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薪火相传 勇立潮头 深圳地区首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平湖

2021-09-10石华

时代商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平湖社区

石华

1926年5月,深圳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山厦党支部成立,严凯祥被选为山厦党支部第一任书记。从此,平湖乃至整个深圳地区党的建设翻开了新篇章。

她从古老历史走来,带着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她从峥嵘岁月中走来,铸就永不磨灭的革命丰碑;她从汹涌的时代大潮中走来,走出催人奋进的改革赞歌。她,就是山厦。在历经百余年时代变迁之后,山厦昂首屹立在时代的潮头浪尖,书写着一代代的传奇故事……

几多变迁,几多沧桑。鹏城春至,阳光挥洒在香山路旁两座建筑上,青绿色的琉璃瓦,灰白色的墙壁,栩栩如生的彩雕,映衬着门上“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赤金色大字。穿梭其中,透过一个个故事、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仿佛聆听到历史的足音,回望到山厦的风云……

烽火雕铸红色记忆

步入纪念馆内,一幅雕像首先映入眼帘:一群热血青年在一棵百年老荔枝树下,面向着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幅雕像生动呈现了深圳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的画面。

平湖街道四级调研员陈建平研究这段历史十余年,为了找寻史料,奔波深莞穗等地。“历史告诉我们,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边界结合部往往成为红色风暴兴起的地方,革命常常发韧于工农运动发展较快、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95年前,共产党人来到山厦活动,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佃户们起早摸黑辛勤劳动,一年收成交纳了地租,剩下的最多够半年口粮,有的只能支撑两三个月。”山厦老支书叶润牛曾听村里的老人说,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山厦村,农民们要受来自地主、官吏、土豪劣绅的苛捐杂税的盘剥,军粮饷、田亩捐、壮丁费、人头税等名目繁多。

镜头拉回到95年前,彼时的山厦三面环山,是一个较为落后闭塞的小村落。正是因为如此,山厦也成了平湖地区农民运动的典范和中心。山厦农会举办夜校识字班,教农民識字并宣传革命道理,建立起来一支12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山厦农民运动烽火日炽。

山猪坑是山厦隐秘的一处山地,1926年5月,深圳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山厦党支部在此成立,严凯祥被选为山厦党支部第一任书记。从此,平湖乃至整个深圳地区党的建设翻开了新篇章。

鲜血谱写壮丽史诗

“老大重回旧战场,山花迎笑绢花香。农军起义功犹在,大涌桥畔捐三强……”。这首出自王作尧将军的《重回山厦旧战场》,至今仍镌刻在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山厦儿女在那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壮丽史诗,这首诗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赞扬。

山厦党支部成立后,革命运动势不可挡。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在山厦组织行动。“当时的山厦青年几乎都参加了壮丁常备队,山厦党支部号召村民多次破坏桥梁、公路来阻止日军行动,多次为我军筹粮送粮,支援前线。”据陈建平考证,当年,山厦壮丁常备队与王作尧部队合并成第二大队,与日军开展了一系列的战斗。

1999年7月末,山厦党支部收到了一封陌生老者的来信。老人来信的目的是希望山厦党支部帮其寻找60年前的战友—— 严仲喜。来信的老者,正是平湖第二任党支部书记严仲喜的战友邝耀水。这位80岁高龄的东莞老人,因为身体不便,于是用书信来寻问和追缅当时的战友。

“1939年9月,我政工大队接司令部命令,要迅速烧毁白石洲大沙河上的公路桥,切断敌军南头与深圳交通,以利我军反攻深圳、解放南头。九月中下旬的一天,我们小分队到达山厦,是晚支部书记严仲喜动员党员、进步青年八九人,配合我小分队二十余人,携带棉花火水,急行军深夜12时抵达大沙河……”邝耀水老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山厦党支部编撰的一份资料记载:1939年9月,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发动奇袭南头大沙河的战斗,严仲喜、严润泉、梁捷壮烈牺牲。牺牲反而激励了山厦人的斗志。无惧生死的山厦人摸敌情、送情报、筹军粮、反扫荡、端据点、破坏敌人广九铁路运输线,为抗日救亡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见证红色岁月,传承革命精神,1984年,时山厦乡人民政府建立了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1990年,王作尧将军逝世后,按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部分骨灰长埋于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旁,永远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

