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021-09-07黄丽帆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6期
关键词:单位根协整边际

黄丽帆

(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经济出现了奇迹般的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不能仅依靠出口或仅依靠国内投资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迫使我们去深入研究消费问题,而中国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提醒我们在研究中国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时,不能忽视城乡的差异性。国内外学者总结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三方面因素:一是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如收入等;二是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如预防性储蓄以及流动性约束等;三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所引起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以上三点对我们研究中国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我国目前二元经济结构显著,仅用单一收入假说研究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会忽视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消费理念等方面的不同。综上所述,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以及城乡差异性,利用三种假说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现实上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凯恩斯认为引起消费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制度、价格、利率等,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收入,他认为居民的消费跟居民的收入呈绝对相关,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增加,反之,收入减少也会引起消费减少。弗里德曼将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预期到的长期性收入,另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消费者为了自身效益最大化,会根据可预期到的长期性收入来改变自己的消费。杜森贝利指出消费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消费者之间的消费行为会互相影响以致于产生“示范效应”,即消费行为具有模仿性和攀比性,同时提出“棘轮效应”为消费行为稳定性作出了一定的解释。吕志科,曾馨(2020)在基于有限理性决策视角下注重城乡的差异性,利用相对收入假说,指出所有的消费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基于有限理性的视角作出自己的消费决策,城乡收入不平等使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发生相反变动,显著扩大消费差距,呈现出“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至两极分化效应。吕志科,曾馨(2020)在修正理性预期前得出,城镇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和发展享受型消费向上偏移,而农村居民在生存型消费支出中向下偏移,在加入居民有限理性预期后,显著修正了城镇居民的向上偏移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向下偏移。徐小君,刘欣瑶(2020)通过计量模型验证持久收入假说、近视消费假说、风险规避假说以及流动性,验证了城镇居民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却不会随着收入的减少和降低,这也符合杜森贝利提出的高收入居民在收入降低时面临的“棘轮效应”。陈龙(2019)依据据绝对收入假说分析出居民的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尤其高收入居民。司福宁(2014)支出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差异,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李光,梁佳烨(2011)支出收入对消费存在反向影响,提出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抑止农村居民消费。潘文轩(2010)根据西方收入假说入手,认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存在差异性,政策制定时应根据城乡消费差异来制定。黄尚进(2014)从收入角度和不确定性理论角度来理解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性,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强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三、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以及人均消费都在不断提高,从图1和图2来看城乡居民收入以及消费从2003年~2019年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并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都存在同步上升的态势。

图1 城镇居民收入消费

图2 农村居民收入消费

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2003年~2019年城镇居民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从90%下降到了70%,收入与消费的增长率也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主要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2011年欧债危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有所下降。2011年后虽然增长率都为正值,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是逐年递减,而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呈现逐年递增的的趋势。如表1所示。

表1 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

从表2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占支出的百分比2003年从85%上升到了2019年98%,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在政策的调控下扩大了,且2003年~2019年间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相比,增长幅度大致相同,这说明农村居民增长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增加自己的消费。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与消费增长率相比,前者大于后者。

表2 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

四、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述现状分析,中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逐年递增,且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消费,可见收入对消费存在影响,但农村和城镇影响各不相同,本文将根据三种不同的收入假说对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城乡居民消费关系的差异,并且根据2003年~2019年全国城乡数据来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性。

1.数据的来源

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的是全国2003年~2019年间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数据和对应的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官网。城乡消费价格指数以2003年为基期,再求出其他年份的价格指数,然后对于其他年份的居民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做平减,求出真实收入和消费。

2.三种假说实证检验分析

为便于我们对数据的处理,我们首先对原始数据对数化,再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接着对城乡收入数据和消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存在单位根,则不平稳,则需要对数据再进行协整检验,如果存在协整关系,则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是,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存在同阶单位根。ADF单位根检验法的原假设为存在单位根,备择假设为不存在单位根。若接受,则代表原序列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数据,反之,为平稳数据。运用eviews9.0软件检验,发现城镇真实收入和真实消费数据都为二阶单整,农村数据同样,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表3 ADF单位根检验

