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不老上甘棠

2021-09-10刘克邦

湘江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门楼古村

如果说,江永是一块宝地,那么,上甘棠古村就是这块宝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走进上甘棠古村,仿若穿越了时空,步入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世外桃源”。

上甘棠古村,居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村名未改,位置不变,建筑布局始终如一,居住人口始终为周氏家族。这在中国古村镇史上,实属罕见。

1000多年前,山东青州周氏族人奉诏南下平叛,横扫千敌、大获全胜之后,一道金光闪烁,将上甘棠村这颗璀璨的明珠推至眼前。这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谢沐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潺潺流淌;屏峰山脉层峦叠嶂,郁郁葱葱,鸟语花香。不是桃源,胜似桃源!他们陶醉了!此时战乱已息,叛匪已灭,不居此地,还往何处?

于是,他们停车勒马,卸甲收刀,劈荆斩棘,填土平地,烧砖砌墙,锯木搭梁,硬生生在一片杂草丛生、蛇行虫飞的荒漠之地建起了一个风味独特、典雅别致的聚居小村。从此之后,年复一年,一代延续一代,与当地瑶族同胞和谐相处,起居、耕读、行商、入仕……繁衍不止,日趋兴旺。

令人称奇的是,上甘棠村不仅风光旖旎、山青水秀,还契合风水之道,魔幻般地呈现出一幅天造地设、完美无瑕的太极八卦图。

谢沐河蜿蜒曲折,呈“S”形从村中穿过,鲜明地标记出八卦图的阴阳分界;老村背靠屏峰山脉,新村牵手阡陌农田,两者隔河相望,相映成趣,各为八卦图的阴阳鱼;村东北的昂山与村西南的文昌阁一实一虚、一阴一阳,将八卦图的“鱼眼”点缀。自然与人文交融,厚重与兴盛呼应,一番无需粉饰、不事雕琢的“天人合一”的壮丽景观。也许正是这太极八卦图的灵性福佑,上甘棠村人丁兴旺,双胞胎出生率极高,每一百人中就有一对双胞胎。可谓奇妙无比,堪称一绝!

参观上甘棠,首先看到的是文昌阁。它立在村口,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占地108平方米,高16米、宽10.6米、深10.2米,一二层为青砖砌就,三四为全木结构,青瓦歇顶,每层外搭斗拱飞檐,里面雕梁画栋,柱基驼峰为莲花瓣座。一眼望去,文昌阁高高在上,庄重威仪,像一位资深博学的儒者,一本深邃厚重的典籍,一竖气贯长虹的碑阙,在蓝天白云下,在青山绿水间,巍然挺立,独领风骚。

在湖南省会长沙黄兴北路,原来也有一座“文昌阁”,历史悠久,文脉渊远,烟火缭绕,钟声不断。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天灾人祸,保护不够,“文昌阁”早已名存实亡,不见了踪影,原址尽是一片楼房店铺,仅存的孤门残墙在繁华与喧嚣中啼哭,令人扼腕痛心。想不到,在此偏僻村野,文昌阁完好无损,超凡脱俗,屹然山立,又何尝不是上甘棠人的道行与功德?

文昌阁下,是“家学讲堂”,枯干的大树,厚重的拱门,斑驳的墙体,模糊的字痕,使寂静的庭院更显几分肃穆与沉郁。木门两边,各贴一幅圆形“家风家训”标牌,右边“处事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左边“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朴实的民风昭然可见。门厅内,一块偌大的屏风,为方便游客就近阅览,将村口寿萱亭的《慈悲佛母他字歌》碑文书写在上。《慈悲佛母他字歌》全文共603个字,有81个“他”字,诸如:“凡人世上有父母翁姑孝他,先要顺他,切莫逆他、傲他;下有妻子奴婢养他,便要教他,切莫骄他、纵他。”“唯有随他、怕他、饶他、忍他、不逢他、不理他、不信他、不计他、躲他、避他,我慢慢看他”……以“他”照我,借“他”言我,简明通俗,切情入理,句句精彩。

睹影知竿,一叶窥秋。不难看出,上甘棠村崇尚儒家文化、昌明儒学、秉承教化的理念由来已久,深入人心,由此而生的讲礼仪、重贤德、尚读学蔚然成风,贤达不绝、人才辈出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步瀛桥,步入瀛洲的桥梁,源于唐太宗李世民器重人才,在瀛洲设文学馆,选入之士,光彩荣耀。起其名,意在推崇、鼓励人们“登瀛洲”颖出,上甘棠人的洞达、追求可见一斑。

