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西施》中勾践角色音乐研究

2021-09-10武佳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西施歌剧

摘要:歌剧《西施》是国家大剧院2009年的开山之作。越王勾践是剧中的男主人公,这部剧的作曲家雷蕾为勾践角色所谱曲的几首咏叹调,曲调优美,深受广大声乐学者与爱好者好评。本文以越王勾践的咏叹调《越王剑》为例,浅析歌剧《西施》中的中国美。

关键词:歌剧《西施》;勾践;《越王剑》

一、歌剧《西施》主要角色介绍

西施——西施的角色是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丽萍扮演的,是歌剧《西施》中重要的女主角。西施的咏叹调旋律跌宕起伏,要求音域宽广,声部特点偏向于抒情女高音。西施的悲剧色彩贯穿于整部歌剧,整部歌剧以西施的故事作为剧情主线。《绸缪》是西施在《浣纱歌》之后登场的咏叹调,这也是西施的第一首咏叹调。河边浣纱的幸福场景之后,西施带着满脸愁容登场。以往经常出现在河边浣纱的西施,今天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河边陪大家伙一起浣纱,而是带着满脸的愁容登场,这不由地引起众人的疑问。此时全场观众的关注焦点都随着剧中众人的心理,对于西施的满脸愁容产生了疑问。邹静之先生很巧妙的运用了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了观众的积极性,让观众充当了一把众人的角色。此时,作为西施的好姐妹郑旦,急忙向前询问道:西施姐姐你怎么才来?西施回答道:妈妈病了。由此开始了西施的第一首咏叹调《绸缪》。从溪边浣纱到入吴国,再到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西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最终的下场会是被自己人沉江。这一过程中,西施展现出来的是一位将自己的命运越国紧密相连的爱国人士的高尚气节,一直都在盼望着越国的军队来救自己,一直在他乡期盼着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可是,西施最终等来的不是胜利的喜悦,不是回到祖国享受大家爱戴的目光,而是死亡。这一剧情设计充分体现出了歌剧《西施》的戏剧冲突,展现了整部歌剧作品的悲剧美。

郑旦——花腔女高音,在2009年10月29日首演时是由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饰演的。郑旦这一角色是作曲家雷蕾老师在创作时就已经选定好了演员,也就是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女士。那么在这一声部的创作过程当中,作曲家雷蕾与郑旦角色的饰演者吴碧霞女士一直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为一名歌唱家量身定做唱段的歌剧。郑旦在历史上是有过记载的,东汉袁康的《越绝书》:“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相传郑旦与西施同是今浙江诸暨人,貌美如花,姿色一点不逊于西施。一同被越王勾践进献给了吴王夫差,都是越王勾践安插在吴王夫差身边的人。歌剧《西施》中,郑旦是在第一幕第二场当中出场的。他与同伴一同在溪边浣纱,享受着美好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此时,西施登场,演唱了唱段《绸缪》。而属于郑旦的咏叹调出现在第三幕,咏叹调《梦一样美妙的生活》是郑旦在进入吴国宫殿中享受着荣华富贵,花天酒地而有感而发的一首咏叹调。在唱完这首咏叹调之后,郑旦就惨死在吴国大将伍子胥的剑下。歌剧《西施》中,鄭旦这一角色也是一名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只是西施的悲剧更大气,是与国家命运相连。而郑旦的悲剧色彩相对来讲要小气一些。

越后——女中音,歌剧《西施》越后的角色是由著名女中音朱秋玲饰演的。越后这一人物在邹静之的笔下是一个具有矛盾色彩的人物形象。越后一开始的出现是在吴王夫差在越国的百姓面前,要踩着越王勾践下马。而此时的越王勾践虽然是被打败的越国君王,但是他不想失去自己颜面,因此她的内心是矛盾的。越后作为一直陪伴在越王勾践身边的女人,她劝说越王勾践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誓言,也就是复兴越国,因此他要求越王勾践做一时的阶下囚。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越后是一名一直陪伴在自己丈夫身边的女人,而且她在越王勾践最艰难的时候一直都不忘提醒他,支持他,鼓励他。此时,她一个正面的形象。但在越王勾践攻入吴国的宫殿的时候,在听到越王勾践要让西施做越国的王后的时候,她心急如焚,急忙让人先找到西施,并最终将西施沉江。从这一方面,我们又能看到越后内心的妒忌与毒辣,所以说越后这一角色在整部歌剧当中是最具有矛盾色彩的人物。

