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大学学生资助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2021-09-10袁嘉辰杨李芳史鑫蒋楠

红豆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后疫情学生资助贫困学生

袁嘉辰 杨李芳 史鑫 蒋楠

【摘要】本文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贫困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来研究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分析疫情对贫困学生心理的影响、探讨如何让学生更有尊严的获得资助以及如何及时了解贫困学生心理变化等问题的探讨,让贫困学生更有尊严,让资助更有温度。

【关键词】后疫情;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心理健康。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爆发以来,全国各高校为防控疫情,大多采用线上教学,大学生居家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封城”初期,由于对疫情的不了解,加上长时间封闭在家中,导致一些大学生心理产生了波动,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封城”使得家中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一些贫困学生产生了人际敏感、恐怖、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这时,对贫困学生心理状况的精准摸排,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并且指导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疫情期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学生资助服务站联合医学院心灵小屋心理辅导中心,开展了对贫困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的调查,精准识别、精准资助。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脱贫决胜之际遭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避免因疫致贫、因疫返贫影响学生及其家庭脱贫质量和效果,国家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资助工作[1]。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资助贫困学生的物质方面,还要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变化,让贫困学生更有尊严,让资助更有温度。

一、疫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疫情爆发以来,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教学目标,高校采用线上教学的方法。疫情对社会生活秩序和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冲击,对学生以及学生家庭特别是对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这些贫困学生家庭的生活方式、经济来源发生了改变,导致一些学生心理产生了一些变化。医学院学生资助服务站联合医学院心灵小屋心理辅导中心对贫困学生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变化。

(一)个人感到学习困难,心理焦虑。

在对1211名贫困学生的调查中,有273名学生表示有严重的学习障碍,疫情影响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父母无法外出务工,连续数月没有收入,自己也无法进行勤工助学或兼职,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经济收入的下降是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另有151名学生表示疫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进度,有焦虑的心理变化。

(二)人际敏感、抑郁問题比较突出。

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一些学生的产生了恐慌的情绪,这使得一些内向的贫困学生更加不敢与人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不敢与老师沟通,调查问卷显示,有135名学生表示自己有抑郁的倾向,占贫困学生的11.14%。抑郁发生度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开展精准资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原生家庭关系发生变化。

因疫情防控的需要,使得人们都进行居家隔离,贫困学生家庭环境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贫困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与学生交流过少,管理理念和教育手段简单粗暴。疫情发生前,看似和谐的家庭环境,在经历了几个月的长时间相处,导致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矛盾突出、关系紧张。原生家庭关系的变化也是导致贫困学生心理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因此产生的厌学、焦躁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时候应该关注家庭关系紧张的贫困学生,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往往更容易产生脾气暴躁、对学习自暴自弃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学生资助除了资助这些学生的物质生活,更应该起到资助的育人作用,帮助这些学生走出生活和心灵的困境。

二、大学学生资助如何尊重和保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存在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如何让这些学生有体面的、有尊严的获得资助,是研究的重点方向。

(一)大数据助力精准资助。

当前大数据已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大数据为高校学生资助提供了新发展、新方向[2]。通过分析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为学生提供隐性资助。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库,实行动态更新管理,全面跟踪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动态。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资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还能避免频繁暴露贫困大学生的个人隐私,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3]。

(二)完善勤工助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岗位,让贫困学生有尊严的获得资助。

大学勤工助学是贫困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为贫困学生提供丰富的勤工助学岗位不仅是对学生资助的一种拓展,更是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让贫困大学生通过劳动获得酬劳,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为贫困学生创设“有偿资助”的隐形资助服务,不仅能帮助他们提升自尊、自强和自信,通过实践岗位锻炼综合能力、拓宽视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贫困学生提前积累社会经验、明晰未来的职业规划,并激发贫困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4]。

三、采用多种途径了解并关注贫困学生心理的变化。

(一)健全贫困学生走访机制,学校家庭双联动。

实地走访是掌握贫困学生一手资料的有效方法,医学院连续5年对特殊贫困学生进行走访慰问,足迹遍布全省18个地市,275个乡村,进村入户,全面普及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了解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对出现心理变化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排解心理困扰,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5]。通过学校与家庭双联动的模式,凝聚了教育合力,完善和丰富了学生资助宣传以及心理健康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二)建立学生心理突发问题预警机制,以寝室为单位,设立学生心理观察员。

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促进干预机制规范有效运转。医学院积极探索心理健康管理新机制,建立对学生心理突发问题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预警机制,依托医学院心灵小屋心理辅导中心,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一名,每个寝室设立学生心理观察员一名,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培训。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联动,多重预警,学生管理队伍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密切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及时发现学生的显性和隐性心理问题,有效掌握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确保危机干预机制能及时启动并有效化解危机事件。

(三)积极发挥医学院心灵小屋心理辅导中心作用,为贫困学生提供值得信赖的倾诉渠道。

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为出现心理波动和突发心理障碍的贫困学生提供疏解心理困惑的渠道。医学院心灵小屋心理辅导中心联合医学院学生资助服务站协同工作,不仅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帮扶,还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通过开展励志教育、榜样教育、感恩教育、生命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人发生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有心理问题求助是正当的、发现心理危机事件主动报告是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时的自助、求助、助人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使他们了解自我、接受自我,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缺陷,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6]。

参考文献:

[1]周彩云,张白玉,毛诗雅,王瀚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启示——基于2020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调研[J].甘肃高师学报,2020,25(03).

[2]陈刚.数据赋能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的逻辑理路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1):99-102.

[3]孙芳.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体系的构建路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52-54.

[4]谭琳,欧融.心理资本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0(11):110-112.

[5]孙芳.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体系的构建路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52-54.

[6]肖琼,薛保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及干预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83-85.

作者简介:

袁嘉辰(1991.09-),男,汉族,河南鹤壁人,助教,本科,主要从事学生资助和学生管理教育研究;

杨李芳(1981.10-),男,汉族,河南鹤壁人,助教,本科,主要从事学生思政、就业创业、学生管理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后疫情学生资助贫困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究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浅谈独立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