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愈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探索★

2021-09-07

山西建筑 2021年18期
关键词:游园景观设计景观

武 艳 艳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1 概述

2020年,在祥和的新年前夕,一场无声的灾难悄然降临人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人们措手不及,压抑恐慌的情绪陡然间被无限放大。疫情之下人们为避免接触传染源,采取了居家隔离、居家办公等线上的形式进行工作学习。闭门不出的日子里,使人的心情备受考验。人们迫切地渴望蓝天碧云下的山林川泽,渴望拥抱自然,渴望正常的社交。在无数抗疫工作者的前赴后继之下,人们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心灵需要得到抚慰和舒缓,这也凸显了对于城市空间中居住地周边景观的新层次要求——治愈性景观设计被应用普及。

2 关于治愈性景观

2.1 治愈性景观的概念

景观是公共环境中体现人文情感的物质载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种高级生命物种,壮丽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人们的情操,以或多或少的积极有益的影响反映给人们自身,对人类疾病的康复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发展。于是景观设计师将这些令人欣慰的元素最早应用到医院花园以及疗养院的环境景观空间设计中去,帮助抚慰病患,释放压抑的情绪,保持心情畅通,从而缩短疗愈时间、促进身体的康复。这种可以抚慰人的心灵、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的设计环境,称之为治愈性景观。景观工作者所融入的使人们精神得到放松的景观元素,称之为治愈元素。

治愈性景观是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一种有机结合。通过空间引导,管理情绪或释放情绪,改善心理健康,转变人们的生活态度[1]。

2.2 治愈性景观的发展概况

治愈性景观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埃及时期,当时就出现了为法老开辟的行走花园。而真正意义上的治愈性景观设计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工业革命让人们每天处于紧张的工业化大生产之中以及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动,人们的精神经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痛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在自己的领域寻求解决方法。

治愈性景观设计由于历史原因,在欧美地区的发展已经较为普遍。在一些欧美国家,它不仅仅存在于理疗院、医院里的绿地景观之中,还在私人庭院中布置可以劳作耕种的小菜园、在城市道路边设计减压景观带,或者有治愈功能的公共艺术装置等。在日本更是形成了以“治愈系设计”为主题的一系列产业链,涵盖了动漫、影视、平面、服装、景观等众多领域。

国内学者对于治愈性景观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医院疗养院等地,其场地的空间属性都具有明显的医疗性质。由于面向的群体特殊,医疗环境的空间氛围感本身就较为紧张,人们对于医疗用地中的治愈性景观参与性普遍较低,因此它的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2.3 治愈性景观的分类

密歇根州立大学乔安妮教授对治愈性景观公园曾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医疗花园、体验花园、冥想花园、复健花园、疗养花园[2]。也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是针对躯体疾病类的康复公园,二是心理疾病类的疗养公园;还可根据使用方式分为:1)以体力劳动、健身活动等实践行为为主的参与性公园;2)以冥想、漫步等休憩活动为主的观赏类公园。

这种对于治愈性景观的分类简单明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治愈性景观设计的范围以及适用人群。而受众群体置身于公园的时候,较为单一的功能并不能达到期望的治愈效果。只有当参与者对于空间的内心感受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时,才能更好的释放压力,达到治愈的效果。

3 解析——治愈性景观的应用思路

疫情之下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城市化快速发展下的经济、生活压力迫使很多人不堪重负、想逃离城市,人们需要绿地空间自由呼吸,释放自己的情绪。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地寻找着解决城市问题、缓解人类生活压力的方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采取科学态度,加强心理建设,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3]。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更多接触的是城市空间,例如街头绿地、社区公园等。乡村郊野,山林川泽是需要充足的时间和预算才能够到达的地方。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融入治愈性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国家政策规划的一种响应,更是一种城市人文关怀的体现,是景观设计角度的创新。

从人类行为习惯上,人们需要独处空间和社交空间。摩天大楼的盒子建筑固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需要在自然环境中释放人造环境所带来的压力。