接下来我们根据三种收入假说进行协整分析。首先分别建立城乡回归模型。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分别建立城乡回归模型:

Urbanconsumptiont为城镇居民t时期的人均消费支出,代表自发性消费,其中β是各省区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Urbanincomet是城镇居民t时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c为常数,误差项µt服从正态分布。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式子含义相同,以下式子含义皆相同。

根据相对收入假说,居民的本期的消费支出受上期消费支出和本期收入的影响,参考潘文轩(2010)的做法,仅考虑上一期消费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Urbanconsumptiont−1为前一期的人均消费支出,β2为前一期的边际消费倾向。其余的与绝对收入假说同意。

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同样参考潘文轩(2010)的做法,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根据加权平均数算出持久性收入式子为:

城市同样如此:

而后检验居民消费与持久收入的关系,城乡回归模型分别如下:

Urbanconsumptiont为城镇居民的持久收入,β1为各省区的城镇居民不同年份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农村居民系数含义相同,其余系数同上。

可以从表4发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三种假说下,消费与收入都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收入对消费存在一种长期影响关系。

表4 三种假说下收入消费关系E-G协整关系检验

根据表5可以看出,各假说对应的城乡消费模型实证结果上拟合优度高,显著性强。从绝对收入假说角度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都与当期收入有关,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909,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0174,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但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高于农村居民的自发消费。从相对收入假说的角度来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既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也受到上期消费的影响,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受当期收入和上期消费的影响程度较大,与绝对收入假说类似,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倾向更大。从持久收入角度来看,城乡居民的消费都受到持久收入的影响,且边际消费倾向都远远大于绝对收入假说下的边际消费倾向,这说明长期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大。

五、结论

本文根据消费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不同的收入假说角度来进行中国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实证分析,利用2013年~2019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乡消费支出回归分析,并进行城乡差异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因素不同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符合三种收入假说,我国城乡居民当期消费受到当期收入、上期消费、上期收入三种因素的影响,从而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以及持久收入假说都得到了证实。但以上三种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各不相同。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都受到上期消费的影响,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受到上期消费的影响更大,根据现在城乡居民消费环境来看,城镇居民收入较高,对于必须日用品的消费数量和品种趋于稳定,从而将收入投向耐用品的购买,因此上期消费对城镇居民的影响低于本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而农村居民的消费随着收入逐渐提高,会根据上一期消费来确定本期消费的金额,因此上期消费对本期消费的影响高于本期收入对本期消费的影响。城乡居民上期消费对本期消费的边际倾向都大于0,这说明随着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都会受到消费惯性的影响,即“棘轮效应”的影响。

2.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存在差异

通过三种不同协整检验结果分析,城乡居民自发消费倾向有很大不同,三种不同收入假说下的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倾向都高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这与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以及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我国收入消费现状表明大多数城镇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都高于农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因此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然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除此之外,农村居民有些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必需品不需要通过市场购买。

实证检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强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因,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对于城镇居民而言,消费早已由曾经的对于“吃饱穿暖”必需品的需求过渡到对于大宗物件,如住房、汽车等耐用品及高档品的需求,因此城镇居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被储蓄起来,用于日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品的需求,或者进行财富投资以达到财富增值的目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大多数还停留在对于“吃饱穿暖”等日用必需品的需求。

六、建议

为扩大国内需求,应着重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入手,在促进消费方面,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应该制定不同的消费政策,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政策应侧重于调整消费结构,减少城镇居民为购买耐用消费品的储蓄,从而扩大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政策应侧重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猜你喜欢

单位根协整边际
学会坚持,学会放弃,理性行动
浅议导数和边际在量本利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对黄金价格的预测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创新中国背景下专利资助政策与专利申请数的实证研究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等间距组合数的和的闭合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