“乃积热于中,势必红肿痰壅,咽喉闭塞”。又如郑枢扶[6]《续重楼玉钥·论喉痹关乎运气而有火湿寒之异》指出:“实火因过食煎炒炙煿醇酒,热毒蕴积,胸膈不利,烦渴便闭。虚火因七情劳欲,气虚虚火上炎,咽膈干燥,二便如常。”治疗上,宋若会主任主张实火则清火泄热,药用石膏、丹皮、赤芍、黄连等;虚火者当养阴清热,常用麦冬、沙参、玉竹、银柴胡等。且不论实火虚火,均需“养阴以制之”。

2.3明辨阴阳,据经调治 《重楼玉钥续编》[6]指出“阳虚者,两寸浮大,遇劳益甚,此肺脾气怯,不能堤防下焦,须培补中宫。阴虚者,两尺洪数,日晡转甚,此肝肾阴虚,不能制御龙雷,必滋养癸水。”郑清岩《咽喉辨证》曰:“上午痛者属气虚,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牛蒡元参;午后痛者属阴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桔梗元参。”宋若会主任认为,气虚阳虚,多为肺脾气怯,故治疗当补益脾肺,以参、芪等补中益气;阴虚者,其病在肝肾,药用熟地、生地、当归、玄参、五味子等以滋补肝肾。

3 临床治疗慢喉痹医案举隅

3.1医案一 患者尹某,女性,34岁,于2019年7月初次就诊我科门诊。主诉:反复咽部不适2年,咳嗽半月;病程中有咽干、咽痛、口苦等不适,咳嗽、咳痰,痰粘不易咯出,好清嗓,遇冷加重,时有腹部不适、反酸,纳寐尚可,二便尚调。曾行胸部CT、喉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间接喉镜检查见咽后壁黏膜色暗红,腭弓、咽侧索稍充血,舌根、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会厌稍红肿;舌红,苔薄质干,脉弦滑。诊断:慢喉痹(脾胃郁热证)。处方:炒白芍18 g、陈皮9 g、香附9 g、木香9 g、法半夏8 g、海螵蛸9 g、荆芥6 g、茯苓12 g、北柴胡6 g、肉桂2 g、薄荷8 g、牡丹皮12 g、青果8 g、北沙参8 g、紫苏叶10 g;7剂煎服。二诊,患者咽干、咽痛、咳嗽症状减轻,仍时有腹部不适、口苦,调整北柴胡为8 g,海螵蛸12 g,加炒党参10 g,炒白术8 g,炒黄连3 g,继服14剂。三诊,患者诸症基本消失,予补中益气汤加青果6 g、沙参6 g、浙贝母4 g、海螵蛸8 g继服两周,以巩固疗效。嘱慎饮居,畅情志,复诊两月,患者无明显不适。

按语:此患者为青年女性,平素饮食不节或嗜食膏粱厚味,致脾胃痰火郁结,上攻咽喉,治疗当清热化痰,利咽消肿,方选驱寇饮加减。所谓“驱寇者,盖吾人之生存,全赖谷食,而谷食之消化,全恃胃釜。”方中白芍、柴胡、香附、木香、薄荷行气解郁;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海螵蛸制酸护胃;荆芥升提阳气;脾胃为生痰之器,脾失健运是生痰之源,虽为痰热,故仍需健脾暖脾,故以肉桂温中健脾,以解生痰之源;“咽需液濡,喉赖津养”,配合丹皮、沙参、青果清热养阴利咽,以解痰火郁结,并防止香燥伤阴之嫌。二诊见肝胃不和之象,故将柴胡、海螵蛸加量,添党参、白术、黄连,加强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力。慢喉痹日久不愈,考虑系脾胃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且邪害空窍而功能失调反复为患,而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证”,故此后复诊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顾护脾胃,且不忘养阴,诸症无复发。

本病即现代医学中反流性咽喉炎,又称咽喉反流,其主要表现为咽喉干燥、刺痛或灼痛、异物梗阻感,可伴有舌痛、口苦、咳嗽,局部以喉咽部充血肿胀为主,症状多在下午或傍晚偏重。少数患者可有胸骨后灼痛,胃脘部嘈杂等不适。治疗主要用质子泵抑制如雷贝拉唑等,有利于减少胃酸产生,减轻胃酸对黏膜和组织的腐蚀作用[7],但服药周期长,服药依从性高,极易复发。宋若会主任临床应用驱寇饮加减治疗该病,疗效明显,且复发率较低。

