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认识台风(下)

2021-09-10

当代矿工 2021年9期
关键词:命名台风

台风是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分级?有哪几种路径?我们该如何应对?台风在引发灾害的同时,又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有利的影响?科学认识台风,对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将会有所帮助。

关于台风的命名

对于台风,人们谈之而色变,但有个奇怪的现象是,每个台风都有个好听的名字,如“达维”“悟空”“蝴蝶”“玛莉亚”“宝霞”等。

其实最早,所有的台风都是没有名字的。18世纪的澳大利亚气象学家突发奇想,用女性名字给台风命名,其动机如何现在已不得而知,或许是一种荣誉、一种纪念,赠予自己的女友、爱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之后,欧美国家纷纷效仿,其中有一位美国的气象员将台风命名为他不喜欢的一个政治人物,借此讥讽。而1949年大西洋第一个有名字的飓风“哈里”,则是因为当它袭击佛罗里达州时,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正在此地视察。不久后,又有一次更猛烈的飓风扫荡了佛罗里达州,这次人们将其戏称为总统夫人“贝斯”。从这开始,很多国家似乎约定俗成地将台风用女性的名字命名。这一做法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但是固执的气象学家们坚持这一做法,很多国家坚持沿用女性名字命名台风的做法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在香港举行第30次会议,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朝鲜、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中国大陆提供的10个名称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目前所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很少有灾难的意义,这是因为台风委员会规定选择名称的原则是:文雅,有和平之意,不能为各国带来麻烦,不涉及商业命名。因此,各国多以自然美景或动物植物来为台风命名,才有了中国传说中的神奇形象孙悟空、美丽的玉兔,有了密克罗尼西亚传说中的风神“艾云尼”,柬埔寨的树木“科罗旺”,马来西亚的水果“浪卡”,以及泰国的绿宝石“莫拉克”等。同时,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中国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一般情况下,台风命名表是稳定不变的,除非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他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台风,其他台风不再使用这一名称。当某个台风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台风名称进行增补。在2007年亚太经社会及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40次会议上,成员国决定除名带来重大灾难的台风“象神”“珍珠”“碧利斯”“桑美”“杜立安”,其中2007年的首个台风“桑美”以其17级的威力横扫福建、浙江、江西和湖南四省,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9.7亿元人民币。

(消息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防御台风的三个阶段

台风是典型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是所有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由于台风能量大,因此防御也最为复杂。一般说来,台风在海上生成,在移动中又往往会登陆,影响沿海乃至内陆地区。根据台风发展阶段和影响的地区不同,台风防御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海上强风狂浪的防御。这个阶段需要加强防御的主要是海上航行的船只、作业渔船以及海洋石油作业平台等。因为台风(热带气旋)在海上的风力常常在8级以上,甚至达到12级以上,而且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是旋转风,并伴有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大浪和狂浪,一般的船只是无法抵御的。对于船只来说,最好的防御措施就是快速驶离。这个时候要特别关注台风预警和预报,尤其是台风中心位置、中心强度、移动速度、移动方向、风圈半径等,因为这决定了船只如何撤离、驶向哪里。有一点要特别提醒大家,台风移动速度慢的5~10公里/小时,快的25~30公里/小时,而一般中小渔船是达不到这个速度的,大船虽然有这个速度,但是台风一旦形成和加强,很快会在周边形成直径数百公里的大风圈。所以,一旦收到台风警报,作业船只要在第一时间急速驶离,回港避险。

第二阶段:台风登陆期间沿海和陆地强风雨防御。台风在登陆过程中,受地形影响,风雨会非常大,而且伴有风暴潮、风暴增水。这时的防御重点是港内船只、港口设施和沿海城镇乡村、近海养殖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防御措施包括港内船只固定,船上人员撤离;港口设施加固,较高的设备拆低并尽量移入室内;沿海城镇乡村人员减少外出(学校放假、提前下班、取消出行计划),向高处和安全坚固的建筑转移;加固牲畜棚圈、养殖箱网等;及时关闭电器设备,切断不必要电源;远离电线杆、广告牌、大树等危险物(经过浸泡,大树在强风中很容易倒伏)。

