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运服务标识设计方法分析

2021-09-15黄渝湘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26期
关键词:城市轨道

黄渝湘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市内轨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大大缓解了城市内客运工作。本文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设计展开探析,分析探讨此方面设计工作中换乘站客运服务标识的设计方法。文章对当前此方面客运服务标识的设计现状作以简单分析,指出其设计形式、设计依据等多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围绕系统理论、建筑规划、客流分析、电子技术及文化差异等多个方面阐述具体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轨道;换乘站;客运服务;标识设计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地铁的介入使得城市客运问题得以缓解,重庆市人口数量巨大,地铁数量、换乘站数量也十分庞大,如何高效地完成客运服务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客运服务标识功不可没,其为进站乘客乘车提供了便捷服务,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部分客运服务标识设计不当、设计复杂,导致进站乘客不能有序流动,乘客滞留站内的现象日趋严重,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增强客运服务标识的功效,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客运标识设计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客运枢纽,其每日都承担着大量的客运任务。而站内的客运服务标识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乘客进站后滞留站内,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1]。设计前期将侧重点放在快速通车,忽视后期改造及设计,局限的设计思维导致标识设计功效不佳;第二,设计依据缺失。我国目前在换乘站的标识设计并没有一个详细且具体的标准,这也使得此方面的设计缺乏依据和参考;第三,换乘站结构复杂。换乘站内部线路错综复杂,标识设计易冲突,客流交错,标识设计难度大;第四,建设单位较多。受工期的要求,地铁站的建设通常由多个单位共同进行,这也就间接提升了标识设计的难度;第五,标识设计静态单一。受乘客文化差异及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单一静态的标识难以有效被辨识。

2 标识设计方法分析

2.1 完善系统理论

服务标识的设计应有科学的系统理论做支撑,无论是标识的文字、颜色、编号,还是标识的位置都应该有科学、有依据。设计前期,相关设计人员要综合多方案列,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结合工程实况进行理论的建立。同时,还需要与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从理论知识到实操技术,进一步优化系统理论[2]。另外,还需要重点关注国家在此方面出台的相关标准,即时更新,做好备案工作。通过多方协调、综合考虑来构建一套符合工程实际的系统理论,为后续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2.2 合理定位着眼点

客运服务标识的作用是引导乘客高效、快速、精准、安全地进站乘车或疏散,这也是设计客运服务标识的初衷与关键。为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紧紧围绕客运服务标识的初衷进行,考虑到乘客进站的视野、标识的易辨识性以及标识间的连贯性,做到进站出站乘车一体化、快速化、安全化。在进行标识位置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体型乘客的着眼点,从进站到换乘,再到出站均要考虑到位,标识的颜色与背景色亦要合理设计,对于一些指引性的标识要考虑到各标识间的连贯性,对于安全性标识要考虑其是否醒目,合理定位标识着眼点。

2.3 规划站内结构与设计

站内建筑规划也是客运服务标识设计所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标识设计工作要与建设规划相契合。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可以科学地提建议,然后综合商讨建议的可行性、合理性[3]。最终,选出最优建议,进行落实。换乘站类线路错综复杂,站内结构也相对复杂,标识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其是否与站内结构契合,同时,结构与结构的衔接部分亦要做好标识设计,确保乘客能够按序流动、按需乘车。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统筹站内结构与标识设计,可以采用相应的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多次尝试,确保其合理性、可行性。

2.4 精准分析客流

站内客流也是服务标识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站点的客流量有所差异,其客流密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需要从中提炼出主客流和次客流的应用对方法,据此进行服务标识的设计,以满足各站点的实际客运需求。通常情况下,换乘站的客流量是比较多的,设计时还会依据时段进行客流分流,这些都需要设计人员考虑到位,主客流和次客流的通行路径的标识均要统一,同时,依据需要合理布置可变标识,以满足动态变换客流的需求。

2.5 设置可变标识

电子技术应用于服务标识的设计可以大大提升服务标识的可辨识性,其能够实现查询、显示、动态化指导等等,能够满足乘客的进站乘车指导需求。换乘站不同时段的客流有所差异,客运需求也有所变化,静态的标识难以满足实际指导需求。而其,还存在文化差异,所以,站内应设置可变标识,以满足实际客运引流需求。可变标识的亦要考虑其著眼点及其与站内结构的契合性。