此桥建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长27米、宽4.5米、拱净高5米,大块青石无缝拼接,半圆形三孔相连,每孔拱顶薄如“蝉翼”,造型别致,线条优美,与远近的山峦、水流、农田、村庄浑然一體,相映成趣,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古桥虽有894岁高龄了,且坍塌不少,迄今为止仍坚如磐石,甘当“人梯”,无怨无悔承载人们的出进通行。

桥面上,因长年累月人畜来往的踩踏,石块已磨棱刓角,伤痕累累,但它们不但不因此消沉与颓废,相反,因势顺导,化腐朽为神奇,变残损为隽美,将自己修炼、打扮成一块块凹凸有致、光滑透亮的千年“珍稀”,为古桥增添一抹独有的神彩与气韵。也许是不甘庸常与清淡,抑或是被古桥的气韵和魅力所吸引,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那些苔藓、藤蔓、花草、小灌木等植物在尚未出世之际,毅然决然脱离原有的温馨、富腴之地,或顺风飘落,或搭乘粪土,或被好心的雀鸟叼衔,先后聚集至此,各显神通,见缝插针,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将一座裸露、黝黑、孤寂的老桥染得一片青翠,生机盎然。而那古桥,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恩施”,欣喜之下,屏住呼吸,一动不动,任其在躯体上上蹿下跳,恣意爬行,生怕稍有不慎,惊扰了这些鲜活的绿色精灵,在一瞬间纷纷离它而去。

一座桥,一段佳话。据传,此桥落成庆典时,“八仙”神游至此,铁拐李登上石桥,一脚跺下去,塌了半边,村民们惊恐失色,愁容不展,桥身却依然不倒,铁拐李哈哈大笑起来,“天意!天意!此处人杰地灵,日后桥上每掉下一块石头,就会出一官员,众乡亲勿忧也。”说完,不见了人影。此后,桥上陆续落下102块石头,村子里也出了102位文武官员,其中京官18人、进士11人。仙人之言,果真灵验。如今,桥上有一块石头即将落下,是不是又会出一位大官呢?

这桥,千百年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无怨无悔,只讲奉献,不图索取,恐怕也是上甘棠人气节与风骨的写照吧!

我站在桥上,仰望苍穹,触摸红尘,心如潮水,感叹不已!倏忽间,远古时代嘀嘀哒哒的马蹄声、叽叽咕咕的车轮声、叮叮咚咚的敲石声、噼噼啪啪的柴火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在耳边响起,由远而近,由小至大……似弹拨,如吹奏,铿锵,激越,优雅,宛转,美妙绝伦,直抵人心!

我忘乎所以,向声响处飞奔……

一条青石板路,油光晶亮,蜿蜒曲折,从村北延伸到村南。这是潇贺古道的必经之处,也是上甘棠古村的主要干道,全长约800米,宽近2米,将整个村子串通一体。从古至今,在这条路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健壮男人的大步流星,苗条女人的轻盈飘逸,稚嫩幼儿的摇摇摆摆,耄耋老人的步履蹒跚,重的,轻的,急的,缓的,优雅的,莽撞的,舒畅的,艰难的,以各自的姿势与形态走出人生的意味和生活的百样。

主干道右边,是欢快而富有灵性的谢沐河,河水清纯如镜,流淌不息,两岸的景色跌入其间,倒映出又一个美丽的上甘棠,乐了老翁的褶皱,喜了孩童的眉梢,浣衣的村妇们有说有笑将水花儿挑得老高,几只净白的大鹅也赶上前来凑份热闹,摇摆着肥硕的身子嘎嘎嘎地欢叫着直往里跳。

主干道左边,却是另一番景象:繁密的商铺,宁静的住宅,威仪的槽门,幽雅的楼阁,厚重的山墙,灵动的翘檐,还有那工艺精巧的木格窗棂、匍匐卧地的灰色石阶和凌空悬挂的大红灯笼,在人声鼎沸、炊烟缭绕中将上甘棠村的风土人情、古风古韵展露无遗,流光溢彩,吸引着三三两两、成群结队来来去去的游客左顾右盼,伫足观望,叹为观止。

在密密匝匝、鳞次栉比的住宅与商铺之间,主干道东侧隔一段距离牵一条次干道,周氏按家族划分在各条次干道内居住,各自在小天地里起居,耕读,孝老,教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着安然、惬意的生活。主次干道的交接处,均设置精致的门楼和小巧的广场,既为该族人出进的门户,又是门内人茶余饭后休憩、聊天的地方。可别小看了这个地方,上甘棠村没有它还真过不下去,村里的逸事趣闻在此传递,族人的大事小事在此议定,邻里的纠纷、家庭的矛盾在此沟通交流之后冰释雪融,荡然无存。