第三阶段:台风减弱深入陆地造成内陆强降雨,注意防御洪水、泥石流、滑坡、库塘溢坝等灾害。登陆后减弱的台风仍然携带着丰厚的暖湿空气,与陆地上空相对冷的空气相互作用,常常形成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以及雷暴、局地龙卷风等,极易引发山区洪水、泥石流、滑坡和城市乡村洪涝、积涝以及中小河流库塘溢坝、垮坝等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在这一阶段,随着台风强度减弱,台风预警信号也常常会解除。这时候要特别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以及气象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转移影响区域内沟底、库塘下游、干枯河床边缘、城市乡村低洼地带居住和滞留的人员。收到高级别预警如暴雨橙色、红色预警时,应尽量取消或更改当下行程,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或者避免外出活动,尤其要避免到危险山区出游。

在城市中,强降雨会加剧早晚高峰时段的路面车辆拥堵。一旦在早晚高峰时期遭遇暴雨,车辆很难在冗长的堵车路段全身而退。这个时候,司机如果发现路面有大面积积水现象,切勿在拥堵路段继续等待,应果断选择弃车离开。

(消息来源:中国天气网)

台风也是宝贵的潜在资源

台风灾害主要是由伴随的狂风和暴雨等引发的。台风风场具有显著的径向分布特征:台风云墙附近的风速最大,云墙以外风速随着与台风中心径向距离的增大而递减,风害也随之减小。此外,台风登陆,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风害也因此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用于风力发电。另外,台风引发的降水可以增加土壤湿度(从而缓解旱情)、补充地下水(从而减缓地面沉降)和提高江河湖泊及水库的蓄水量,即使形成了洪水,也是可供调度、济旱的水资源。当前,国内外洪水资源化利用、风力发电等新兴可持续能源利用产业正方兴未艾地发展,可见伴随台风的大风和充足的雨水也不乏益处。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风调雨顺”的降水资源可能会逐渐减少,而台风暴雨性降水及丰富的风能资源所占比重将不断增大。因此,台风也是一种宝贵且日渐重要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的可能被利用的潜在资源。

台风为人类带来了丰沛的淡水。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台风带来的降水占当地全年雨量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在美国东海岸,台风带来的降水约占全年雨量的1/3。由此可以看出,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华南的夏秋季节,台风也是主要降水来源。浙、闽、两广地区7~8月的降水中,约有50~70%来自台风降雨。登陆我国的台风大多发生在盛夏季节(7~9月),而盛夏正是我国南方旱情如火的伏旱季节,因此台风降雨在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危害的同时,也能及时缓解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旱情。如2004年登陆浙江的台风“云娜”,在造成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201亿元人民币的同时,也缓解了江南大部的旱情,其中江西、安徽、江苏、湖北等省并未出现灾情,而类似的例子每年都有发生。可见,台风降雨实际上是我国南方大陆盛夏翘首以待的水资源,是久旱少雨时解除旱情的主要力量,为水稻生长、水利灌溉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缓解酷暑和电力需求。台风带来的充沛降水在缓解伏旱的同时,也能缓解高温酷暑之苦。例如2003年7月,台风“伊布都”结束了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左右的高温天气。再如2004年江南的持续高温,也是由台风“云娜”终结的。台风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温酷暑,节约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另一方面,进入江河和水库的台风降雨还能直接用于水力发电,从而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程度。据报道,1995年夏季,广东省水利厅根据准确天气预报,下令在9505号台风来袭之前,全省大中型水库放水发电,过后让台风雨再把水库灌满。结果,这个9505号台风为广东省多发电约800万度。

登陆后减弱的台风还是潜在的风电资源。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及其岛屿地区每次台风登陆后,即可出现1次大风过程,其影响半径达400~500公里,而且只要不是在台风正面登陆的地区,风速一般小于26米/秒,在风力发电机切出风速范围之内,因此是一次满发电的好机会。

