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图书编辑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2021-09-10孔烈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图书编辑中医药规范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瑰宝,通过现代中医药图书的编辑与加工,能较好地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于推进中医药知识普及以及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图书编辑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科研质量,因此中医药图书编辑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在秉持图书编辑基本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对中医药图书编辑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了如指掌,方能在具体的图书编辑工作过程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中医药;图书编辑;规范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233-02

一、引言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需要通过书籍这一载体来实现。通过现代中医药图书的编辑与加工,能较好地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于推进中医药知识普及以及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如今的中医药文稿书籍在编撰过程中,集中涌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从业人员明确这些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提升中医药文稿书籍编撰的规范水平,更好地为传播、普及中医药文化添砖加瓦。

二、学科内容规范问题

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在中医学界比较公认的中医药起源为“神农尝百草”,经过千年发展,如今划分出了具体的中医和中药两大学科,但相比体系完备的西药而言,中医药学的体系仍不够完善,也不够规范。随着时间推移,世界范围内的病理病例也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相较之下中医药理论缺乏科研攻关课题成果支撑,每年的中医药理论成果较少,中医药理论停滞不前,颇有“吃老本”的意味,由此也直接出现了经常引用古人文献和理论成果作为研究佐证的现象。这一系列问题为中医药类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首当其冲的便是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的甄别。正如前述内容所言,西医学在不断变化发展,西医学理论研究和探讨有现代医学作为佐证,且下属的体系分明。中医药学缺乏新鲜理论成果问世,中医药方式问诊和解析病例,往往需要引用古人论点、论据,而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古人的许多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论点与论据已逐步被推翻。例如中医药文学书籍《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成了三个等级,并结合人们的日常饮食,指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和中药的方式来实现养生。客观来看,《神农本草经》已出现两千年,当时人们的科技水平落后,医师和方士迷信炼丹长生,将现代科技和医学已证明有毒的砒霜和朱砂作为炼丹的主要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划分为中药三个等级中的“上品”,由此可见中医药书籍的编辑需要编辑掌握广博的医药知识和各科常识,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前人留下的中医药传承,对不符合當前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要予以规范、加工乃至剔除,不然便会影响书籍的科学性,影响中医药文化在今天的传播,更严重者会对读者产生误导,产生一系列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1]。

除了显而易见的科学常识纰漏外,关于一些中医药著作中的论述,中医药书稿编辑也要明确语境不同带来的描述差异,不能将其简单视为非科学的理念学说而擅自进行加工、剔除。例如书稿中描写到“肝气升于左”,编辑对照现代人体解剖学“肝脏在人体腹部右侧”的论述,对原文进行擅自改动,这种行为并非对中医药文稿的规范,而是对中医药学科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文稿中“肝气升于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解剖理论,而是中医药脏腑理论的一种观念,二者不是同一类型的概念,因此不宜改动。

三、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问题

从中医角度来看,许多疾病直接以症状命名,而一个疾病往往同时存在多种症状,由此就导致了一个疾病有多种命名的情况出现。从中药角度来看,其命名规范更为复杂,有些中药由于各地叫法的差异而存在名称差异,有些中药则是因为历史遗留因素和现代中医药学科不够规范出现命名混乱,而这也是当前困扰诸多中医药文稿编辑的一个难点。例如“水肿”又被称为“风水”“皮水”,还有些地方则称其为“膨胀”;“金银花”在不同地区的名字各异,有叫“银花”的、有叫“二花”的,还有些地方则称其为“双花”。诸如此类的症状和药名的命名混乱例子不胜枚举。

如前文所述,中医药文稿编辑担负着传承普及中医药经典以及为科研攻关提供客观、翔实资料的重任,因此需要在文稿中明确和统计各类症状、疾病的常见名称,并且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名称也要加以规范和明确。从这一点来看,编辑需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积极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相关知识,同时要学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积极探索全新的工作方式,为之后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保障。

四、与现代医学术语易混淆的问题

受现代医学教育背景影响,当前的中医药文稿中时常会出现以现代西方医药学理念来强行套用和解释传承下来的中医药典籍理论的现象。中医药文稿编辑需要在准确领会原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将晦涩难懂的原文意思通过便于传播和推广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这是编辑日常开展审稿和整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例如常见的“病证”“症状”“征象”这三个典型的中医药词汇,有些编辑常常将这三者混淆,或者与现代西医药学中的“症状”概念混淆。“病证”指的是与某种病因病机相关的症状群,是对疾病发展到一个阶段后的病因归纳,从这一释义来看,其与现代的“病证”有明显区别,更加倾向于如今的“病因”概念;中医中的“症状”是指疾病表现出来的现状,这一概念之前是统一划分到中医“证”概念之下的,西方医药学理念涌入中国后,为更好地表述和区分,后来“症状”才逐渐从“证”中分离,成为了单独的概念,如今与现代医学的“症状”概念并无差异;“征象”是特指疾病的外部表现,与“症状”类似但有所区别,这一表述目前的使用遵循同义即可在中、西医药学文稿中通用的原则[2]。