越王勾践——男高音,歌剧《西施》首演时是由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所饰演的。越王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历史上有名“卧薪尝胆”故事的主人公。在整部歌剧作品当中,越王勾践是最具正面色彩的人物。在战败之后,他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将战败的痛苦默默地承受了下来。在歌剧的一开始便是越国百姓呼唤自己的君王勾践的场景,从此场景我们可以看出越国的百姓虽然饱受着国家灭亡的悲惨状态,但是他们依然在呼唤自己的君王,体现了百姓对于越王勾践的信心。紧接着吴王夫差出场,吴王夫差要求越王勾践当着自己百姓的面,踩着越王勾践下马,将越王勾践羞辱了一番。这是何等的痛苦,越王勾践只能服从。在越王勾践被释放回越国之后,越王勾践将自己三年来所受的折磨埋藏在心底,他忍着痛苦与越国百姓一起重建自己的国家。他要求所有的大臣像他自己一样,投入到生产劳作之中。每日,为了提醒自己不忘战败的耻辱,他将猪的苦胆挂在自己的床前,每日舔食三次。同时,重用有识之士,体桖黎民百姓。他将西施、郑旦进献给吴王夫差,让吴王夫差整日沉浸在花天酒地当中。在越国军事实力强大之后,他出兵吴国,杀夫差,灭吴国,完成复仇大业。只是,在最终攻入吴国的时候,他忘记了西施,忘记了郑旦,导致西施的惨死,留下了一段悲剧。

吴王夫差——男中音,歌剧《西施》中吴王夫差的角色是由我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孙砾和杨小勇饰演的。吴王夫差在歌剧《西施》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歌剧的第一幕当中吴王夫差正享受着灭掉越国的喜悦之中,他将越王勾践当着越国百姓的面踩着他下马,彻底羞辱了勾践一番。此时的吴王夫差透露着战胜国君主的霸气,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随意在越国的领土上践踏着。在羞辱完勾践之后,他竟然将勾践放虎归山,为越国的兴起,吴国的战败埋下了苦果。吴王夫差在剧中第二次出场时,他正在吴国华丽的宫殿中享受着美女西施与郑旦的莺歌燕舞。在大将伍子胥将郑旦刺死之时,他受了西施的蛊惑,杀死了自己的忠臣伍子胥。伍子胥的去世使吴国的军事实力一落千丈,吴国的军队整日军心涣散,最终灭亡。

伍子胥——男中音,在歌剧《西施》中伍子胥这一角色是由我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张建鲁饰演的。伍子胥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在歌剧《西施》中,伍子胥的戏份并不是很多,唯独的两场戏中,伍子胥出现的形象都是为了吴国的安危着想而出现的。第一次是他伴随吴王夫差带领军队遣送越王勾践,在这一出戏中,伍子胥极力要求吴王夫差将越王勾践斩草除根,而吴王夫差并没有采取伍子胥的建议,只是在越国百姓的面前讲伍子胥羞辱了一番,然后就将其放回了越国。伍子胥因为吴王夫差没有采纳自己的建议非常气愤。第二次出场时,是在吴国的宫殿之中。此时吴王夫差正享受越王勾践进献给吴王夫差的两位美女——西施与郑旦。伍子胥担心吴王夫差再这样沉沦下去,吴国就会灭亡,因此,伍子胥闯入宫殿之中。本想杀害西施的伍子胥,却在慌乱之中杀死了西施的好姐妹郑旦。西施因为郑旦的死很伤心,就让吴王夫差赐死给伍子胥。吴王夫差果真听信了西施的话,将伍子胥赐死,一代忠臣就这样惨死在自己人的剑下。伍子胥死后,吴国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急速下滑。最终吴国被越国所灭。

二、咏叹调《越王剑》曲式分析

越王剑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勾践的佩剑,根据年代判断是春秋晚期越国的青铜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越王剑》咏叹调是歌剧《西施》的第二幕的第一首咏叹调,音乐的一开始是降A大调,很安静,但在安静中又透露出了些许的忧虑与感伤。在越国的寝宫中,越王勾践在回到自己的祖国第一次登场,他手持着越王剑,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深夜的灯光,照在这锋利的剑刃上,瞬间的锋芒划开了旧伤,我身影在近旁。”“黑色愁云又蒙上秋霜,多少次想把这影子从身上砍下,屈辱的过去像挣不脱的网,多少次我想把这黑影,从身上砍下。”

《越王剑》的整体结构是单三部曲式结构(ABA),降A大调,以下为具体结构:

乐曲的一开始是降A大调的Ⅴ级的引子,8小节,引子之后紧接着进入乐曲A段,降A大调Ⅰ级,在第12小节,乐曲来到了降A大调的Ⅲ级上,接下来乐曲经过降A大调Ⅱ-Ⅵ-Ⅱ-Ⅴ,A段上句结束在降A大调的Ⅴ级上面。A段下句是从第17小节开始,降A大调Ⅰ级开始,第18小节乐曲来到了降A大调Ⅲ级,然后在下一小节乐曲又回到了Ⅰ级,A段下句最后结束在降A大调的Ⅴ级上。在三小节的经过伴奏以后乐曲来到B段,降E大调,此段无功能性和声,停留在降A大调的Ⅴ级领域。第三段A段,降A大调,这一段因为也分为上下两句,47-59小节为上句,59至最后为下句。47级小节开始音乐一直在降A大调的Ⅰ级行进,在上句的结尾处发生转调,由降A大调专为降D大调。上句结尾处降A大调的Ⅰ级同样也是降D大调的Ⅴ级。第三段A段下句开始为降D大调的Ⅴ级行进,最后结束在降A大调的Ⅰ级上。

三、咏叹调《越王剑》音乐分析

在这首咏叹调的一开始,越王勾践在自己寝宫回忆着自己所遭受的屈辱,这些屈辱使他整晚都翻来覆去的难以入睡,他将这些屈辱的过去比作是一直跟随着自己的影子。他想用自己的宝剑将这些屈辱一并都砍下。音乐中三连音的使用,让这首咏叹调更像是宣叙调,越王勾践对于自己国家复兴的心情就像这三连音一样的急促。同样,他也想用这复兴的计划使自己得到解脱,因为这屈辱太重。乐队的旋律突然变得不安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突然间乐队停止,越王勾践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份耻辱的愤恨。音乐突然加重,越王勾践表达了自己不能自由地去死,作为君王他只能带着这份屈辱偷生。这段旋律更像是宣叙调风格,它将越王勾践内心的独白全部宣泄了出来。在这段唱词中,我们可以深刻的理解到越王勾践内心的悲痛,他连死都不能自由,这份痛苦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音乐突然明亮了起来,音乐又恢复了它的旋律性,音符继续攀升,直到“我要点燃心的烈焰,将你炼成七彩的颜色,以金子的明亮使你光芒重放!”在“重放”两个字歌曲来到了最高音的位置上,这段唱词进行了反复,第二遍的旋律越来越高,最后结束在降B音和降A音上,将全曲带入了高潮。最后一段歌词,越王勾践已经将自己的屈辱完全放下,他将振兴祖国的决心与必胜的信念通过歌曲诠释了出来。

从音乐的角度上来看,此曲是降A大调单三部曲式,在歌曲的最后一句发生了离调,最后结束在降A大调的主音上面。全曲的三段结构,每一段都表现出不一样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越王勾践对屈辱历史的回忆,他将这份痛苦比作“挣不

脱的网”“整日跟着自己的影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越王勾践对于这份痛苦的刻骨铭心。第二段是表达了越王勾践对于忘掉过去重新开心的酝酿过程,他将自己比作是苟且偷生的君王,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升华,在这种情况下,越王勾践依然不忘记自己的使命与身份,他要忍辱负重。第三段是全曲的升华阶段,在这一段当中,越王勾践将对于屈辱历史的回忆再次强调,音乐也着重于三连音的呈现,打击乐器组的烘托让全曲进入了尾声。最后越王勾践唱出了全曲的最高音,让观众感受到了越王勾践必胜的决心。

结语:咏叹调《越王剑》是越王勾践在回到越国后,整日为国家建设日夜操劳之时的缩影。编剧邹静之把这首咏叹调的歌词与越王勾践的内心独白相结合,他将越王勾践所遭受的这些屈辱的故事比作自己的影子,整日跟著自己的身后。这充分表现出越王勾践对于屈辱历史的铭记,他要将这些屈辱的历史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在表演这首咏叹调时,一定要将越王勾践的这种国家危难之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邹静之.一部浪漫主义的悲剧——歌剧<西施>导演阐述[J].《歌剧》2009年10月刊

2.司马勤、李正欣.<西施>北京首演出现的几个问题[J].《歌剧》2009年12月刊

3.甘露露.试论歌剧<西施>中郑旦一角的艺术特色及表演体会[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2012年

4.金永哲.魂断锁春秋——大型歌剧<西施>分析[D]. 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2012年4月

作者简介:

武佳伟,生于1991年,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西施歌剧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东施整容
“西施舌”的诱惑
《庄子说》(十三)
歌剧
东施效颦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