台风还能增加捕鱼产量。台风过后,海表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及辐合等作用,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而伴随海水上翻的是大量海洋深层的浮游生物,为鱼群提供了大量的饵料,有利于其生长和增加渔产。如2004年浙江省遭遇的多次台风,在给人民财产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增加了浙江省海洋渔业的产量。此外,台风对保存渔业资源也十分有益。台风影响期间,原来在浅海进行张网作业的渔民担心鱼网被台风刮破而停止作业。台风逼近时,鱼类为免受海浪翻滚的威胁,会成群结队地从浅海区游向相对平静的深海区,使大量鱼群得以生存。

台风对于调节气候和淡化海水功不可没。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因此,台风与海洋中的温盐环流等一样,起着使全球各地的冷热保持相对均衡的调节作用。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若没有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温盐环流将减弱甚至中断的背景下,台风的这种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高效率输送热量和水汽的贡献显得更为重要。此外,台风的水汽源自热带洋面的海水(咸水),而降落的台风雨则是淡水,因此台风还是天然的“海水淡化器”。研究表明,一个普通强度的台风登陆时即可带来约30亿吨的淡水(降雨)资源。

(消息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台风的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台风本身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天气系统,生命史长、强度变化多端、路径奇特,准确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研难题。

近20年来,随着观测手段和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各国台风预报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目前海上观测稀缺,人们对台风精细结构的了解更多是通过间接的观测而获得的,而且对影响台风移动、强度和结构变化的物理过程以及机制认识也还不全面,特别是对其中涉及到的大气-海洋-陆地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更是了解甚微,因此目前台风预报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弱引导气流环境下和多台风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异常路径、台风陆上路径、台风强度预报以及精细化的风雨分布预报等,仍然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

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是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规用来发布台风灾害预警时所采用的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台风蓝色预警:24小时沿海或陆地平均风力6级以上,或阵风8级以上。

台风黄色预警:24小时沿海或陆地平均风力8级以上,或阵风10级以上。

台风橙色预警:12小时沿海或陆地平均风力10级以上,或阵风12级以上。

台风红色预警:6小时沿海或陆地平均风力12级以上,或阵风14级以上。

台风来了应该如何避险

1.尽量不要外出。

2.如果在外面,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

3.如果正在开车的话,则应立即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

4.如果住在帐篷里,则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

5.如果正在水面上,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6.如果已经在结实的房屋里,则应小心关好窗户,在窗户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户玻璃破碎。

7.如台风加上打雷,则要采取防雷措施。

8.如果碰上泥石流,应掌握正确的逃逸方法。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应选择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开阔的地方停留。

9.台风过后需要注意环境卫生,注意食物、饮水的安全。

(消息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特别提示

提示一:千万别下海游泳

台风来时大浪极其凶猛,下海游泳是十分危险的。

提示二:受伤后不要盲目自救

台风中外伤、骨折、触电等事故发生最多。外伤主要是头部外伤,被刮倒的树木、电线杆或高空坠落物如花盆、瓦片等击伤。电击伤主要是被刮倒的电线击中,或踩到掩埋在树木下的电线。因此要特别注意,不要赤脚行走,最好穿雨靴,在防雨的同时起到绝缘作用,预防触电。走路时仔细观察,以免踩到电线。通过小巷时也要留心,因为围墙、电线杆很容易倒塌。走在高大建筑物下要注意躲避高空坠物。一旦发生事故,先打120,不要擅自搬动伤员或自己找车急救,因为搬动不当会对骨折患者造成神经损伤,严重时会导致瘫痪。

提示三:尽可能远离建筑工地

经过建筑工地时,最好保持一点距离,因为有的工地围墙经过雨水浸泡可能会松动,围栏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楼上没有及时收集的材料也可能被风吹下。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为如果风大,塔吊臂有可能会折断。还有些地方正在进行建筑立面整治,人们在经过脚手架时最好绕行。

提示四:一定要出行建议乘坐火车

在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受台风影响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议选择乘坐火车,不要自己开车出行。

提示五:请检查家中的门窗阳台

台风来临前应将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把门窗栓牢,特别应对铝合金门窗采取防护措施,确保安全。

猜你喜欢

命名台风
台风过韩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台风来了
台风过后
台风爱捣乱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与台风的较量
小行星是怎么命名的等
中药命名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