从人类心理学上,景观环境可以以一种非正面的手段对人类心理或生理进行有效干预疗愈,自然的环境更有利于人们将心理情绪处于一个较为平稳放松的状态,从而缩短其疗愈创伤的时间。以此帮助人们平衡在集体生活中所产生的不良心态,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削减犯罪几率,助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来说,随着人类群体数量的增加所需的生活空间正在压缩地球原有的绿化面积,地球的一些物种正在消亡,造成生态失衡。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局部小气候的失调、水土流失、风沙过大等许多环境问题。对此,优化景观环境,增加绿地面积,增加人与自然在空间上的对话,人与自然共生共享共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无论从哪个方面,治愈性景观的应用设计对于改良人类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将其应用到公共空间的人居环境中很有必要。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缓解城市生活压力、构建新型社会关系、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个全新解题思路。

4 实践——治愈性景观的应用

本案以山西省太原市北张社区街头城市游园景观设计为例,重点强调景观元素和空间感受对于人类的治愈功能,尝试在城市街头公共空间治愈性景观设计的探索。

4.1 治愈性街头游园的前期分析

4.1.1 区位气候条件分析

1)区位。

项目基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张社区东侧,南中环路和邬城中路的交汇处,占地面积约为23 700 m2;东侧紧邻太原志达中学,南侧是太原市邮政物流分公司,东南角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见图1,图2)。场地周边建筑物密集,建筑高度最高达60余米,社区内部没有预留满足人们休憩的休闲绿地;外部道路人流量车流量很大,人口居住密度大,缺乏集散空间来缓解周围空间的压迫感。

2)气候。

小店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短暂凉爽;年平均气温9.6 ℃,无霜期170 d。因位置靠内陆,距离海洋较远,纬度偏高,气候偏干旱,年降水量少。周边的高层建筑物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来自西北方向凌冽的风,场地内部的风环境及温度较为安全舒适。但周边缺乏足够的绿地面积,不利于保持区域空气内的水分含量,在夏季更容易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4.1.2 人文环境分析

太原市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是山西省的省会;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及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小店区是太原市整体布局“南移西进”的主要扩张区域,区域内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电子、信息产业密集。身处此区域的北张社区是由城中村拆迁改造而来,其建筑风格较为现代化。

4.1.3 受众群体需求分析

项目基址靠近学校和物流公司,而且就在城市干道的附近,最主要的辐射人群是周边的社区、学校和公司。这里汇集了拆迁的安置户、外来务工、求学等群体,日常人流量较多且人员结构复杂庞大,所以覆盖的年龄段也十分全面。经过走访和调查,在进行治愈性景观设计中,着重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

4.2 治愈性景观的设计定位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人需要在清风与花香的侵袭中,在小鸟啾鸣中找回生活的诗意。

选址区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周围居住区繁多,在人们身边拟定“治愈”的主题,确定以治愈性景观为切入点,以人文关怀的视角,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提取意向元素,营造现代东方的景观意境,设计步移景异、序列多进式的景观空间格局,点缀精致雅典的小品装置,规划出简洁、流畅、无障碍的动线。以景为题,渲染安静自由、温暖治愈的景观空间氛围,让人们在游园里自由的吐纳,释放情绪,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

4.3 治愈性景观元素的应用

治愈性景观在选取元素时不能生冷冰硬,不能有叛逆矛盾之感。美的存在是有共性的,人类从自然中而来,对于自然的美拥有共同感知。故而以自然界作为选取元素的媒体库是最好的选择。山水作为自然界中最具有象征性的元素,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骨架。山水作为其描摹的对象,营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景观意境。山无水则无韵,水无山则显媚,二者缺一不可。明朝园林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言到:“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不可无。”[4]

山,仁者乐之,缀石成景,是独居一格的凝固美。在这座游园中的设计,山元素化身为主入口的景墙,入目山水,意境优渥,树立着园林包容安稳的形象,在水边化作更为流畅的山形曲线,似柔则刚。人们能悟其刚毅、沉稳、大气磅礴。

水,柔媚无骨,“斜风绕曲径、池塘淡淡风”,水中的动与静,溪流蜿蜒,可连结整座园林的急与和。“九曲流觞”潺潺流动,镜面水池上清风徐来。在驳岸上设计变化,建立亲水平台、将水引到山元素的景墙上做成跌水景观(见图3)。观水、戏水、感水,大小水景,相映成趣,用水的灵动和柔软治愈内心。

