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艺术下的文化自信

2021-09-12李冬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公共艺术城市建设

李冬洁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现代社会的艺术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故宫文创产品风靡全国,中国李宁品牌崛起,中国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无一不彰显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如今,艺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公共艺术,它的发展极大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比较了中西方公共艺术的差异,深入剖析了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联,认为公共艺术的设计应与城市文化相结合,以公共艺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树立城市文化自信,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公共艺术;城市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转变,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得到物质保障的基础上,愈来愈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而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城市文化,也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城市地标之一,是巴黎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是纽约的城市名片,皇冠喷泉是芝加哥的城市形象符号,悉尼歌剧院代表着悉尼城市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是城市面貌的缩影,体现着城市精神。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不如去看看它的公共艺术表达。

一、公共艺术的内涵

公共艺术是开放的、共享的、自由的,并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参与性艺术,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指是城市空间的公共性,还意味着交往、沟通,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公共艺术作为一个符号来讲,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所属时代的文化,是城市的名片。

公共艺术可以小到一个站牌、座椅、路灯,也可以大到一个展馆、广场等。它利用艺术设计的手段,将人们的情感与城市空间的相连接,用公共、开放、共享的语言展现艺术的美,彰显着城市文化自信。

二、中西方公共艺术比较

中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西方的公共艺术是科学的、写实的,中国则颇多写意类作品。西方人的创作思维是立體的、开放的、外向的,科学的,而中国人的创作思维是平面的、线性的、写意的、向内的,比如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和美国自由女神像。秦始皇兵马俑的建造和发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的设计风格是雄伟的、严谨的,它的存在和发现对于现代人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古代,兵马俑是秦朝皇帝的私有物,但在新时代的中国,兵马俑已经从私有物成为公共可参观的古代历史文物。兵马俑的发现与开放不仅传播和弘扬了中国雕塑文化,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而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是美国精神文化的象征,表达了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自由女神是希望,是摆脱贫困和压迫的保证。由此可见,每一个城市、每个国家都具有充满自身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对于我国城市空间规划来说,只有不做千篇一律的复制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设计出符合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追求的公共艺术,中国城市空间设计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三、 公共艺术的历史性、时代性、未来性

从我国公共艺术的历史性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公共艺术的设计应继承传统。各地历史文物的出土与开放,不仅有利于研究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还有利于拉动该城市的旅游经济。公共艺术要在继承和展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思考是否要拆除损坏的古建筑,再建仿古建筑。一部分人反对仿古复建的景区和建筑,认为这样的景区和建筑没有韵味,只是为了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而建的。其实修旧如旧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和韵味,对现有的文物进行保护、展示,让更多人切身实地地感受古代建筑文化,能更好地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发扬与开发,比一味地破旧立新更能传承传统文化。

从公共艺术的时代性来看,它的产生和兴盛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共艺术也在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颇具艺术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什么如此受人们的欢迎?不单是因为它自身重要的实用功能,此外它的设计也非常独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一座人文机场,更是一座艺术馆,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公共性、开放性、时代性,代表着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而公共艺术的未来性是基于过去、现在,对未来的公共艺术的价值进行瞻望。

提到美丽又充满魅力的布拉格,就会想到布拉格的雕塑,充满科技感的卡夫卡雕塑,悬挂在楼顶吊杆上的人形雕塑,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其实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没有国外艺术那么抽象、大胆,但是,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是独具韵味的。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故宫的建造也运用了这种构造方式,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是如此,这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继承。中国的公共艺术种类也数不胜数:《庆丰收》群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见证了中国重大历史事件;敦煌的飞天壁画和兰州的黄河母亲石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徽派建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典范,展示了中国城市的独特形象和文化。但是一些城市的现代化建筑风格高度同质化,面对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应从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出发,根据南北文化差异,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空间,让城市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址,对工业遗址的保护和改造成为亟待解决的事宜。天津棉三创意产业园区和北京798艺术区,将公共艺术的设计建造与城市工业遗址的再利用相结合,创造了充满生命力的公共空间。置身其中,人们的身心可以得到很好的舒展,这样的空间改造和设计也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用城市公共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是艺术的进步,是对文化的传承,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

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在文藝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城市形象的建设以公共艺术为载体,传达着城市的发展理念和人民的精神需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逐渐去寻求精神的慰藉。而公共艺术是传播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能充分展现城市精神面貌。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所以要建设让人民满意的,与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相契合的公共艺术,打造城市的良好形象。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地域文化的承载物和标志,是城市空间与人民生活的情感经历和记忆的纽带。公共艺术的设计一直致力于与当地环境相协调,从最初的审美性、生态性慢慢向人文性靠近,不再聚焦视觉效果,而是用设计唤起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共鸣。越来越多的可参与性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全国各地的公共艺术展览也吸引着人们注意力,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建立了人与城市的情感联系,还能唤起人的情感记忆。艺术家蔡国强先生说过,用要有形的,去表现无形的。其实公共艺术就是用有形的载体表现无形的城市文化和精神。深入城市公共空间,了解其文化内涵,结合地域背景所创作的公共艺术,一定是深得公众尊重和认同的。在城市空间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公共艺术,能够为城市增添人情味儿。

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创作以公共空间为依托,以服务人民群众为目的。不论是城市雕塑、街道墙绘,还是城市园林,都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以其独特的材质、色彩、结构等表现方式来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现公共空间的开放、多元与包容。

公共艺术积极地向世界表达着国家的文化自信,用它独有的形象积极推进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形成。城市公共艺术传达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理念以及人民的精神诉求,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是城市的印记,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它就像一张名片,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也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我国公共艺术的不断发展,立足于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和综合国力,将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可以使公共艺术充分发挥其作为城市名片的作用,推动城市的发展。

五、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地发展。将科技创新与艺术跨界相融合,利用先进技术创作人们喜闻乐见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渗透到公共艺术领域,进行新时代的公共艺术设计。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于公共艺术设计,通过公共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韵味,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

参考文献:

[1]刘强,孟庆凯.城市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特质分析及设计对策:评《公共艺术创意设计》[J].江西社会科学,2018(10):261.

[2]郑学刚.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

[3]王红霞.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艺术[J].艺术品鉴,2017(4):418.

作者单位:

天津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公共艺术城市建设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