古村原有10座门楼,因时代变迁、人口流动,半数以上门楼已不复存在,保留至今的还有一门楼、四门楼、五门楼和九门楼。这些门楼,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大门上下均配有做工精巧、美观大方的“门当”与“户对”。“门当”由石头打造,傍门脚两侧;“户对”以木头雕就,置门楣之上。门楼的横梁、立柱和雀替上或雕或绘麒麟、蝙蝠、寿桃、莲花、铜线、花瓶、祥云、如意等各种图案,分别寓意吉祥、福寿、财喜、平安和圆满,纯朴、善良的上甘棠人祈求幸福与美好的愿望尽在其上。

在五门楼前,我们惊奇地发现,这里“门当”是方的,而“户对”却是圆的,与传统的“方对方,圆对圆”相悖。正疑惑之际,当地人告诉我们: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最富有最有名望的族人,有一漂亮女儿,本想门当户对,嫁给同等地位、同等条件的人家,不料姑娘却看上了外村一家徒四壁、穷困潦倒的小伙子,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和百般阻挠,逃离家庭,义无反顾与小伙成婚。一气之下,这家人在修建门楼时,愤然将“门当”造成方的,将“户对”做成圆的,以示心中不满,平心头之恨。听到这里,我不由得一声驚叹:敢与世俗权威叫板,好一位勇敢的姑娘!原以为在如此封蔽、邃严的古村,人们一定循规蹈矩、泥古守旧,不会有任何有悖传统观念与世俗的“出格”表现,由此可见,是我大错特错,低估了上甘棠人的秉性、志向与胆魄!

漫步大街小巷,博物馆、忠厚祠、惜字塔、挤女巷、县衙遗址、防洪古墙,古宅、古楼、古道、古井、古树,古色古香,如诗如画,我目不暇接,如醉如痴,早已忘记了自我,不知了来处……

踏着古老而坚实的石板小道,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村南的摩崖石刻。

这里树木葱茏,石壁矗立,既是潇贺古道的关隘,又闪烁着上甘棠古村千年文化积淀的光辉。周氏族人在上甘棠安居以后,慧眼识珠,看中了这块宝地,扒开荆棘,劈开石壁,硬生生在坚硬的石山中凿出一条上有凸石遮盖、下有石墙护围的小径,形成一弯貌似明月的石亭,故名“月陂亭”,既方便过往行人停顿歇息,又成了村里文人吟诗作赋的绝佳之地。

我抬头仰望,只见峭壁摩崖上,刻着“月陂亭”三个大字,字体浑厚,洒脱,矫若真龙,熠熠生辉。

在数十米长的石壁上,镌刻有27方唐、宋、元、明、清及民国的碑刻,有歌功颂德的,有褒扬乡贤善举的,有劝谕敬老孝亲的,有记载奇闻轶事的,有描述山水风貌的,就像一本铺展在石壁上的周氏族人的小“全科百书”,内容丰富,文采飞扬,生动感人,益人身心。更引人注目的是,石壁上镌刻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气势逼人,蔚为壮观。据传,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率部平叛,驻扎上甘棠,得知此地周氏族人与理学大师周敦颐同为始祖,出于对周敦颐敬仰与尊崇,性情之下写下“忠、孝、廉、节”四字,送给周氏族人。后来,周氏族人将这四个字刻在石壁上,藉以对文天祥的缅怀与纪念,又以此作为自身的警示与鞭策。

我走上前去,久久凝视,反复端详,轻轻触摸“忠、孝、廉、节”碑刻,它虽经千年沧桑与风雨侵蚀,碑身破损,字体模糊,色彩暗淡,但我分明感受得到,它的炽热还在,刚毅不减,光彩依然!

也许,正是这碑刻上蕴含的精神力量,感召上甘棠人千百年来始终不渝,百折不挠,将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绵至今,长盛不衰!

刘克邦,湖南湘乡人,1955年出生于黔阳县(今洪江市),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著有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心有彼岸》《涟水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财政部、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财政杂志社文学征文一等奖。

责任编辑  袁姣素

猜你喜欢

门楼古村
古村之晨
古村研学感知传统
安义古村门的建筑意义解读
后沟古村的月光
前门楼子九丈九
乐东古门楼
古村活化来源于普通人
古村之友面向全国征集100位创客
清唱
磁县西部山区门楼演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