山水形制的美若无植物点缀未免显得有些孤寂。植物的特性和象征意义给人的感染力和治愈力是不能被替代的。植物,是山水的灵,是园子的霓虹彩衣,是北张社区街头游园氛围的带动者。

植物的序列在这座游园的设计中也是有讲究的。对植则显气势,在入口处和重要的节点进入空间中以具有色叶变化的植物对植强调意味;列植凸显韵律,在靠近城市道路的一侧将树木列植,增强韵律感的同时营造私密空间,用植物为人们围合出安静的治愈空间;孤植便为焦点,在阳光草坪的中心点缀孤植景树,给场地增加一个中心,给人们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群植营造氛围,高大的阔叶树拥有足够的林下冥想空间;片植的桃花林,演绎治愈景观中的桃花源记。无论哪种,它所带来的意境是治愈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在此方案中,基于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心理认同感,用自然元素在空间中设计整合,将一隅小天地营造成为城市的“隐世园”,让人们释放多愁善感,治愈自己。

4.4 感官治愈性景观的营造

北张社区街头游园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若将整座城市喻为一座宅院,这座街头游园则像是后花园一般的存在,不同的是使用者的基数更为庞大一些,它被赋予的空间性格是开放、包容、自由的。街头游园的本质是放松休闲、愉悦身心,这和治愈性景观设计的初衷治愈相一致。但由于街头游园的空间特性不同于医疗用地,在这片公共使用的场地如何让治愈功能发挥作用,将重点从人的感官体验进行设计。

1)视觉。

人们最直接的接受器官是眼睛,它直观地摄取外界信息传输给大脑,人们从视觉上获得信息是全面的,能直接形成第一印象,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

方案中游园内部硬质地面铺装选用木材、暖色系及灰色系的石材作为视觉语言,立面则通过材料的色彩、质感变化及几何线条作为视觉语言。在植物配置的色彩选取上,配合场地空间的使用构建色系,例如在安静冥想空间选取植物和硬质的色彩上主调就是清新淡雅,游戏活动区的色彩则活泼,从色彩传达的心理感受上有利于更好的调动情绪。

在各景观节点的形式设计上,从低、中、高;远、中、近的空间尺度上设计丰富的景观层次,享受步移景异的视觉盛宴。

对于场地内部的边线角度都做了圆角化处理,避免了尖锐的棱角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安全威胁。

2)听觉。

听觉可以丰富人们的感官体验,聆听一些舒缓的声音也是一种很好的疗愈法,白噪声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在主景九曲流觞中设计的水流有宽有细,在水池底部模拟山丘层叠形态,寓意山林川泽,在水流动的过程中,水与石的碰撞,模拟潺潺溪声。这是将声景学运用到景观之中,用流水的声音安抚躁动的心灵。微风吹拂下的树叶沙沙,九曲流觞的溪水潺潺,小鸟啁啾,欢声笑语,是这座街头游园的白噪声。

3)嗅觉。

植物是游园中提供芳香的源头,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中说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词句虽是赞扬腊梅的遗世独立,但可得出花香给人的感动自古有之。醉桃林安静置于游园东南方,微风徐来,先嗅其香,遥见花影灼灼,给人营造温馨的空间氛围,在沉浸中抛却烦恼忘却压抑。

4)触觉。

肢体上的互动和劳作也是一种舒缓压力的好方法,通过不同的感触,产生不同的感受,释放压力,回归本真。

北张社区街头游园在地块面积上于整座城市而言也称得上是闲情一隅,力图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一个独具一格的感官与艺术相贯穿的治愈性景观。

4.5 治愈性景观空间序列的构成

在游园空间序列的设计上,希望将感官带来的体验发挥尽致(见图4)。在场地内,沿九曲流觞区分合理的动静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放置不同的功能区。利用游览路线将各个景观空间串联,从入园开始就将人们带入治愈性的景观空间序列中(见图5)。

