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大爆炸

2021-09-13

羽毛球 2021年9期
关键词:手提电脑小视频稿子

7月24日,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终于拉开了大幕,一场奥运热潮也随之兴起。对于运动员来说,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是运动生涯的最高目标,登上奥运舞台、夺得奥运奖牌更是毕生梦想;对于体育人、体育迷以及媒体而言,奥运会同样是胜于其他所有赛事的一场饕餮大宴,观看奥运、了解奥运、报道奥运更是一次非比寻常的全情投入。

自当上体育记者以来,三十多年间已经历了9届奥运会,从初次涉足的兴奋慌乱到如今的看似云淡风轻,成长的过程中最不可抹去的便是奥运的印迹。回望亲身经历过的这么多届奥运会,一代又一代运动员的奋斗故事自然难忘,一幕又一幕浓缩人生百味的情景历久弥新,但作为媒体人,除了对奥运赛场上的风云变迁印象深刻,感触最深的还有关于奥运会报道方式的变革。

犹记得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那时的我刚刚入职,接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与奥运会的后方报道。说是报道,但写稿子编稿子,这样的重要事情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老编辑们干的,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前方记者发回来的口播稿件听录出来。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传真机,记者去前方采访,都是把稿子手写好后通过电话念过来,由留在家里的编辑录在磁带里,然后再逐字逐句地听写出来。

印象很深的是,每天晚上我们几个年轻记者便由一位老记者分配磁带,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听录出来,对我们的工作要求很简单,就是快速、准确。做到快速还算容易,但要做到准确却比想象的难,有时是因为对于项目的不熟悉,但更多时候是因为念稿的记者的口音。尤其几个记者是南方人,说普通话乡音太重,我们费力听了很多遍都无法猜准他究竟念的是什么,比如明明他想说的是“丑人多作怪”,结果我们怎么听都是“丑人肚子怪”。

虽然当时我们做的工作依现在来看实在不能算在记者范畴,但大家干得很开心,因为这毕竟是奥运会呀。而且当年的信息传递远不如今天这么便捷迅速,电视直播也远没有做到全天全方位覆盖,我们这些负责听录稿件的小记者俨然在当时成为获取信息最快最早的人。

时光荏苒,随着祖國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日新月异。之后的奥运会,我们先是扔掉了用于接稿的录音机,改成了带着传真机从奥运现场发回稿件,接着便是用上了手提电脑,再带上打印机、传真机发稿。到了2000年奥运会,互联网已然普及,记者发稿不再需要打印机、传真机,一台笨重的手提电脑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再后来,笔记本电脑越做越轻便,而智能手机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记者们的采访条件乃至采访方式。

里约奥运会时,微博、微信、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大量涌现,像我们这样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我们也不得不转换思路,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一些尝试。当时,我们虽然没有记者前往巴西,但在北京,我们通过手机每天与队员、教练以及工作人员联系,由此获取了许多第一手素材,尤其请他们拍摄的一些小视频更是火爆。一届奥运会下来,我们头条号的流量居然排在体育类的第二名,着实让我们小小兴奋了一下。

到了这届等了五年的东京奥运会,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尤其小视频、直播更是遍地开花,不仅媒体记者、自媒体人,乃至众多的年轻一代的运动员们也投入其中,各式各样的内容每天源源不断地产出、更新,不禁让人感叹现在真的是一个全民媒体、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置身其间,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做直播、做视频,虽然我们没有去到东京,但每一天过的都是东京奥运节奏。

奥运会落幕了,一切的喧闹转瞬归于平静。之前的日子,我们因为奥运会而亢奋,现在我们则要静下心来梳理曾经的喧闹中究竟留下了哪些值得永远回味的东西,用文字、用图片这些传统的方式呈现在我们这一期的杂志中。繁华散尽,唯愿我们可以为曾经因奥运热血沸腾的日子留下一缕清香。

猜你喜欢

手提电脑小视频稿子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
Reverse Slow — Video, Live Photo, Gif Editor
三分钟演讲
拖稿的各种理由
挖出微信里的小视频
小视频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