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折八扣书”琐话从大达图书供应社说起(一)

2021-09-10荣杰

藏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书社出版界新文化

荣杰

大凡民国文献的收藏家恐怕都遇到过所谓的“一折八扣书”。记得大学时候逛琉璃厂,正赶上中国书店古旧书市。海王村的二层到处都是成捆成捆、小山一样的旧书,其中不少是民国书。我本着“捡漏淘便宜”的心态,捡了几本一块钱一本的便宜货,大多是《文选》《纲鉴易知录》等文史书。虽然买回去也没有翻过,但是对于出版者的名字却记得格外清楚:大达图书供应社。相对于“书局”“书店”之类的常见招牌,“供应社”这个名字就很独特,所以印象深刻。很久以后才知道,当初稀里糊涂买的竟然就是曾经风行一时的“一折八扣”书。

据平襟亚先生《上海滩的“一折八扣书”》(以下简称“平文”)回忆称:“上海在抗日战争以前,约1930年至1937年这一段时期内,书业中掀起了一个浪潮。有几家规模不大的书店,以极廉价的书籍大量供应给读者,人称‘一折八扣书,又称标点书。这批书大都是翻平印的我国传统小说,如《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亦有古典文学的单行本,名目多至三四百种。由于同业间的竞争,借口于薄利多销,逐渐跌价,从二折、一折跌至一折八扣。这一空前未有的大廉价,形成了出版界风起云涌的潮流。”

而大达图书供应社也正是应了这股风潮诞生的。因此可以说,“大达”天生就与“一折八扣书”有着不解之缘。

按照朱联保先生在《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中的回忆,大达图书供应社的招牌是在1934年挂出来的。其实,它并不是一家新开张的书店,甚至连一个独立的品牌都不算,这个牌子只不过是广益书局的“副牌”。广益书局在当时的出版界算得上老字号了。它的前身是1900年建立的广益书室,1904年更名为广益书局,由魏炳荣主持。清末民初,随着石印技术的逐渐普及,上海出现了不少专营石印书籍的出版机构,比如扫叶山房、千顷堂书局、锦章图书局、有正书局等,而广益书局也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家。这些书局出版的大多数是石印本古籍,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即如广益就印制大量文史古籍和通俗小说。这些书广泛行销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即便是上海滩,也能在很多星罗棋布的小书摊上见到这样的书。“平文”称,这些书的读者多是一些“小市民群众们”,大体认得些字,借此消困遣闷的。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上海的新书业快速发展,新文学作品、各类社会科学书籍、外文翻译作品先后成为出版市场的抢手货。相比新书业的风光,这些石印书局似乎就显得落伍了,好像只不过是龟缩在故纸堆角落里苟延残喘的老古董了。所以,一段时间中,石印书业几乎已经被出版界所遗忘了。但是到了30年代,特别是30年代中期,受到1929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普通民众的购买力显著下降,出版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萧条迹象。普通书局出版新书的成本和风险变得更高了,而收益则微薄得可怜,甚至还要蚀本。《申报》1935年8月24日所载李衡之的《出版界往何处去》一文以“奄奄一息”形容当时的出版界,并分析说:“造成今日出版界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政治环境以外,最重要的是經济关系。经济衰落不但造成购买力的减低,而且也可促进思想的苦闷,无心于读书。为了这样,于是各书局的参考书都成了废纸。就是在上海,号称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不但各校学生大多不读参考书,敎授大多不看参考书,就是一般文人、著作家,其所写的书的数量也有超过其同时间所读所看的。在内地,不要说是在农村,就是在都市中,就笔者近日所到的长江流域几个商埠,中产以上的人民都在闹恐慌,花一元买一本书是很少见的事,所以,如在九江芜湖等处,就是商务中华等几个大书局的分馆,其日常至要的营业也只见数角数分的卖买,市上所见的无非是一折八扣七扣的东西。”

在这种条件下,有精明的书商将眼光投向了故纸堆中。拉开“一折八扣”书战序幕的新文化书社就是他们的代表。据《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记载,新文化书社创设于1923年,系绍兴人樊春霖所办。五四运动之后,提倡白话文,该社以乘机出版《白话文做法》一书畅销获利而起家。其后专出不须付稿费的无版权的古典文学书、通俗小说等,加新式标点,粗制滥造,以提高定价减低折扣,利诱本外埠贩卖书商批购,成为上海经营一折八扣标点书之始作俑者,获利颇多。“平文”称,新文化书社在两三年内出版了三百种之多,种类不单是有价值的小说《红楼梦》《水浒》等,什么公案小说、传奇、笔记、诗话、唱本,全都网罗在内。也就是说,新文化书社出版的这批书基本涵盖了石印书局的出版范围。这也就拉开了争夺石印书市场的序幕。

猜你喜欢

书社出版界新文化
利群书社
国际畅销书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分析
出版界与图书馆界阅读推广合作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课程中如何实施英语课堂新文化教学
齐鲁书社
兑门书社里的快乐生活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