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研究

2021-09-08

新闻爱好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话语融合政治

高校学生通常社会阅历少、三观不够稳定,却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新观念极其敏感,也极易接受并尝试,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媒体最广泛的受众。这就使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必然。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左柏州著的《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即是一本研究在新媒体视域下为何及如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革新的专著。该书基于大量资料论证和实践研究的数据及案例,梳理并总结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同时,作者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和客观实际,详细探讨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与作用,对传统媒体及新媒体之间更迭代际的规律进行了探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与策略做了全方位的研讨,并对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前瞻性预测。

总体而言,该书重点阐述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一方面,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自身的社会价值观仍不够稳定;另一方面,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思想、文化汹涌而来,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高校校园不仅是青年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环境,也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场所,为广大学生提供良性成长的优质环境是高校的重要责任,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

当前,校园内的新媒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网络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以及新型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新媒体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具有极大的自由通联特性;二是随时随地的互动性,交互更加频繁;三是融合更加紧密;四是传播信息的主客体更加模糊和无法界定;五是对信息的整合和重构进入社会化层面等。在此大环境下,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充分认识并利用好新媒体的这些特性,加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高校校园内创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接班人。由此可见,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是构建全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必由之路。

当然,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并非易事。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及现状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以及固有的特点,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不能不说,这种融合困境重重。该书着重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剖析。首先,传统话语方式通常表现为宏观叙事性的话语表达方式,缺少生活气息,很多时候显得严肃刻板、不接地气。而新媒体的内容通常诙谐幽默、简洁明了且时效性强,更关注社会潮流,更灵活生动,也更贴近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适合表达青年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诉求,与时代发展、青春朝气和人文气息更容易产生默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还停留在传统话语体系的表达形式上,受到传统话语模式的束缚,不仅常常依托于传统的会议、讲座、领导人讲话等形式,而且话语表达也都是生搬硬套,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人性化”与“个性化”,显得空洞僵化,这就无形中与青年学生产生了距离,不利于其理解并接受。其次,传统话语体系一元独白的传达方式缺乏亲切感。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表达自我的时代,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从曾经的一元独白到多元对话,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即从之前的老师在上、学生在下的“谈话”模式转变为师生平等的对话模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观念——教育环境必须是一个相对自由和平等的环境,只有有了这样的环境,平等的交互式的话语体系才能形成。综上可知,话语方式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认识到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综合考虑到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等,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内容资源及教育载体的融合策略

做好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内容资源及教育载体的融合,就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的融入下必然会发生的变化进行深入思考。《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分别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教学主体青年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不同角度进行逐一阐述,从而探索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策略。首先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跨界”思维。要积极地从思维角度去进行重新认识和整合,最终形成新媒体环境下具有现代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是引导学生以固定的、早已形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大学生三观的形成,随着新媒体思维方式的逐渐形成,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弊端与新媒体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甚至造成思维断裂和隔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甚至成为障碍。其次,在厘清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困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跨界”思维策略,即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框架,规避传统思维带来的陷阱和套路,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去审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新媒体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化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非常明显。书中特别指出:要做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极强的政治意识和敏感度,突出主旋律和导向型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关注马克思哲学的全面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契合性研究,注重基础性内容的优化调整;三是树立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思想,积极引进美国、日本等国外先进思想道德成果,使教育内容不断优化;四是关注人文素质的提升,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此外,在教育载体的融合方面,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图片、文字、视频等生动要素的搭配,通过有趣、形象的新媒体形式来传递社会正能量。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交互功能时,重点要为大学生提供能与教师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拉近与高校大学生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好高校学生新媒体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强化青年大学生积极运用新媒体的意识与能力,培养青年大学生对新媒体各种信息的辨别筛选能力,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环境中过滤掉不良信息,避免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恶劣后果。

三、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想和共享社区的设计

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想和共享社区的设计颇具前瞻性和探索性。书中以两章的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构建以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社区模式的组织结构设计、运行机制、有效评估等内容做了充分的研讨和阐释。作者依据大量的材料分析和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对比,最后指出,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意识到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即以简洁、微小、侧面、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与正面的“显性”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多层立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设置,要从加强各方面隐形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方面去着手,如加强教师自身的隐形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俗语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人格,身体力行,让青年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共享、互动”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性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的有效融合也必须利用和拓展这一特性。首先,有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更连贯、更紧密,也更灵活;其次,有利于打破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界限,使大学生与日常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再者,有利于打破校园与社会的界限,充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第四,有利于构建一个平等、自由的语境,更好地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向和信息选择,塑造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但书中也提到共享社区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对先进思想和观念的融合对接,达成统一的共识,否则无法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社区;对社区内成员的认知和行为的融合对接,通过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的行為和习惯;对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之间的转换和对接,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等。鉴于共享社区目前还是一个实验性的存在,在该模式的运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摸索,作者一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一方面也呼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具备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其有利的一面,是值得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该书无疑为这一课题提供了积极的思路和有益的参考,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刘霞/硕士,山东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话语融合政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