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销瓷背景下的中外文化交流

2021-09-10段佳薇

客联 2021年4期
关键词:外销文化交流

段佳薇

【摘 要】瓷器是独属于中国的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与东方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趣在制瓷工艺作为古老的中国文化的载体,通过“陶瓷之路”迅速的传播开去,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喜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综观整个外销瓷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出口的华瓷不仅代表了中国历史、政治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中外文化融会的整个过程中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中国瓷器;外销;文化交流

中国瓷器的外传,为全世界打开了一扇走进“神秘东方”、了解中国文化的艺术之窗,传播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人们在对中国瓷器长期的接触、使用和仿制的过程中,认识了中国的精神风貌、社会万象和文化底蕴。中国瓷器的外销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绚丽的一页。

一、中国外销瓷的缘起和发展

中国瓷器的外销早在东汉就已经开始了,这一点从印尼雅加达出土的汉代低温釉陶器中可以得到印证。唐代时期,随着我国陶瓷业的发展,瓷器品种趋向多样化,外销瓷贸易达到一定规模,来往于东西方海路的各国商船和经过丝绸之路的路上商队无不把瓷器作为珍惜商品运销各地。宋元时是我国外瓷销售最旺盛的时期,现代考古工作证明,宋代瓷器销售范围远远超过这15个地区和国家。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达到了如火纯青的技术水平,而东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海上航线的贯通使亚、欧、非开始连为一体。明初永宣之际,郑和下西洋,中国瓷器被大量赠送或销往亚非各地。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葡萄牙人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打开了欧亚非之间的新航路,揭开了欧洲殖民者与中国贸易的序幕。随着欧洲殖民霸主地位的更替,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的商船先后到达中国,中国瓷器与中国丝绸、茶叶一起远销欧洲各国,使从事中国瓷器的商贸活动专门化,也使中国瓷器进一步走向世界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开创了中国外销瓷史上最为光辉的历程。清朝末年,外忧内患,随着国内瓷业的萎缩,中国外销瓷的生产与出口也陷于停顿,但中国外销瓷的足迹已经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它们宛如一个个文化使者,通过它们,世界也从侧面知道了东方中国,感受到中国文化。

二、中国外销瓷对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影响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外销瓷对世界各地区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日本从13世纪初期开始,日本进入全面学习和模仿中国瓷器的阶段,这种仿制和学习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土耳其共和国的数百座博物馆中,保留了15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大量文物,其中最另人赞叹的是伊斯坦布尔市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收藏的一万多件中国瓷器,其中包括数百见珍稀的元代青花瓷器,比如有“高60厘米甚至70厘米的元青花八棱葫芦瓶、直径40.5厘米的元青花莲花杂宝纹菱口大碗、直径45.7厘米的元青花凤凰蕉石纹大盘、高60.5厘米的元青花四爪云龙纹盘口瓶”等等。这在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陶瓷专家几代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极品,面队这样大规模而又全面收藏中国瓷器的地方,可以想象当年外销瓷的盛况。另外,在1974年伦敦举办的中国、越南、泰国、柬埔寨的古外销瓷展览会上,其中的越南陶瓷陈列包括了著名的釉里蓝器,而这种釉里蓝器与中国元青花瓷十分相似。另外,在泰国暹逻湾沉船打捞的文物中,发现有越南仿元青花碗及高足杯等器。因此说明了元青花瓷器确实曾外销东南亚,在此前提下,越南制瓷工匠才会仿制元青花瓷。

