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抗疫精神,坚定党员文化自信

2021-09-16秦冲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抗疫党员新冠

秦冲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新丰碑”

当下,整个世界都面临着一场罕见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这场斗争不仅是对各国抗疫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等硬实力的考验,更是对各国文化及其价值观等软实力的考验。“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不仅在短时间内迅速抑制住了疫情,为其他国家赢得了宝贵时间,并又尽己之力支援其他国家抗疫,赢得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赞誉。抗疫精神既是中国精神的又一“新丰碑”,也是取得抗疫战之所以胜利的伟大动力和精神支撑。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仁者爱人”。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的发展和完善脱离不了与周围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眼中有“他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因此,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诚友信等,成为情感抒发的重要内涵。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深厚情感也展露无遗。在“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方针之下,中国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患有新冠肺炎的同胞并免费治疗,与西方发达国家新冠肺炎患者收到“天价账单”形成鲜明对比。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中华文化是人民至上的文化。对于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体现。对疫情的应对,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和保障人权。与其他以“保经济”等理由而抗疫不力的国家相比,高下立现,真伪立辨。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中国人相信团结的力量,在办大事时强调众志成城。这种价值取向,成为中国集中力量、齐心协力办大事的文化根基。疫情面前,亿万人民携手同心、团结互助,中国人民骨子里镌刻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在抗疫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次战“疫”,14亿中国人民共同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充分显示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

“舍生取义”,所谓“义”“宜”也,应该做的事。为国为家,就是最大的义,就是最该做的事情。中国人认为人要做该做的事,哪怕舍生忘死也要做,这是中国人民之所以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的心理基础。

在这次战‘疫中,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最能体现牺牲奉献精神的,首先是那些“最美逆行者”。还有那些因劳累过度或感染新冠肺炎而牺牲在线岗位上的烈士们一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城乡社区工作者等。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我们的人民群众对政府给予的防疫建议不仅“听从指挥、配合作战”,还能够积极主动发挥创造性。

我们的政府尊重科学:“政府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我们既不迷信西医,也不迷信中医,而是客观、科学看待中医药有与西医不同的治疗理念这一事实,并“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人的“天下”观,着眼的是合作共赢,“美美与共”,其境界与格局都远远超越了所谓的国家观与民族观,视野大气恢弘。这也是新时代我们提出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源头。

“大要有大的样子”,大国最重要的是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我们看到,在这场全球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中国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始终秉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的理念,无私地分享治疗及防控经验,以不同的形式去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以实际行动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展示了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

以战“疫”为契机,引导党员深刻认知中华文化精髓,以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以来,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全体党员在思想上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的重要理想信念。这种自信对于党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是社会文化和风尚的重要引领者,也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参与者,党员加强文化自信对于整个社会的正确文化导向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党校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的主要场所,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和党的理论知识宣传的主要阵地,对于坚定党员干部的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次疫情,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价值根基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仍在不断地形塑着我们。它是我们齐心协力战疫情的精神密码,也是我们引导党员重新审视自我文化标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一个绝好契机。

其一,党校教学应在坚定“四个自信”的背景下,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将战“疫”中的生动事实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加以弘扬。当我们在赞颂战“疫”中的英雄、讲述感人的抗疫故事时,一定不要忘记同时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正能量;同时,也要引导党员对中西方在这场抗疫斗争中的不同态度、做法和结果进行积极比较和思辨,克服思维的表面性、肤浅性、盲目性,以提升其思维水平,进而提升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是面对风浪袭击的定力与柱石。

其二,组织党员就这次战“疫”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并加以引导。企业党校的党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他们乐于思考并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由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碎片化,他们对待现实状况往往理性思维相对不够成熟。因此,要通过无可辩驳、令人信服的事实,引导党员在比较之中辨析其中的优劣长短,使他们于无形之中提升思维水平,从而增强文化的自信与定力。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党校可多组织党员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如课堂内的讨论、党团组织或教务员组织的班级或小组讨论等,就战“疫”中的具体事实以及由此牵涉的文化问题,展开踊跃讨论,允许个人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甚至可以进行热烈的辩论。在此基础上,针对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再切实地积极加以引导。

其三,以战“疫”为契机在铁路企业掀起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这里所说的热潮,并非一哄而上的短期的、表面的效应,而是以这次战“疫”为契机,激起企业广大党员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愿望和需求,并使这种愿望和需求长久地保持下去。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血脉,成为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定力。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党校)

猜你喜欢

抗疫党员新冠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自白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My Her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