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地区水稻“一种两收”技术要点、效益及产业发展建议

2021-09-14张晨王中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再生稻发展建议种植技术

张晨 王中梅

摘 要: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水稻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无为市近年来大力推广水稻“一种两收”即“再生稻”种植模式。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无为市实际种植情况,该文对水稻“一种两收”生产技术进行了初步总结,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及播种、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以及再生季种植管理等,同时针对发展水稻“一种两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促进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种两收;再生稻;种植技术;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6-0042-03

水稻“一种两收”即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留在稻桩上的腋芽,经科学管理,继续萌发成穗,再收获一季稻谷的一种水稻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具有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秧田、生长期短等明显优势。

1 技术要点

1.1 品种选择 选用茎秆粗壮、抗倒伏、分蘖和再生能力强,生育期在110d左右的中熟早籼高产优质品种。其中,常规稻品种可选择嘉兴8号、安育早1号、嘉育948和中早25等,杂交稻品种可选择两优42、陵两优211和陵两优916等。

1.2 播种催芽 头季一般选择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播种,确保再生季在9月20日前安全齐穗。常规品种用种量一般在60~75kg、杂交品种约30kg。种播前2~3d,將选晒后的种子用100mg/kg咪鲜胺浸种消毒24h后,起水沥干通气6~8h,随后用50mg/kg烯效唑再续浸6~8h。种子浸好后,用40~50℃的热水浇淋稻种,增加种堆温度,后用稻草或旧衣被包裹催芽,每隔6h浇淋40℃左右的热水,同时将种堆内外进行翻堆,保持种堆内外温度一致,避免因种堆内部温度过高出现烧种,保持种堆温度35~40℃至破胸。一般12~18h后稻种即可破胸露白,然后用“高巧”进行拌种,每1kg稻种用药量约2mL,再摊晾2~3h,待谷种适应环境温度后即可播种。

1.3 肥料运筹

1.3.1 头季 基肥一般施水稻专用配方肥45%(20-10-15)450~600kg/hm2、有机肥1200kg/hm2。分蘖肥一般在栽后5~7d,可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100~150kg/hm2;穗肥主要根据田间秧苗长势确定,一般在抽穗前10~15d,追施尿素、氯化钾各40kg/hm2;促芽肥一般在头季稻收割前12~15d追施,施尿素90~120kg/hm2。

1.3.2 再生季 在头季稻收割后1~2d,结合灌水施尿素150kg/hm2、氯化钾75kg/hm2,促进再生芽生长。当再生季齐穗前2~3d,用20%赤霉素15g/hm2、磷酸二氢钾1.5kg/hm2或腐殖酸类肥料兑水喷雾,加快基部低节位分蘖的穗颈抽长,促进齐穗。

1.4 水浆管理 移栽时水层控制在0.5~1.5cm,栽后保持浅水,促进秧苗活棵;栽后2~7d进行间隙灌溉,适当晾田,促进秧苗扎根立苗。分蘖期做到浅水勤灌,保持田间湿润,水层保持在1~3cm即可,促进根系生长,加快秧苗分蘖;当茎蘖苗达到350~370万/hm2时即可搁田。后期保持田间浅水湿润,可间隙性进行灌溉,干干湿湿。收割前10d断水,大田自然落干,待头季稻收割后再进行复水灌溉。再生季主要采取“浅水促苗,寸水促穗”的方式,保持田间干湿交替,收割前7d断水落干即可。

1.5 病虫草害防治 (1)草害:栽后5~7d结合施分蘖肥,用53%苯噻·苄1.2kg/hm2可湿性粉剂或30%丁·苄可湿性粉剂1.8kg/hm2,拌化肥均匀撒施除草,施药时保持田内有3~5cm水层;后期视草害程度开展二次除草。(2)病害:主要为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纹枯病可用24%噻呋酰胺或30%苯甲·丙环唑兑水喷雾,稻瘟病可用45%戊唑·咪鲜胺或35%嘧菌酯兑水喷雾,稻曲病可用43%戊唑醇或9%吡唑醚菌酯兑水喷雾。(3)虫害: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可根据病虫预报在卵孵高峰期及时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或阿维菌兑水喷雾防治;稻飞虱可用25%吡蚜酮或10%烯啶虫胺兑水喷雾防治。

