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我市国家级水稻良繁基地建设提升种业创新能力

2021-09-10王振张君颜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制种种业基地

王振 张君颜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国是农业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绥化市北林区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腹地,寒地黑土核心区域,是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水稻是北林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特别是水稻制种已有30余年历史,培育推广了一批优质水稻新品种,成为拉动全市乃至全省水稻产能不断提升的重要增长极,为稳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做出一定贡献。

2019年,北林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常规稻)繁育基地,有力推动了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科学使用制种大县奖励资金,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推进制种产业向现代化、国际化转型升级,提升水稻种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基础条件

1.1 北林区农业基本概况

1.1.1 北林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550毫米,全年有效积温在2300~2600℃之间,无霜期130天左右,平均气温2.1℃。土壤80%以上为黑土、黑钙土和草炭土,土质肥沃,是世界三大寒地黑土核心区。

1.1.2 北林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拥有耕地面积324万亩,其中:水田124万亩,旱田200万亩。2020年,粮食总产25.8亿斤,农业总产值实现177.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16元。

1.1.3 北林区目前建有高标准农田15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8%;拥有5处水田自流灌区和1个抽水灌区,中小型水库5座,水田机电井31000眼。各类机车保有量达到2.05万台,配套农具3.25万台套,其中大马力机车816台,田间综合机械化率实现98%,被评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1.1.4 北林区拥有农业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5385个,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67家,国家和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专业大户2036个,家庭农场14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67个。规模经营土地20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1.8%。

二、发展思路目标

2.1 创建思路

“十四五”期间,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的指示精神,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竞争能力、政府管理能力“四大能力”为重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支撑,政策支持为导向,机制创新为引领,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制种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跃升,把我区建成现代水稻种业大区强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2.2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统筹兼顾,因地施策,强化政府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制种产业发展、生产活动、经营方式等环节的主导作用,形成多种有效建设模式,推动种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完善。

-----坚持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向制种基地集中投放。协调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合力,共同建设推进北林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坚持技术支撑,高端发展。坚持产学研结合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大制种技术和制种装备创新力度,着力提升水稻制种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突出自主创新,着力提升种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坚持多方参与,农民受益。广泛调动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研发机构等主体积极性,聚合新要素、探索新模式、实现新跨越,合力推动基地建设。构建与农民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形成制种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

2.3 发展定位

2.3.1 以基地建设为先导,打造现代水稻种业生产示范区。支持国家级龙头企业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区建设高标准水稻制种基地;扶持绥化盛昌等种业通过土地托管、与村集体或合作社联营,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核心制种基地。

2.3.2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打造现代水稻优良种质资源孵化区。依托省农科院、东北农大及北京金色农华技术力量,整合绥化盛昌等种业资源,强化自我创新能力,研发繁育一批优质、高产、广适水稻新品种。

2.3.3 以龙头企业为骨干,打造现代水稻种业集聚发展引领区。以北京金色农华、绥化盛昌种业为龙头,整合资源建设2处现代水稻种业研发、加工、仓储、物流、信息互联基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全省水稻种业高端发展。

三、建设任务

3.1 突出科技創新发展

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要求,以增强育种能力为核心,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品种为重点,加快推进种业研发机制创新,逐步形成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支撑,企业商业化育种为主体的育种新体系,全面提高水稻新品种选育效率。

3.1.1 加强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加强具有北林区特色的长粒香型水稻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繁殖更新、鉴定评价、保存保护和创制利用工作,加快建设种质资源交流与利用平台,开展种质资源共享服务。

3.1.2 引进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依托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绥化学院等科研院校技术力量,引进高端专家,在北林区建立院县共建、院企合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水稻种质资源优异性状挖掘、育种技术创新等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建立高效精准育种技术体系;支持建设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种子种苗繁育技术体系,攻克种子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难题;支持现代化育种、种子加工、质量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常规稻绿色品种选育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升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水平。

3.1.3 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支持北京金色农华、绥化盛昌、育桑、苗氏等优势种业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引导育种科研人才向企业流动,组建科研育种团队。支持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联合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开展协作攻关,探索科研人员或课题组整建制到企业开展育种模式。支持省内外种业企业参与我区水稻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种业成果评价和分配新机制。加快推进抗性育种,研发育成一批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在广适、优质方面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培育年推广面积超过 100 万亩的新品种10个以上。

3.2 强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科学规划优势种子生产区域,建设一批由政府主导、企业管理、专业化服务主体经营的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

3.2.1 优化种子生产基地布局。结合“一核一带”建设,优化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设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种子生产基地。鼓励种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建立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生产高效的种子生产基地。重点扶持面积 500 亩以上,集中连片水稻制繁种基地的田间基础建设,配套建立种子加工、检测等设施。把种子生产基地全部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切实降低水稻制繁种农户和种业企业生产经营风险。

3.2.2 推进种子基地基础建设。立足抗灾减灾,整合高标准农田、水利、黑土地保护等涉农建设资金,实行重点投入,完善制种基地田间基础设施,实现田林路渠、桥涵槽闸综合配套,把制种耕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确保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

3.2.3 加快南繁基地建设。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种业企业到海南等地建立南繁育种基地,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

庆安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绥化市种业技术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制种种业基地
山东:全面实施主粮作物制种保险政策
宁波谱写现代种业发展华章
制种:受益行业政策推动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农业部:深化科企合作加快种业创新驱动发展
汪洋在北京考察现代种业发展工作
62团玉米制种超高产栽培技术
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