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义发展视角下俗语语义研究

2021-09-11魏春晓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俗语

摘要:本文以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为语料来源,结合语义发展的视角,从俗语的退隐与消失、俗語语义扩大、俗语语义转移三个方面来尝试探讨俗语语义的发展变化,并对俗语辞典的编纂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拓宽我们对俗语研究的视野,给对外汉语俗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俗语;语义演变;辞典编纂

俗语是在群众生活中广泛流行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属于熟语的一种。大多数俗语都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来的,简洁凝练、含义丰富且在日常生活中常为人们所使用,因此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思想观念认识的改变,俗语的语义内容和语音形式也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前人对于俗语语义的发展演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以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为研究对象,结合语义发展的视角,从俗语的退隐与消失、俗语语义扩大、俗语语义转移三个方面来尝试探讨俗语语义的发展变化。这对于促进汉语俗语本体研究、启发对外汉语俗语教学、完善俗语辞典的编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俗语的退隐与消失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观念认识的改变,使得包含旧事物、旧观念的俗语,逐渐趋于闲置状态,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考察《中国俗语大辞典》后,据统计,退隐与消失的俗语大概有150个,现举例分析如下:

(1)熬灯油

(2)拔香头子

(3)疯狗咬人无药医

(4)叉手不离方寸

(5)盗不过五女门

例(1)“熬灯油”旧指在晚上点油灯学习或做其他事情等。纵观现如今的社会,油灯这一类事物早已基本派不上用场,故包含这一类旧事物的俗语也大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趋于退隐与闲置状态。

例(2)旧时代江湖上的人们结拜,通常要烧香跪拜,告知天地,“拔香头子”即把祭拜的香拔掉,表示双方从此断绝一切关系。这种结拜仪式在当今社会上已经绝迹,故这一类俗语也不再适用于今天。

例(3)“疯狗咬人无药医”指旧时生产力落后,社会医疗水平不发达,被疯狗咬过了的人,必死无疑,没有药可以医治。纵观今天,社会飞速进步发展,医疗水平显著提升。过去被视为无药可医的各种疑难杂症,今天都有了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治疗措施。我们不仅有传统的中医,更是引进了见效快的西医,甚至可以中西医结合诊治。该俗语反映的社会现实明显与今天不再相吻合。

例(4)“叉手不离方寸”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是我国古代日常生活当中人们见面打招呼的一种礼仪。但现如今,人们多以微笑点头或挥手致意,故包含该礼节的俗语今天也不再派上用场,退出历史舞台。

例(5)“盗不过五女门”旧时代的人们认为女儿多的人家一定很贫穷。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旧社会的女性地位比较卑微,多受到人鄙视、轻蔑。很明显,该俗语注定也将成为历史词。

二、俗语语义扩大

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交际的需求,俗语的语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考察《中国俗语大辞典》后,据统计,俗语语义较原来本义的基础上扩大的俗语大概有152个。根据俗语本义与其比喻义或引申义所涉及到语义领域的不同,可以将俗语语义扩大的类型大致分为:由个别到一般、由指物到指人、由具体到抽象。以下将针对这三种类型逐一举例论述。

(一)由个别到一般

(6)饱汉不知饿汉饥

(7)弄花一年,看花十日

(8)不会打仗不吃粮,不会唱歌不卖糖

(9)吃米不忘种谷人

(10)读书不离案头,种地不离田头

(11)强将下,无弱兵

例(6)指能吃饱喝足的人,是体会不到吃不上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后来也泛指身处良好、无忧无虑环境中的人,是感受不到其他人的痛苦的。

例(7)意思是说养花的人得费很大的功夫、精心呵护,才会有后来人们所能看到的盛景。后来泛指所有你能看到的光鲜亮丽的事物或景象背后,都暗含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

例(8)指成为一名战士就得会打仗,想要做生意就得会叫卖。后泛指不管做什么行业,都要有做该行业的本事。

例(9)指吃到米饭时不应当忘记播种人。后泛指对自己有过恩惠的人应当要铭记在心,心怀感恩之情。

例(10)指读书就要有读书的样子,种地就要有种地的派头。后泛指无论从事哪一行,都要一心一意、心无旁骛。

例(11)指有出色领导才能的将军手下,是不会有软弱无能的士兵的。后泛指在一个群体之中,领导者比较强悍有本领,下属的能力也不会太差。

(二)由指物到指人

(12)打蛇打七寸

(13)老虎屁股——摸不得

(14)牛鼻子穿环——让人家牵着走

(15)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

例(12)指打蛇就要命中它的要害,“七寸”即指蛇的心脏所在的地方。比喻要想成功打败敌人,就要击中其要害,一招制敌。

例(13)是说老虎的屁股是不能摸的。比喻有的人自以为很神气、目空一切,这种人不要去招惹;也指人蛮横得很,不好相处。

例(14)指人没有主心骨,人云亦云。也指为情势所迫,只能受其摆布。

例(15)指不管人有没有伤害老虎的意思,老虎对人的攻击性总是很强的。比喻出门在外,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应当要注意自我防范。