4.5.1 引导式——派遣情怀

九曲流觞作为主轴线,其灵感来源于兰亭雅集,古代文人的高雅聚会中,将溪渠作为传递美酒佳肴的纽带。在这座园子中以水为主景来引导游园景观的主线。水生万物,容纳百川,水可以将这座园子变得灵动起来,予它文人的风骨,予它温润包容的性格,为人们提供治愈环境。

古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今有九曲流觞寻意境。静水、动水,是不同的空间情绪表达,也是不同的感官体验。在游园中的景物既需“静观”,也需要“动观”,在游动中领悟观赏。通过结构、色彩、声音、气味、步移景异的景观特点,在视线上留足韵味,带动着游人伴随着视线进行活动,跟随地点的转变切换情绪感受,使其在心理情感上与公共空间建立联系。

在游园的景观节点预设伏笔,通过道路铺装和导向标识给人寻找的暗示,让人们随着自己内心的期许走到公园设置的小节点,产生探寻的乐趣。同时,花朵的香气是另一笔隐形的导线。

4.5.2 沉浸式——达到忘我

对于沉浸式的景观治愈空间营造,重点在植物配置上。治愈是调动情绪的过程,以此来搭配颜色,通过对空间氛围的构建营造出一种安全感与归属感,让躁动的内心渐渐归于平静,释放真实的内心并与自然环境近距离的接触,忘却高压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压迫感和无力感,疗愈疫情留下的焦虑与恐慌。

经过路线和香味的双重指引,到达沉浸式的景观空间。阳光草坪是醉桃林的前奏,在草地上沐浴阳光,感受开阔,让全身心放松的进入一种怡然的境界。

香气漂浮的醉桃林是完全沉浸式的景观节点(见图6),将内心置于安静,在精神上融入自然,或者专注于人们手里的某件事,同内心真正的自己对话。由点缀林间的板石汀步行至下一景点,并在下一节点上构建积极空间和下沉空间,供人消遣释怀,以达到沉浸式的游园体验。

4.5.3 互动式——调动乐趣

经过沉浸的情绪会使大脑感到空虚,进而到达可以进行互动的景观空间,充实人们的体验,激发出高昂的情绪。

景观节点是灵活的,通过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游戏活动区是整个方案里节奏最高的一个节点,可以让人参与进景观,肢体活动产生创造的乐趣和探索的快乐。在儿童活动区设置中,以成长式作为布置结构,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低龄、中龄和成人设置游戏装置。沙坑体验以及涂鸦墙面,人们可以自己塑造景观,享受创造的乐趣。在与景观装置互动的过程中放松情绪,唤醒创造童趣,达到治愈心灵的效果。

4.5.4 自由式——温暖治愈

人们经过一系列的体验之后,需要一个空间整理自己的思绪和心情,所以在游园最后的林下空间设置景观座凳(见图7)。这片空间是自由灵活的,可独处冥想,可安静看书,可三五知己喝茶下棋,也可在林下休闲小憩。将疫情中距离社交的遗憾弥补,将自己所有情绪释放在这片谧林中从而获得一个全新的心情。

通过对游园空间序列的组织,在全园的观景游览中经过各个阶段的景观干预达到最佳治愈的效果。

5 小结——治愈性景观设计的展望

在后疫情时代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治愈景观的需求更为凸显,对其景观质量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在治愈性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其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能照搬舶来思想,通过提取创新丰富设计。与声景学、香景学结合运用,注重感官体验对人行为上、心理上的引导,增强景观的互动性、趣味性,协调不同方式,根据空间序列合理安排组织游园路线,让人们释放情绪发挥景观的治愈功能。

治愈性景观的提出为太原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它所传递的人文情感不仅可以抚愈人们的心灵,还有助于为城市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空间环境,也可以为其他城市在居住区密集区域的绿地规划提供新的参考。

治愈性景观设计在当前的环境设计中正在逐渐被重视,它也正在逐步走出医疗用地的局限,进入人们生活的视野。相信会有更多的景观设计师去实践如何让治愈性景观设计、景观装置为人们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治愈性景观设计的应用普及指日可待。

注:指导教师:白钊义

猜你喜欢

游园景观设计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游园小问
景观别墅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游园——畅妈手作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