如今,每逢清明节,干部群众、中小学生、驻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都会来到纪念碑下,送上鲜花,肃立默哀鞠躬,重温历史,瞻仰凭吊先烈。

开凿渠道引水

从地形上看,山厦是一个山多、地瘦、缺水的穷山村,周边无河流湖泊,一遇旱年就颗粒无收,自古就流传着“平湖水,石龙油,山厦用水贵过油,饿死老鼠,旱死耕牛,放下禾镰无米煮,一条扁担度春秋”的悲凉歌谣。

新中国成立后,山厦人求雨这一习俗慢慢淡化,在大家的努力下,缺水的情况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山厦人对水的渴望愈发强烈。到了1967年,广东旱情普遍严重,山厦的情况尤其恶劣,不仅庄稼遭殃,甚至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许多人家里也因为缺水几乎没法煮饭。

困境面前,山厦党支部决定彻底解决用水问题,成立和组织民兵青年突击队和铁姑娘队,扎寨山头,凿山劈石,开渠从甘坑水库把水引进来。解决办法有了,可实际操作起来谈何容易。从甘坑水库到山厦,路途漫长,地形复杂,中间还有不少沟坎,难度极大,可山厦人凭借着对水的渴望和“愚公移山”式的精神让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据山厦社区了解此段历史的老者介绍,当时,人们几乎没有什么掘进工具,只能靠人手用锄头、铁锹等原始工具一点一点往里挖。同时,越往里挖,隧道里变得又黑又湿还缺氧,塌方等事故也是“虎视眈眈”。没办法,人们只好每挖一米,就用木头和木板顶住穹顶和洞口,预防塌方。看不见就利用煤油灯、手电筒取光,时间长了,大伙都被灯油烟熏成了“黑包公”。

给钱给物 不如给个好支部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历史的崭新一页就此掀开,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再次改变了山厦农民的命运。在党支部和先进党员的带领下,山厦的个体户和对港贸易很快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1979年引进第一家来料加工厂—— 山厦花厂。山厦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林秀琼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的课本费、文具费都是从花厂打工得来的。”

1986年7月,山厦人依依惜别祖传下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兴办起了工业区,山厦农民终于洗脚上田了。同年11月,叶润牛接任山厦第六任党支部书记,开始或被动或主动地酝酿新的故事,创造新的神话。

山厦历史资料显示,1988年以来,山厦先后建起了塘口、洋坑、罗山、杉坑4个工业区,目前拥有厂房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其中村集体厂房22万平方米,全都出租无一空置。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如旭日、南塑、伟力高、统泰、金进、志成、大明丝花厂等在山厦落户,并不断扩大规模,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山厦曾流传的这样一句话,道出了改革开放年代里这个村庄巨变背后的原因。

加速城市化进程

如今的山厦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西北部,广深铁路从村内穿过,将山厦分成新村和旧村,距离平湖枢纽站不到两公里。道路宽阔,绿树成荫。

“成立95年的山厦党支部,红旗一直屹立不倒的秘诀到底是什么?”陈建平用“薪火相传、勇立潮头”八个字诠释了山厦党支部的精神。曾诞生首个党支部的革命老区山厦,在城市化道路上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与一些社区不同的是,山厦在社区发展中非常重视规划和土地的集约化使用,成为社区的重要特点。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兴建的山厦新村,还是山厦社区对‘统建楼’‘安居房’的计划,都体现了山厦社区党支部历来重视规划的长远目光”,一位熟悉基层社区发展的平湖街道干部对记者如此说道。

“目前,山厦旧村改造公信率达到98%,辖区内昊龙华庭小区将于今年5月份完成交付,松园村项目、各工业区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都归根于山厦在党建引领之下带来的蝶变。”山厦社区党委书记刘俊强说,山厦基层治理与基层服务从未停歇。商

编辑/春  雨

猜你喜欢

平湖社区
吟荷
谁的蛋
《大坂山雪景》《高原平湖》
晨游湘园
影像社区
大洋湾乘舟赏樱
网剧《平湖往事》开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