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耗散结构视角下的益农信息社基层管理路径分析

2021-09-15王银均崔旭东陆锦凤冯咏芳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东台400江苏省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东台400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18期
关键词:益农农业信息

王银均,崔旭东,陆锦凤,冯咏芳(、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东台 400;、江苏省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东台 4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已全面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长期以来农村农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和其他领域,为了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2017年江苏省根据中央和农业农村部要求全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工作。益农信息社(亦称“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了所有行政村,采用统一的标牌标识,主要开展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让农业、农村、农民共享信息化、现代化成果,对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刚产生不久,益农信息社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与现阶段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融合度不尽人意、相关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供给与需求结构性不平衡、自我运营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必须对其加强监管和引导,特别是加强直接的基层监管和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该文以江苏省盐城市农业信息工作示范镇东台市东台镇为例,尝试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探讨苏北地区益农信息社运营监管机制,以期为推动益农信息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1 东台市益农信息社的发展现状

东台市现共建有益农信息社363家,全部于2017年底建成,其中东台镇32家(编号苏JX028-苏JX059)均按标准站的标准建立,28个涉农村居实现了全覆盖。建设主体包括农资点11家,占34.4%;商店8家,占25%;村淘宝店5家,占15.6%;村便民服务社3家,占9.4%;另外:粮食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收购、快递物流、农机销售及文印社各1家,分别占3.1%。从业人员年龄87.5%集中在30岁~60岁的年龄段;文化程度68.8%为初高中文化(具体见附表)。

附表:东台镇益农信息社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表

2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普列高津建立的耗散结构理论以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阐明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虽然这一理论起源于非平衡热力学领域,但现在其理论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这一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系统内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内部的自组织发生涨落,系统从量变转变为质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相对稳定有序的结构即称之为“耗散结构”[1]。

形成耗散结构的4个条件:(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2)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3)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4)涨落导致有序。

3 基于东台镇的益农信息社耗散结构特点分析

益农信息社系统作为农业农村系统的子系统,时刻与外部进行着各种物质和能量交换,内外部及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具有明显的耗散结构特征。

3.1 开放性是苏北益农信息社运行的基本特征

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益农信息社是一个包含多子系统多层次的开放系统。从纵向看包括农业农村部、省、市、县(区、市)四级益农信息平台及乡镇级中心社和村级益农信息社;从横向看包括各省、各市、各县(区、市)及各乡镇、村居的益农信息社子系统以及各具体的益农信息社内部开展的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等相对独立的4项服务。各层各级的益农信息系统所开展的信息服务都是由“源信息—软硬件设施—信息加工处理—涉农信息产品传输”这4个主要要素交织而成,作为信息工作的主体为了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多产出的目的,应当合理处理好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提供及时、优质、实用的信息服务,提高益农信息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信息服务过程是动态性变化的,在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本地农业农村实际需求及时从各相关平台及农村生产生活中收集有用信息,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引进引用先进的信息加工和处理技术,经过对所收集信息的加工处理,最终形成有用信息到达相关受体,内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伴随着过程始终,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系统环境条件的影响,整个系统满足了开放系统必须满足的4个条件,即:系统由2个以上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既相互作用又有分工、系统具有目的性和动态性[2]。现阶段苏北益农信息社投入不足,开放性和社会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今后益农信息社管理必须注意的方向之一。

3.2 打破平衡是苏北益农信息社创新发展的前提

开放的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1]。苏北益农信息社经过3年多的运行摸索,各主体都能根据原有业态的特点、优势和本地农业农村的需求有所侧重地开展各具特色的涉农信息服务,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和暂时的平衡,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当益农信息社的发展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时,信息需求的拉动就可能使益农信息社的发展越出相对平衡区而远离平衡态,从而产生突破性的信息技术创新,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益农信息社系统耗散结构。

益农信息社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主体复杂多样,内容丰富多变。近年来,苏北农业农村格局在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相关惠农政策的实施都对涉农信息的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益农信息社开展的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等4类服务的内容、规模和形式相对于新农业、新农村发展都存在有诸多的差距,如东台镇现有的32家村级益农信息社就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所掌握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相对落后、信息服务面偏窄以及信息服务相关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高导致自我运营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用耗散结构理论观点分析这一现状,发现苏北地区益农信息社系统正处于逐步远离平衡的状态,现有并正在不断扩大的差距既可以说是问题,也可以说是创新益农信息社发展的契机,关键是如何把握非平衡,解决新矛盾,不失时机地推动本地区益农信息社的创新发展。

3.3 非线性作用是苏北益农信息社创新发展的基础

非线性机制是形成自组织内在的基础条件,非线性体系是一种非独立的复杂关系,它不成比例、不按直线,是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各个量与量之间产生联系和协调动作,从而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如果整体只是部分的简单相加,那么它的总和也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产生质的变化[3]。

