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程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探究

2021-09-10万毅

当代体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大学生

万毅

随着素质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地加强体育锻炼意识,并在体育活动与比赛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强壮的体魄与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养成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与目标。

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虽然尚未进入社会,却也不得不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像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这些压力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显示,目前,不少高校大学生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大学生能够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习一些心理健康调节方法,懂得如何及时处理自身的各种心理问题。然而,和其他的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其特殊性,这门课程需要学生的领悟能力,因此,科学而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1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1.1教育改革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管理层对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具体落实中存在方向不明确、落实措施不到位,以及侧重点不出不突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实施。

例如,部分学生没有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再加上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因此部分学生出现缺勤、抄袭作业等情况,并没有对课程进行认真的复习、练习和强化,从而使得自身的心理健康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此外,不少高校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选修课程,一些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才会选择相关的课程。这个问题的存在主要是高校将教育侧重点放在了文化课的教学上,对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关注度不够。同时,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有限,在教学时间的倾斜、教学资源的使用方面以教学为主,导致了在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中获得的关注不够。要想有效推进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保证教育改革有效实施,应足够重视教育改革。

1.2组织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却缺乏组织性,也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第一,学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组织,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防控机制。学校往往只是安排学校辅导员来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每个院系辅导员的人数毕竟有限,却要面对成百上千名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往往感觉力不从心,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够重视。第二,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校方认为,学生尚未进入社会,不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只需要安心学习就行,因此也不会有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更没有建立學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必要。如果的确有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校方便安排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多做思想工作,并没有让心理咨询组织化、机构化以及系统化。

1.3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目前,高校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体系,对学生关注度不够,无法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例如,虽然大多数高校开设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但过于理论化,并没有太多的应用与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不但要调整教学内容,同时还要保证教学下沉,使整个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只有认识到教学体系的短板,并积极开展教学体系的升级和创新,才能保证教学体系符合教学实际,成为满足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

2 体育课程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措施

2.1改革体育教学理念与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感

改革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思想,首先从重视体育课程教学与良好运动习惯养成开始。也就是说摆脱传统成绩导向观念,引导学生重视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审视与认知,加强体育运动与健康保健的必要性思想宣导,提高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与项目学习的参与感。其次是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只重视记忆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目的,并积极中东参与到体育教学与锻炼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磨练自身心智与耐力,提高自身抗压、抗击打能力,实现挫折教育目标,增强学生面对压力、困难时候的顽强拼搏意识。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思想的创新及与时俱进,还包括培养学生全民健身思想,以学生带动周围的家长、亲朋、邻居,一起参与健身过程,从而营造积极健康的健身环境,又反作用于学生本身,促使其保持良好运动习惯。

2.2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把握好“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按照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从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兴趣入手,科学化的安排公共体育课程。利用不同方式的体育课程吸引学生。转变原有的教学行为,以发展学生兴趣和能力为目标,强化学生在体育学习时享受到独特的体育锻炼乐趣,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尽量避开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彰显出体育运动的时代特色,打破全国统一教材的分类体系,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的多样化。

2.3丰富体育教学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传统的球类运动、田径比赛、军体拳、交际舞蹈等体育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借助现代体育赛事及市场上一系列运动健身项目,来拓展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与内容,使得教学项目与学生个人实际需求更贴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与动力。如,针对一些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学生,可以借助跑步机、推肩器、哑铃凳、健身车等健身器材进行体育项目教学与锻炼;对于一些喜欢喜静不喜动的学生,则可以推荐各种瑜伽、古典舞蹈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教学内容;针对一些喜欢刺激的学员则可以组织各种攀岩、跳伞极限运动项目等。这样根据个人心理生理需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更符合现代体育教学需求,也更能推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达到学生心理期许与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2.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做好相应的档案管理以及跟进等工作;在高校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普及,预防和避免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以便学校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开设多样的心理咨询渠道,不仅需要建设专业的咨询室,还应该开通各种线上咨询通道,以免学生因各种顾虑而绕开心理咨询;在教学方面也可以丰富教学方式,不拘于课本理论,可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性。

3 结束语

科学的体育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能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还能实现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野蛮其精神,文明其体魄。不仅要重视体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同时更要注重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干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体育对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与团结合作意识的功能。在体育活动中所培养出来的顽强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足以使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任何困难。

(作者单位:福建警察学院警训部)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体育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们的“体育梦”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