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女性特征

2021-09-10斯思

今古文创 2021年18期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现实主义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用灵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生活形态和人物性格,对当时俄国所存在的妇女、社会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引起后世的反思。通过研读,能够让读者很好地体会俄国现实主义中的典型女性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激励着新时代的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现实主义;列夫·托尔斯泰;安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08-02

在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指的是自19 世纪初期在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思潮,用现实主义的方式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资产阶级的进步文学。高尔基总结出“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并给它下了定义:“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 19 世纪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注重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关注底层群众的命运,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愤慨,具有批判性和先进性。”纵观俄国文学史,现实主义文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更是灿若星辰,这些大师的现实主义的优秀创作传统也被后辈效仿和继承。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在俄国各种社会现实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在其发展历程中,它不仅在19 世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更是对俄国和世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用灵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时期的社会生活形态和人物性格,对当时俄国所存在的妇女、社会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引起后世的反思。

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许多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中诞生出一系列的典型女性形象。不论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中的雅罗斯拉夫娜、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仅次于奥涅金的典型人物塔吉雅娜,还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典型女性”的不同魅力,这些不同时段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俄罗斯文学的宝贵财富。而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更是经典的女性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从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热爱自由、和平,青年时期,是托尔斯泰思想最矛盾、最复杂的时期。《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托尔斯泰对各类典型人物在社会现实中的映射,安娜就是当前情形下多种矛盾的结合体。

托尔斯泰塑造的典型女性安娜与19世纪文学巨匠福楼拜塑造的典型女性艾玛很相似,都是塑造典型的勇敢追求自我解放的女性形象,在不幸婚姻的牢笼和情感压抑的枷锁中,为寻求精神寄托,不顾一切,最终走向生命的尽头。

安娜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失去双亲,年幼单纯的安娜听从姑姑的安排,嫁给了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年长二十多岁,许是职位决定了卡列宁无暇顾及娇妻的情感精神需求。他所能给予安娜的只有省长夫人的头衔和富足的生活。可是,安娜作为一个未曾体验过爱情的甜蜜和婚姻的幸福的小女人,当她遇到了渥伦斯基时,仅仅共舞一曲玛祖卡就让安娜心跳加速,不能自已;渥倫斯基年轻英俊的外表和直率的性格让安娜那颗沉寂已久的心重新焕发生机,双双坠入爱河,而渥伦斯基的真诚表白更让安娜感到幸福快乐。当渥伦斯基提出私奔时,安娜虽会因为孩子徘徊不定,但她依然会被渥伦斯基魂牵梦绕。安娜丝毫没有抑制住自己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她是一个为爱勇敢真诚的女性,她敢于正视自己的精神需求,敢于面对丈夫和他人的诘责,敢于直言不讳地告诉丈夫卡列宁自己的真实想法。安娜秉承着对基督教的信仰和爱情的双重暗示下向丈夫坦白了一切,想要得到丈夫的成全。但对于爱面子的卡列宁来说,这是一件让他会被上流贵族所耻笑的事情,怎么可能会同意,哪怕只是形式婚姻。随着各种压力和阻碍接踵而至,随着渥伦斯基抵挡不住社会的压力,使得他对安娜的态度也变得忽冷忽热,安娜放弃一切来寻求自由之爱的精神支柱在当时的社会显得尤为可笑,安娜的心也越来越沉重。面对不得回应的爱人,面对所有不能理解她的人们,面对社会现实,面对她无法面对的一切,她的精神支柱崩塌了,她只能用死来反抗,穿着一条黑色长裙,冲向火车,在列车的轰鸣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正是在这种更激烈、更矛盾的情感中,生命显示出异常的悲壮。她那大胆的语言凸显出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尽管这违背了道德伦理,但是的确是安娜对情感需求的真切表达。

托尔斯泰诠释他的整部小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千秋。小说的悲剧结果是由当时混乱的社会所决定的。安娜虽然出身于贵族社会,给人的印象却是温柔素雅,活泼生气,就连安娜的小姑子都觉得她待人亲热友善。普通女性求之不得的安逸生活,她却弃如敝履。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的安娜使渥伦斯基瞬间沦陷,同时英俊潇洒,年少有为的贵族军官渥伦斯基也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心。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彼得堡火车站,一个同情并伸出援手帮助卧轨女性的年轻男子终是在安娜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安娜对爱情和婚姻的憧憬与腐朽的社会思想相碰撞,产生剧烈的矛盾冲突。这种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所以,最终以安娜卧轨自杀,渥伦斯基参军投入战场而收尾。在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大变革时期,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而是与物质利益挂钩,当时的婚姻是政治联姻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当时婚外情对夫妻双方都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但为了维持社会的地位和名誉,表面上必须要维持这种形式婚姻。而安娜是一个反抗贵族家庭婚姻制度、追求个性解放的勇士,敢于反抗社会的丑陋,敢于讽刺丈夫的虚伪,更敢于追求想要的幸福,在当前的社会情形下让她成为新旧思想交替时期社会思想冲突下的牺牲品和探路人。

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大多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她们逐渐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对自身乃至社会进行抗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悲剧的产生不仅仅有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她们自身性格、自我觉醒有很大的关系,她们在渴望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顾虑重重,她们既想挣脱社会礼制的枷锁,却又不能完全脱离封建时代的束缚,她们的形象是矛盾的,结局是必然的。就像安娜,她不想成为虚伪、冷漠、自私自利的卡列宁的宠物,她勇敢地公开了她的爱情,向虚伪的婚姻挑战。安娜是勇敢的,为了爱情她牺牲了所有。但是安娜的爱情又是依赖性的,她能够勇敢地追求愛情却不能承受爱情带给她的苦难。她摆脱了形式婚姻的牢笼却又成为了缠绕爱情的藤蔓,当她失去爱情她就会失去一切,她的一生都在围绕别人旋转,当没有他人的滋养,她完全存活不下去。因此安娜并未完全摆脱时代的束缚,她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也是造成她悲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托尔斯泰通过描述安娜短暂的一生,批判了社会各阶层的虚伪和小说人物的伪善,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对安娜进行评论、讽刺和审判。托尔斯泰对于安娜更多的是一种同情,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每个人拥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托尔斯泰赞同安娜对自由、对爱情的追逐,即使这种追逐与时代是对立的,却又对安娜不能形成独立人格而悲叹。

安娜卧轨自杀,香消玉殒的结局令无数人为之叹息。托尔斯泰一方面肯定了安娜因婚姻的不幸去寻找自由的爱情,另一方面,通过安娜无可奈何的自杀结局表现了对腐朽社会的嘲讽和抨击。通过对安娜的研读,能够让读者很好地体会俄国现实主义中的典型女性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激励着新时代的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雪飞.《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主义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9(05).

[2]刘素梅.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多角度分析[J].名作欣赏,2013(33).

[3]赵萱.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4]王晓飞.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女性形象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0):118-119.

[5]巴曦.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小说特征浅析[J].商,2015(08):119.

[6]陈征.男权社会中的牺牲品——试论《觉醒》中女主人公艾德娜悲剧的必然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7]金美玲.21世纪国内《安娜·卡列尼娜》研究综述[J].名作欣赏,2013(15).

[8]缪春萍,刘立新.人性的镜子——再读《安娜·卡列尼娜》[J].名作欣赏,2006(08).

作者简介:

斯思,女,汉族,浙江诸暨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列夫托尔斯泰现实主义
七颗钻石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母亲的餐桌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