三、中国瓷器外销带来的外来影响

唐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频繁往来,中国陶瓷开始大量流传海外,使得亚洲的许多国家的陶瓷生产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在生产自己产品的同时,还兴起了模仿中国陶瓷的风尚。到了宋代,华瓷的对外影响力度有增无减。中国瓷器在对外出口影响外国制瓷业的同时,也不断的吸收了许多外来因素。从唐代的凤头壶、牛首杯等器物中可以看到这种迹象。元代的瓷器在器物形态、纹样、装饰等方面明显的吸收了伊斯兰文化的风格。如在器物上加上金银盖子、底座;镶嵌宝石或金银;器型仿中亚金银铜器;纹样中大量使用阿拉伯文字和花卉等。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带回了丰富的外来文化营养。永乐宣德时期的许多青花瓷器中都透露出文化交流的痕迹。如造型和纹饰或直接吸收了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的特点,或加入若干改变。此时期吸收西亚地区文化因素的有九种器物,分别是天球瓶、如意耳葫芦扁瓶、执壶、花浇、鱼篓尊、折沿盆、盘座、直流壶和扁壶。这些器物分别取材于西亚陶瓷、黄铜器或金银器。其中天球瓶是仿照叙利亚铜式瓶烧制的;如意耳葫芦扁瓶是仿照西亚同型陶瓶烧制的;执壶是模仿伊朗十三世纪银壶型制烧制的,虽经一些小的改变,仍然保存了伊朗的民族特色,同时也适应了明代宫廷的需要;花浇是那时的常见品种,是依照西亚地区黄铜或白玉花浇烧制的;鱼篓尊形似于抓鱼的竹篓,是仿制西亚黄铜鱼篓款式烧制;折沿盆是仿叙利亚彩绘盆及伊朗黄铜折沿盆而制;盘座器型兴起于13世纪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形态为上下折沿,座身垂直,中空为底;直流壶为永乐时期少量烧制,器型具有典型的西亚地区金属器特色;扁壶为宣德时期仿照西亚地区壶式烧制的。

随着16世纪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入华,西洋绘画也渐渐流入中国。从18世纪初起,马国贤和郎世宁等人将西洋绘画技法传入清廷,影响了一大批宫廷画家,文人画家以及民间画家,到了19 世纪渐趋成熟。瓷器上绘画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西洋湖绘画的技术,包括透视法.、色彩晕染、表现形式和材料等。画风和画面既有别于传统的中国画、又不同于地道的西洋画。绘画题材十分多样,有船泊、商馆、洋人、官员、妇女儿童以及花卉鸟兽、风俗信仰等。

随着外销瓷的日益繁荣,我国出现了根据销售地的社会背景和世俗文化特制的瓷器。此种瓷器特征鲜明,适销对路,由销地商送来图样定做,因而诞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外销瓷。有成套的餐具、茶具;有特殊意义的纹章瓷,即由法国路易十四在广东订烧的带有法国甲胃、军徽和纹章图案的瓷器,这类瓷器往往用于军团、贵族的各种授勋和喜庆典礼,17世纪曾经风靡整个欧洲。“约生产于1720年,直径38厘米的青华五彩盘,盘心绘有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纹章,纹章下白色飘带上有墨彩阿姆斯特丹字母,环绕纹章的花鸟纹以及盘内壁12开光内的人物杂宝、花卉纹都是中国传统画法,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征。但整个大盘的风格已渗透着西方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因素,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通过这个具体而微的瓷盘得以体现”。有宗教題材的,多为描绘《圣经》内容,产品大都运往基督教国家,作为装饰应用于宗教场合,一般不作实用。有神话题材的,主要绘制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女神、仙女,作为社交礼品,在欧洲颇为流行。有洛可可风格的,内容多与表达爱情有关的绘画题材,如新婚夫妇纪念品,婚礼誓言等。另外销往近东的常以阿拉伯式的图案、风格化的枝叶,阿拉伯文《古兰经》短语和波斯铭文装饰。随后,葡萄牙文、荷兰铭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西方文字也相继出现在当时的外销瓷上。中国瓷器的外销大大丰富了中国瓷器的品种,推动了中国瓷业的发展。

央央吾国,文化博大精深;灼灼瓷器,内涵丰富万千。中国的古代瓷器,不仅只是华夏文明的缩影,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发光体。其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成为世界瓷器发展的摇篮,孕育了其他民族的陶器生命。中国瓷器的外销,使得世界各地人民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同时又使得中外文化产生了交流和融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

【参考文献】

[1] 张咏梅《古瓷流韵》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2] 朱顺龙、李建军《陶瓷与中国文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3] 蓝浦《景德镇陶录》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第1版 第88页

猜你喜欢

外销文化交流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开篇语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