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认识“概括”吗?

2021-09-12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概括人物形象小说

来到周丽蓉语文名师工作室后,我开启了无数个“第一次”模式,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在一次市级复习课大赛中,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概括”——这个无数语文老师都非常熟悉,却不一定能清楚说明其内涵的概念。

那是2019年10月,当时我抽到的课赛题目是“小说——概括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人物形象”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考点。时间紧迫,我首先想到了因参加工作室“基于单元整合教学视野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而设计的群文阅读的“叙事”概念。小说是最重要的叙事文体,那我是否可以尝试借助“事件”,即小说的情节来概括人物形象的不同側面呢?人物形象一定是建立在情节基础上的,需有整体把握的意识。

于是有了第一次试讲——《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史》。试讲结束后,我更苦恼了。周老师得知了我的焦灼,主动提出帮我磨课,并借了工作室成员的班级进行试讲。

第二次试讲,我把侧重点放在了“分析”上,而且带着学生一起绕概念,区别“事件”与“情节”,区分“概括”与“分析”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概括”还是飘走了。

这节课后,周老师点睛,她让我重点讲什么是“概括”。“概括”这个词,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中经常见到,我们语文老师口中也经常讲到。但是,当要为其下一个定义,要讲清它是什么的时候,我的脑子不够用了,语言表达变得匮乏了。

周老师再次点拨:概括,一是由多变少,简洁表达;二是相对抽象的评价性语言。再次深思,想到了周老师在《聚焦素养 守正创新》中讲到了高考语文改革侧重中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突然有了想法,“小说人物形象”不就是必备知识,“概括”不就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吗?我课堂的重点,不应该是“从哪些角度概括”,而应是“什么是概括”,学生并不是不知道从哪些角度来概括人物形象,他们不知道的是用什么样合适的词来准确概括,这才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我教学的突破点。想通了这一点,真是感觉打通了任督二脉。

第三次试讲,效果明显好多了,学生们在“拔俗与冷峻”的典型概括示范与自己概括事件中渐渐明白了“概括”应该是一个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概括应该用评价性的语言,一般为形容词。至此,渐渐有了信心,但总还觉得差点什么内容。

思考仍在继续,我不停追问自己,我的课堂重点好像还是在概括情节上,而且“情节”也并不抽象,仍显具体,“概括情节”应多用“动词”,而不是评价性语言。学生最大的问题之一,其实是分不清楚“概括情节”和“概括人物”。因为二者有共通性,都是一个由多变少,简明表达的过程。但是,“概括情节”是“谁做了什么事”,概括要以动词为核心,情节是简短的,但还是具体显性的;而“概括人物形象”则是这个形象具有什么特征,要以“形容词”为核心,而且一定是相对抽象的评价性语言。

学生的问题之二,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才能最精准地概括人物形象,往往显得宽泛、随意。所以,“概括”一定要建立在细致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例如解读“丁香意象”“遗书”内容的分析……而且用什么样的词也是需要积累的,所以我又加入了“刘兰芝”形象“精妙无双”的概括。这些设计,再次充实了自己的课堂。于是,我将自己的课题定为《认识形象,精准概括》。

正式比赛现场,点评老师说,在10多位讲该课题的老师中,只有我讲明了什么是“概括”。工作室的学习和周老师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概括人物形象小说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文学小说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