(三)由具体到抽象

(16)打闷雷

(17)青天里打下一个霹雳

(18)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19)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

(20)脚踩两只船

例(16)、例(17)都是借助生活中某一自然现象延申到某种抽象行为。例(16)借“打闷雷”这一自然现象,来比喻不明真相,闷在心里面瞎猜;也比喻在精神上突遭打击。例(17)比喻突然发生了了不得、很令人震惊或害怕的事情。

例(18)是由具体事物上升到抽象行为的概括。比喻人说话做事没有条理秩序;也比喻什么事儿都掺和一点儿。

例(19)字面意思是指能把脓血吸出的膏药,才能算作是真正的好膏药。用来比喻能真正解决棘手问题的办法,才是真正的好办法。

例(20)借助于脚踩两条船这一具体行为,来比喻同时跟双方保持某种特别的关系,一般含有贬义、责备意味。

三、俗语语义转移

有些俗语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主客观等原因误传、误解,致使俗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出现了新义,并且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由于社会约定俗成、文化心理因素影响等原因,这些俗语的语义反而固定下来,为人们所接受。整理发现,语义发生转移的俗语,文章找到以下7个:

(2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2)无奸不商

(23)无毒不丈夫

(2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25)七不出门八不归

(26)五大三粗

(27)不靠谱

例(21)汉语的读音有区分意义的作用,汉字“为”的发音实则应读二声,而不是四声。“为(wéi)”,是指“有所作为、修为”之意,“为(wèi)”,是表示行为的对象或目的,“为了”。将其翻译成现代文是指,“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内在品质的修养,不注重修德行善,将会被天地所不容,难以在这世间立足”。

例(22)意为没有一个做生意的商人不是奸诈狡猾的。实则应为“无商不尖”,意思是说在古代,人们做生意,量好足量的米之后还会再额外加一点儿,致使量器里面原本呈平面的米会再鼓起来一点。久而久之,成为该行业心照不宣的一条规矩,没有一个做生意卖米的商人不是这么做的。

例(23)指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心狠手辣,敢为其他人不敢为的事。原句出处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应表示“度量”而并非“毒”。

例(24)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是指身边受器重的红人,并非特指女子,“小人”则是指与君子相反的人。孔子的原义是想表达作为一个家庭或国家的主人,管理人事,要注意处理好与身边人的关系,并非是对女性的贬低和不尊重。

例(25)一般通俗地解释为,每逢初七这天便不能离开家门,逢初八这天出去了就不要再回家,属于一种禁忌习俗。原义应当是想表达在出门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这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时,无论身在何处,要严格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信念,否则就无颜再回来面对自己的家人。

例(26)俗语中的“五大”是指双手、双脚大以及头大;“三粗”是指腿粗、腰粗、脖子粗。该俗语原是指一个人的外型看着很结实强壮、高大魁梧,是一个褒义词,后来才逐渐变成今天略带有贬义色彩的俗语。

例(27)原是指一个人在演奏乐器时,不用依靠谱子,即兴创作发挥就能演奏好乐曲,后来引申为技艺高超,是一个褒义词。但现如今,该俗语常用来比喻不切实际的言论、意见、计划等;有时也可用来形容一个人靠不住,办事不稳妥等,语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四、对俗语辞典编纂的启示

俗语辞典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主要是为了更加便利地服务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与现代生活关系不密切的、处于退隐与闲置状态的俗语,建议可删除。对于新出现的常为人们所使用的俗语条目,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补录,如“床头吵架床尾和”“酒好也怕巷子深”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俗语大辞典》中出现的个别错别字应当要注意,第589页,俗语“马上吃猪蹄——不知骨头落哪里”(歇)释义中,所提及的明·沈景应该是沈璟。“景”应为“璟”。沈景是清朝人,擅长画山水画;沈璟才是明朝人,戏曲家、曲论家,著有《义侠记》。

五、结语

研究俗语的语义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现代汉语、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很多俗语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指导与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列举部分俗语条目,结合语义发展的视角从俗语的退隐与消失、俗语语义扩大、俗语语义转移三个方面,来尝试探讨俗语语义的发展变化并提出对俗语辞典編纂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汉语俗语本体的研究,给对外汉语俗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但由于俗语条目众多且包罗万象,文章在整理归类时难免会有疏漏,分类也不够详尽细致,期待以后会出现更多的角度和示例进行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希杰.词汇演变发展的内因和外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04):20-26.

作者简介:魏春晓,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俗语
为什么不说“一问四不知”
Cool Words炫词解密
拓展教学俗语名句的运用实践
客家俗语巧诵读
反问俗语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重要成果
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的重要成果
那些年,我们误传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