益农信息社信息服务过程中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子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十分显著,首先从信息服务的劳动对象看,信息源的供给是非线性的,生产技术类的信息由于受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支配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时空上供给是非线性的,其加工处理后的信息产品使用也是非线性的;市场信息、气候信息、法律信息及相关便民服务类信息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及相关支撑企业经营理念和策略规模的变化,其供给也是非线性的。其次从信息服务的主体看,信息服务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人的参与,任何信息服务活动和经济行为都是在人的主导下展开的,它取决于人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能力,如思想、意愿、知识、心理、价值观等。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是及其复杂的、非线性的,使得益农信息社系统必然呈现出复杂性和非线性[4]。第三从信息服务的投入与益农信息社持续运营能力的关系看,益农信息社的信息服务活动有相当部分是公益的,即使是盈利部分也是微利的,公益服务活动可以增加公众对益农信息社关注度、提高使用服务的意愿和需求,从而间接促进益农信息社提高盈利水平,但从事公益服务的相关投入与与益农信息社的盈利水平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微利性的便民生活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受进入壁垒、规模壁垒及相关企业经营策略等因素的制约,其投入和盈利水平之间的关系也是非线性的,而益农信息社的盈利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益农信息社下一阶段的进一步投入和自我发展(这之间也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以上这些非线性关系提醒我们:无论是益农信息社的行业管理者还是具体的各益农信息社从业主体,在促进益农信息社健康优质发展的问题上,应该抛弃简单的线性增减决策,转而使用科学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线性全局性谋划,才能促进益农信息社产生新的质的飞跃。

3.4 涨落机制是苏北益农信息社创新发展的动因

益农信息社系统处于复杂的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系统中,无论系统内部还是系统外部都存在大量新的变化因素,使系统发生随机涨落。涨落具有普遍性,传统的涨落是被组织系统看作为有害的因素,而自组织理论中,尽管涨落是有利有弊的,但系统想要达到新的有序状态,涨落是不可或缺的必经之路[3]。作为管理者就必须熟悉益农信息社系统的演变规律,既要重视涨落过程监控,把握涨落时机的到来,又要及时做出科学选择,人为地抑制、培育、利用和促进某些涨落,使益农信息社系统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演化。特别是当农业农村新兴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达到成长期、传统产业出现瓶颈(技术、资源、市场销售等方面)、新的法律政策实施、益农信息社的收益水平(或预期收益水平)达到或超过其投入影子成本等时机出现时,更应主动应对,把握住益农信息社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4 益农信息社基层监管路径建议

系统通过内部自组织活动推动系统发生演变是耗散结构理论重要的核心内容,自组织的效率远高于外部的线性增减式调整。县(市)镇两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是益农信息社最直接的行业监管部门,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主人”的总原则对区域内的益农信息社建设运维实施非线性的总体谋划,因势利导促进益农信息社根据需求进行各具特色的有效自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4.1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细分信息服务市场。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加快农业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创造出涉农信息新需求,细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益农信息社在新兴市场信息服务额在其总的信息服务额中的比例,规避在传统市场中的进入壁垒,提高益农信息社的市场竞争力。

4.2 改进农技推广方法,把相关农技推广与益农信息社农业公益服务、培训体验服务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农业部门可以精准获取推广“三新技术”需求和效果信息,益农信息社则可逐步弥补相关农业技术不足的短板,提高农业技术类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能力,同时提高益农信息社的影响力,扩大益农信息社的服务面。

4.3 科学考核信息服务业绩,提高财政投入设备的使用效益。科学制定益农信息社管理考核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打通益农信息社的人员进出机制,对长期处于“半睡眠状态”的益农信息社限期进行整改,整改无效的实施退出机制,财政投入的软硬件设施另行考评、重建新的益农信息社,提高财政投入设备的使用效益。

4.4 合理界定公益服务职能,对益农信息社的公益性支出进行补偿。在科学考核界定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公益性支出实施货币化补偿,对信息服务成效显著的进一步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适度提高益农信息社的盈利水平。

4.5 建立充实县级平台,为村级益农信息社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农业生产受自然资源约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产业构成也各具特色,国家和省市平台上的农业技术资料必须经过当地化加工处理才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各地的政策、市场供求等信息也有相当的差异,建立充实县级平台,把分散于各相关平台的四大类有效信息汇集到一个平台上,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可以大大降低各益农信息社获取源信息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其信息服务水平。

4.6 拓展信息员培训的内容范围和强度,不仅要培训信息使用技术,还要培训相关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创业、经营管理知识,通过信息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益农信息社持续运营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益农农业信息
闵行区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情况分析与探讨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益农信息社助力辽宁三农
河南4万余益农信息社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路
手机应用技能培训 让我更好服务村民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