3.2医案二 患者罗某,男,55岁,于2019年10月初次就诊我科门诊。主诉:咽痛两月余。因受凉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涕向后倒流,咽干、咽痛,经治疗后,鼻塞流涕好转,但仍有咽干、咽痛、阵发性干咳,无痰,多于白天加重,纳寐尚可,二便正常,曾口服抗生素、咽炎片、蒲地蓝等药效果不明显。检查见鼻粘膜色红,双侧下鼻甲肥大;咽后壁黏膜、腭弓、悬雍垂充血,会厌红肿;舌红,苔薄黄,脉滑。诊断:慢喉痹(肺经风热证)。处方:炙黄芪20 g、炒山药10 g、炒党参8 g、生白术8 g、生石膏25 g、大血藤10 g、羌活6 g、防风6 g、辛夷7 g、麻黄6 g、薄荷8 g、白芷8 g、生地6 g、牡丹皮8 g、北沙参8 g、青果8 g、枇杷叶10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嘱患者避风寒,慎饮食。服药一周后复诊,患者咽干、咽痛、咳嗽减轻,检查见鼻粘膜减轻,双下鼻甲较前缩小,咽后壁黏膜、腭弓、悬雍垂稍充血,会厌稍红肿,舌红,苔淡,脉滑。调整炒党参15 g,生石膏20 g,加制淫羊藿6 g。继服2周后,上述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系外感余邪未尽,郁闭肺气,郁火上攻咽喉,故咽干、咽痛,黏膜色红肿胀;肺失宣肃,故干咳难止。治疗以宣肺清热、养阴利咽为主,故用新安鼻炎方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石膏主以清熱益气;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大血藤祛风清热;青果、枇杷叶清肺止咳;牡丹皮、生地、北沙参清热养阴、化痰利咽,配合羌活、防风、辛夷、麻黄、薄荷宣肺解郁,以达“上者上之”,生地、沙参除养阴清热之外,并有防辛夷、防风、麻黄、薄荷疏散太过,耗气伤津之嫌,即“养阴以治之”。合方补益而不滋腻,清热而不凉遏,共奏益气扶正,宣郁清热之功。

本病即现代医学中所谓鼻炎引起的咽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导致,症状表现为鼻腔粘膜充血肿胀,或渗出、增生、萎缩及坏死等情况,甚则引起鼻塞、流涕、嗅觉下降、头痛、头痛等症状,西医治疗多予糖皮质激素喷鼻并口服开瑞坦、顺尔宁等抗过敏药,但长期使用易致鼻腔粘膜变薄从而出血。宋若会主任临床应用新安鼻炎方加减治疗此病,症状控制稳定,无明显依赖性。

4 总结

宋若会主任认为慢喉痹是由肺脾功能失调,痰火内郁上攻咽喉所致,故治疗上分别从肺、脾胃进行论治。具体临证过程中,需详辨气血阴阳虚实,圆机活法,随宜而治。各人症状表现不一,虽有禀赋不同,正气羸弱,邪陷深浅,病程长短之故,但究其病机多为“肺胃失调,火郁痰凝”,治疗以“清热,宣肺,健脾,和胃”为主,方选新安鼻炎方加减或驱寇饮加减。“咽需液濡,喉赖津养”,治喉痹应不忘兼顾“养阴”,并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原则,注重“护元以解之”,体现了郑氏喉科养阴清润、护元顾正的学术思想理论。

参考文献

[1] 阮岩, 刘大新, 郭裕, 等.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58.

[2] 王肯堂. 杂病证治准绳[M]. 倪和宪, 点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3] 张宗良. 喉科指掌[M]. 熊大经, 点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4] 李东垣. 脾胃论[M]. 张年顺, 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5] 唐宗海. 血证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6] 郑承瀚, 方成培. 重楼玉钥续编[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7] 范玉姣. 雷贝拉唑钠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所致慢性咽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9, 27(16): 47-48.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医学郑氏喉科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9]62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8]134号)。

作者简介:潘优(199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安医学治疗喉科疾病研究。E-mail: 1113037234@qq.com

*通信作者:宋若会(1968-),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安医学郑氏喉科流派主要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中医药在耳鼻喉科疾病的外科应用及新安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