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生发展的实现路径

2021-09-10林燕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民生马克思主义

林燕玉

摘要: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从我国民生发展的保障以及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来进行论述,总结党在民生方面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生;人民主体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开始追求美好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无论是民主、法治还是安全等各个方面,只要关乎百姓的事,都与民生有关。民生稳,民心就会稳。关注民生是中国共产党身上流淌的血液,也是党发展百年的红色根基。

在过去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给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我国民生发展的保障

党的领导是我国民生发展的组织保障。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和不畏艰难的共产党人开天辟地,使封建的旧中国摆脱了济贫,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东亚病夫”到“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一步步改善民生,使中国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民心被凝聚起来。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的民生得以有效的发展,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关乎民生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但这种指导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发展我国民生的有力法宝。]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秉持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这是党的终身奋斗目标。

新时代民族精神是我国民生发展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铸就伟大的梦想。自近代以来,在外抗强权侵略、内求独立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精神以及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民族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更是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在迈向康庄大道的路上大步向前。

二、新时代改善民生的实现路径

(一)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改善民生始终

马克思的初心和信念就是为了全人类解放而付出奋斗,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马克思的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根基在于物质基础,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只有站稳一切为了人民这个根本立场,坚持人民主体才能真正做到改善民生,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要改善民生,最基础的是要帮助广大贫困群众脱离贫困。早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明确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重要任务。为了使民生福祉达到更高的层次,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牢牢把握民生发展这条主线,让人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解决困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面向国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提升;就国外的情况来说,我国正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途径,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努力。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关于民生方面的政策、方针也要随着时代变化而灵活变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各个阶段对民生的追求也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举国上下仍处于战争之中,人民群众对民生的追求就是吃饱穿暖,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喊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中国共产党把生存型民生理念重点融入农村地区,让农村地区的人民从封建的地产关系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后至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民生的追求也不仅停留于物质上,科技、教育、环境和医疗等多个方面开始被人民纳入对民生改善与否的判断标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开始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党在民生建设的内涵、方向、步骤、进程、路径上也不断发展和创新,根据不断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应对措施,力求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努力提升人民幸福感。

(三)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发挥群众主动性有机结合

我国的民生建设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把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完全发挥。在全球受到疫情冲击影响经济时,我国稳中求进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同时关注受疫情影响经营不良的企业和低收入群体,通过发放补助津贴等方式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党的初心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也是推动我国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在疫苗研发岗位上日夜奋战的科研人员,还是为守护祖国边疆英勇献身的士兵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去让这个中国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好,为民生稳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底色,不会随着时光而消逝,而会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中变得更为深沉,这是属于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自觉主动的奋斗中,生活品质变得更加优质,民生福祉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01):1-26.

[2]肖香龙.文化自信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06):130-136.

[3]肖玉元.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民生逻辑[J].理论导刊,2020(12):45-50.

猜你喜欢

民生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美好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7“国家账本”里的“民生账”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