1.6 留茬高度 留茬高度主要根据头季稻收割时间来调整,一般控制在30~40cm。头季稻收割后,应及时清理覆盖在稻桩上的稻草秸秆,扶正稻桩,灌跑马水保持田间湿润。

2 效益分析

2020年在无为市陡沟镇开展了水稻“一种两收”示范种植,示范种植面积3.34hm2。通过进行种植效益调查,对比了无为市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种植效益,具体数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单季稻、双季稻和再生稻的每hm2生产成本、产值分别为1.32万元、2.43万元、1.725万元,2.475万元、3.66万元和3.15万元,其中双季稻的生产成本和产值最高,单季稻生产成本和产值最低;但综合对比扣除生产成本后,再生稻的纯收入可达1.425万元/hm2,分别较单季稻和双季稻增收2700元/hm2、1950元/hm2。在不考虑下茬作物的情况下,水稻“一种两收”的种植模式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3 存在问题

无为市从2019年开始推广水稻“一种两收”技术,至2020年全市水稻“一种两收”种植面积已达1460hm2,较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5.67万hm2,占比仅为2.6%,整体规模仍较小。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技术模式 现有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习惯传统的单季稻种植模式;同时,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技术较传统单季稻种植技术略有不同,且再生季受种植技术影响,产量变化幅度较大。

3.2 配套机械 水稻“一种两收”模式中,在头季稻机械化收割时,收割机的履带对稻桩的碾压较为严重,大幅度地压缩了再生季的收获面积,影响了再生季水稻的产量。

3.3 水稻品种 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要求水稻品种具有再生能力强、增产潜力大、耐低温和高温的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和稻米品质优等特点。目前,无为地区符合上述特点品种较少,现行种植的品种也较为杂乱,从而制约了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的推广。

3.4 扶持政策 针对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政府尚未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只有农技推广部门开展了小规模的试验示范和农户自主种植,故整体推广进度缓慢。

4 产业优势

无为市推广水稻“一种两收”的种植模式,除了其经济效益明显,还有着区位、产业、生态等多方面优势。

4.1 区位优势明显 无为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南濒长江,北依巢湖,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节分明,无霜期236d;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全年太阳辐射能总量114.8kCal/㎡,日照率46%,年平均空气湿度81%,年平均日照数约2174h。无为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发展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无疑是十分适宜的。

4.2 产业基础扎实 无为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5.67万hm2,是全国产粮大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多年来,无为市一直致力于粮食产业发展,拥有安徽永安米业购销有限公司、无为县有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无为县鑫洁棉业有限公司和安徽省无为县农兴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等多家粮食加工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发展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4.3 生态效益良好 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其茬口安排上可在前茬种植绿肥,以有效改善土壤耕地质量,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同时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在农药使用上,因病害、虫害发生较轻,用量较少,对环境的污染较小;由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降低,稻米的品质和质量安全也获得较大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稻米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5 发展对策

5.1 出台政策扶持 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而推动水稻“一种两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5.2 研发配套设备 针对水稻“一种两收”收割机械碾压严重的特点,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对现有的水稻机械进行改良,降低履带碾压率,提高再生季水稻单产水平,提升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

5.3 加快技术推广 农业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整理相关资料和各类试验数据,筛选出多个适宜本地种植的再生稻优良品种,总结出一套适宜本地推广的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培训计划,广泛开展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同时,要发动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做好后续的技术指导服务。

5.4 发挥品牌效益 发挥现有的粮食加工产业优势,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再生稻的出米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稻米加工产品;突出优质、安全的产品优势,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打造出一个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区域稻米公用品牌。

6 结语

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角度出发,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能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再生稻生产工作,把发展再生稻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叶卓枫.早稻机收留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3(07):12-14.

[2]王本刚.无为市红庙镇早稻直播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5):33,40.

[3]馬成.水稻生产全程绿色机械化集成技术推广应用[J].南方农机,2020(09):4-5.

[4]唐启源.机收再生稻“四防一增”高产高效栽培[J].湖南农业,2021(02):21.

[5]孔令娟,潘广元.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J].中国稻米,2020,26(04):47-50.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再生稻发展建议种植技术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