从上述内容可知,中医药文稿编辑除了要对本土医药相关概念了若指掌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西医药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表述方面不犯错,做到表述清晰、准确。

五、计量单位规范问题

在中医药文稿中,关于中药的计量单位较多,并且计量换算需要具体结合文稿所处时代,为中医药文稿编辑的工作带来了难度。例如在中医药古文稿中经常可见关于用药量的“一方寸匕”“梧桐籽大”“三钱”等以物象形的计量方式,将这些表述的计量内容转化成现代规范的计量单位难度颇高。此外,除了这种以物象形的计量方式难把控外,面对同一种计量单位,也要考量其所处的年代,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成语“半斤八两”,按照现在的计量规范来看半斤是五两,而古时候的一些朝代半斤代表八两,诸如此类的不同年代下不同计量规范的例子还有很多,想要较为精准地实现计量单位的换算,中医药文稿编辑需要具备细心、耐心,同时也需要熟知不同朝代的换算单位与换算规则。

六、医家名号的规范问题

不同于现代人的名字命名方式,仅有名和字构成,古人的名字命名复杂,除了基本的名和字外,还有表字与名号,加之古人行文缺乏规范,因此在中医药文稿书籍中往往出现表述同一个人,却混杂名、字、号的现象,如果缺乏对所表述的医家的了解,很容易看完全篇不知道在讲述哪位医家的事迹与观点。中医药文稿编辑身负传播、普及、助力科研等重任,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依据文稿书籍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医家名号,不过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书稿中的医家名号,要前后文统一,不能前文用名,后文用号,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同时针对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建议文稿书籍中要使用医家的名字,例如文稿书籍中出现了朱震亨名、字、号,其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这种情况下要将字和号的表述统一换成名的表述,即通篇使用“朱震亨”进行表述。也存在个别情况,例如家喻户晓的张仲景,“仲景”二字其实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号,张仲景本名张机,但这一名字除了专业人士鲜少有人知道,为便于有效传播和普及,这类醫家在文稿书籍中的表述应当用更广为人知的称呼。此外,除了常规的名、字、号表述方式外,还有些医学大家的表述采用的是地名的方式,例如刘完素,字守真,号通元,但历史上无论是他的名还是字与号,都鲜少有人知道,其更广为人知的是“刘河间”的称呼,这是源于刘完素为金朝时的河间人[3]。

七、语言风格要符合调性

中医药文稿书籍对古人的文稿资料整理和归纳较多,因此较多出现文言词汇或句式,常见的有“乃”“则”“故”等,这些词汇或者句式随着古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渗透,已经为广大群读者所熟知,在阅读和理解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中医药文稿编辑出于书籍严肃性考量,可以酌情对这些词汇或句式进行保留,但要切记行文用语要前后统一,且符合中医药文稿书籍调性。例如在文稿书籍的前半段常用偏古文形式的词汇,那么在文稿书籍的后半段则不宜使用太直白的表述词汇或句式,以免造成读者的阅读割裂感,带来阅读困难,降低文稿书籍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中医药文稿编辑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除了要确保语言能够精准表述内容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语言风格,保证文风、用语前后统一,符合中医药文稿书籍的调性,在保障其可读性、艺术性、文学性等的基础上,加强科普、传播、科研效力。

八、结语

中医药文稿书籍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图书编辑工作与一般的图书编辑工作差异明显,需要从业人员牢记常见编辑规范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提升自身素质和知识储备,为传播、普及中医药文化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单宝枝.英汉对照中医药图书编辑随想[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06):44.

[2] 刘洪洋.文史类图书编辑加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浅析[J].环球市场,2018(19):35.

[3] 冯其华.中医药图书几组常见问题的辨析[J].出版与印刷,2016(01):24-25.

作者简介:孔烈(1986—),女,江苏泰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中医学。

猜你喜欢

图书编辑中医药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试析阅读危机下图书编辑的努力策略
万方数字出版下的科技图书编辑业务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