2.6 注重文化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文化差异普遍存在,服务标识设计需要考虑到这一点,以满足不同地域乘客的乘车需求。在进行客运服务标识的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所处地域的文化,亦要考虑到其他地域文化,这需要对站内乘车客流地域分布进行大致分析,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域乘客的乘车指导需求。上述谈到的可变标识可以有效消除文化差异,为不同地域的乘客提供乘车指导。

2.7 完善通用设计

随着站内客运需求的变化,仅凭借标识设计已无法满足客运工作实际需求,需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多维感官标识设计,构建完整且全面的感官标识系统,增强标识设计的人性化,以更好地契合现代化客运工作发展需求[4]。这样,乘客进站后可以通过多感官来辨识乘车方向,有效指导乘客按需乘车。

3 案例分析

为了方便介绍,这里以重庆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运服务标识设计方案为例子,详细说明换乘站客运服务标志设计方式。

3.1 进站/出站标志

从类型上来看,进站出站标志可以分为进出站引导标志、门楣高度提示标志、通道方向引导标志、闸机口引导标志以及分向标志等。要依据地铁换乘车站实际情况,采用悬挂或粘贴的方式布置进站出站标志。在地铁换乘车站外布置的进站出站标志中,要包含线路名称、路线识别颜色以及站点提示信息等元素。同时在距离地铁车站出入口500 m范围内的重要道路上设置连续提示标志,确保乘客能够快速寻找到地铁换乘车站出入口位置[5]。

3.2 换乘标志

换乘标志作为地铁换乘车站中最为重要的客运服务标准之一,如何对换乘标志进行合理设计,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依照布置位置的不同可以将换乘标志,分为柱面换乘标识、墙面换乘标识,以及地面换乘标识等。①可以在换乘车站的大厅、换乘通道以及车站地面等区域,采用附着式安装方式粘贴换乘标志。②可以在换乘通道以及换乘大厅的墙面连续粘贴换乘标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墙面换乘标志的高度适当调高,方便乘客辨别。③柱面换乘标志需要粘贴在换乘车站内的承重柱上,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附着式安装方式粘贴标志,避免对乘客的出行造成干扰。

3.3 位置标志

除了出入口标志以及换乘标志之外,位置标志也是地铁车站中常见的一种标志类型。特别是对于那些未来过该车站的乘客而言,通过阅读位置标志,能够帮助自己快速了解车站内部各种设备仪器的位置信息。①卫生间标志需要具备图形符号以及文字说明两方面内容,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悬挂式或附着式安装方式布置卫生间位置标志。②售票室的价值处以及询问处要设计具有一定区分性的标志信息,帮助乘客快速辨别每一个窗口的功能。

3.4 综合信息标志

综合信息标志通常被布置在地铁换乘车站墙壁以及通道中,主要包括地铁时刻表、线路图以及地铁车站周边街区信息图等。①地铁时刻表需要布置在醒目处,尽可能将其粘贴在地铁车站出入口附近,方便出入地铁车站的旅客及时了解首班车末班车发车时间。②票价标志可以与车站内的售票窗口以及自动售票机进行联动,布置在自动售票机以及售票窗口附近。③地铁线路网络图较为复杂,大部分理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阅读地铁线路网络图,因此要避免将该标志布置在狭小区域,防止出现拥堵问题。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该标志图进行信息化升级,采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地铁线路分布情况,提升该标志的可读性[6]。

4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内部結构本就复杂,客运服务标识能够有效指导乘客按需乘车,有序流动,但由于设计方考虑不周、标识设计不合理、建设单位较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标识的实际效用与预期大相径庭。为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方面标识设计工作。通过完善系统理论、合理定位着眼点、规划站内结构与标识、分析客流、设置可变标识、关注文化差异,并进一步增强标识设计的人性化,以充分发挥标识功效。

参考文献:

[1]张洪钢.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运服务标识设计方法初探[J].科学与信息化,2019(15):148.

[2]陈鑫,姚敏峰,吴堃.香港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标识系统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9(5):58-61.

[3]余艳,李双.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与换乘站设计建议分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5):115.

[4]王晓飞,赵留杰.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地铁换乘站服务水平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9(2):69-73.

[5]吴静.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实时预测与客运组织应用与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8):190-191.

[6]庞金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客运市场分析与客流吸引策略[J].商讯,2020(18):137-138.

猜你喜欢

城市轨道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可靠性探究
城市轨道站点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地铁系统逆变回馈装置的探讨及仿真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消防系统刍议
浅析城市轨道的客运营销服务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区域公交客流疏解组织优化与设计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及构建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检修作业安全防范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