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意外”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

2021-09-10杨怀学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导电性意外张老师

杨怀学

案例:

5月22日,筆者聆听了叙永县向林镇中心小学校的张洪彪老师执教的《导体与绝缘体》一课。这一课中,学生分组探究活动时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各种材料的导电性,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其中有两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片段1:

有一个小组汇报验证结果是硬纸板、橡皮圈、塑料三种材料容易导电。这一结果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在我们的预设中,这一“意外”真的是让人疑惑。毫无疑问,根据其他小组的检测结果来看,这就是一个错误的“意外”。但张老师并没有根据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来对该小组的检测结果做出“错误”的评判。随即让全班学生对橡皮圈、塑料、硬纸板的导电性进行再次实验验证。张老师还亲自加入该小组的实验活动,并给予了实验指导。经过了二次检测后,该小组的孩子终于获得了正确的检测结果,纠正了先前的错误判断。

片段2:

检测任务中设置了检测铅笔的导电性。与其他物体的检测相比较,铅笔的检测带给孩子们一个“意外”。张老师细化了检测目标:检测笔芯的导电性,检测笔芯外面的木头部分,检测铅笔末端的金属部分和橡皮部分。通过检测,孩子们发现铅笔的导电性不能单一笼统地做出判断,因为不同材料部分导电性有不同,所以描述铅笔的导电性要区分材料构成。这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它告诉孩子们,多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就可以像铅笔那样去检测其导电性。

分析:

在科学课堂小组汇报交流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多数小组的探究结果基本相同时,个别小组存在不同结果,该小组多是习惯性地“服从多数”,而质疑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从众心理”影响了学生的科学判断,说明他们还缺乏实证意识。对此,要像张老师那样以身作则,重视学生科学实证意识的培养。

对于铅笔的导电性的探究,如果没有细化目标,无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到底检测哪些部分呢?他们就会自我选择,得出的检测结果就可能不同,就可能出现以偏概全,建立起的科学概念是不完整的、不正确的。经过张老师的细化处理后,对多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学生就能掌握正确的检测方法,获得更有效的证据,从而认识物体的导电性与物体构成材料有关。

对于检测结果汇报中的“意外”,如果用其他小组的检测结果来简单地评判该小组的结论错误,那么会给该小组的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他们可能会比对其他小组的探究结果,推翻自己的认识,出现从众心理意识,质疑自己的探究;可能疑惑为什么别人的是正确的,自己的是错误的,懵懵懂懂地“服从大局”。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的。对于“意外”的处理,张老师没有简单作出评判,而是引导学生二次检测,亲自参与小组指导探究,让孩子们用事实说话。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有了纠正错误的机会,不会随波逐流,同时也意识到科学探究会经历“意外”,要通过反复验证得出真知。

体会:

(一)掌握多种观察方法获得有效依据

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对观察的事物做客观的描述,科学的描述离不开规范、细致的观察。小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还需教师多引导,在观察时要懂得运用多种感官或选择一些恰当的工具、仪器。通过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获得真实有效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在《观察一瓶水》的探究活动中,要构建起水是无色的概念。学生的前概念是:水是白色的、透明的、绿色的……这些不是纯净水的特征。教师通过与色卡比对,纯净水与洗发液颜色比较,从而发现纯净水是无色的。

(二)在追问中引导寻找判断证据

科学探究是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得证据从而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已达成共识。交流探究成果,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碰撞创设自由交流的辩论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质疑。对于不同观点,教师不用急于评判对错,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提供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引导他们学会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思考,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观察与比较》一课中听声音辨别物体,学生汇报判断物体是钥匙串。教师追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清脆”“有撞击声”。通过这一追问,  引导学生明白判断是建立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是有可靠的依据的,这样的判断才更有说服力。

(三)正视“意外”强化证据意识

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是所有的活动环节都如教师课前预设的那般,总有一些“意外”出现。有的“意外”学生自己就能即时调整处理,但有的“意外”受认知限制不能即时应对解决,甚至在“坚持”还是“服从”的矛盾心理中而选择“从众”,缺乏自证辩论的勇气。教师就应善于发现这些意外,鼓励学生勇于自证辩论,并引导其他的学生也参与到他们的探究结果中来,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验证此观点或结论是否合理。对于探究中的“意外”不回避,不简单评判,应该反复验证,真正做到用实践检验真理。

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原有认知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最终形成共识,建构起新的概念。学生在对探究中发现的新现象、数据会有一个激烈的思维冲突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之前所经历的思维碰撞过程。因此,要善于抓住“意外”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并持续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随着新的证据的增加,学生获得的科学知识将会不断完善和深入。

猜你喜欢

导电性意外张老师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对溶液导电性的显著影响
导电纤维的发展与应用
嵌件电泳失效原因揭秘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模板法制备聚苯胺纳米管及性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