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21-09-06马艳萍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民脱贫攻坚发展

[摘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就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出人民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党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之一。纵观历史,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是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此时更需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作引领,这不仅仅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更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人民;发展;决胜;脱贫攻坚

[作者简介]马艳萍(1987-),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人,中共锡林郭勒盟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党的理论和党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8-0048-03

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深刻理解和领会它的精髓,这样才能更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良好基础。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最初是由一批热血青年为主体建立的,虽然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但他们保留着书院气息,对群众工作还很生疏。很快,中国共产党人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1922年党的二大上达成共识,认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并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群众党”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摆脱狭小团体局限,面对群众、走向群众。①

党的二大提出了建立群众党的思想,没有明确提出建立群众党的方式和路径。党的三大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力求改造国民党,想让其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政党。对国民党寄予厚望,期待国民党能够积极联系发动群众,结果偏离了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致使工作走了弯路。到党的四大时汲取教训,才确立了正确的群众观。党的四大还提出了注重群众“自身的具体的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等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这些思想表明,党的四大确立的群众观已经初具丰富内容。②从七大开始,中国共产党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明确“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其中之一。时刻关注人民的意愿,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根本理念,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③

社会发展进入“十三五”时期,也同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研究“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中央深刻分析国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为这一时期仍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形势复杂严峻,发展任务繁重艰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的过程中被作为发展的首要原则和根本立场明确提了出来,成为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一条红线。④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一种发展,人民群众都是主体,是直接参与者,同时是最终受益者和评判者。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人类对各历史阶段的发展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结合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所作出的理论总结。其科学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人民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这里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要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追求的不只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重点在于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民的平等权利,推动改革发展成果能惠及全体人民。

(二)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西方发展观认为,物质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劳动、资本和技术,但由于人均产量只有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才能提高,因此资本和技术才是发展的动力。而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发展的本质是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⑤资本和技术对提高劳动效率的确有效,但都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不能与人并列。因此,发展根源于人类劳动,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推动力来自于广大劳动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脱贫攻坚也是干出来的,首要的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三)人民应当共享发展成果。“以人民为中心”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并不断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⑥

(四)人民是发展战略和政策始终围绕的中心。党制定实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始终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足具体的发展实际和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其价值判定标准也应该是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意义

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面臨着许多新的条件和任务,需要采取新的战略和政策。但战略和政策并不会自己发生转变,要以深化和统一认识为前提。在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节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集中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及其人民性特质。不同时期,党的任务和挑战也不尽相同,但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变,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一切工作都以人民利益为中心,都是围绕人民的,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集中体现了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党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正是源于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⑦

毛泽东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他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集中体现了党坚持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要参与者,更是发展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让人民共享革命果实;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让人民共享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集中体现了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井冈山时期党强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时提出“两个务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六条禁令”“八项规定”等等,这些体现了党始终保持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

四、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开展群众工作时,与群众平等交流和协商。

(一)做人民的贴心人,真心实意热爱群众。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员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直接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做群众工作要真心实意而不是虚情假意,视群众为亲人,与群众交朋友做知己,真切体验群众的甘甜苦乐。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特别是现阶段,要在创业、就业、培训、保险等各方面做好工作。

(二)做人民的好公仆,履职尽责服务群众。党员干部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为民解忧解难上,履职尽责服务群众。杜绝特权思想,掌好权、用好权。

(三)做人民的勤务兵,务实肯干造福群众

党员干部要有“为民役”的觉悟,做人民的勤务兵。不搞主观臆断,杜绝盲目攀比,不提空洞口号。多为群众思考,多想解决办法,使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用实在的行动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在实处。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把领导力量和群众力量相结合,把教育群众与组织群众相统一,在工作中团结群众并赢得支持。

(四)做人民的好学生,克己奉公利惠群众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师于民、求教于民,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里去。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行动上恪守本分、廉洁自律,以平和之心和淡泊之情对待位、名、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和事,时刻为百姓着想,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才能真正建功立业。

[注释]

①②齐卫平.党的四大的群众观与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N].光明日报,2015-02-14(007).

③姜淑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C]//2016年度文献研究个人课题成果集(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2018:249-26.

④姜淑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J].党的文献,2016(06):20-26.

⑤施戍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人类发展思想的最新境界[N].中国经济时报,2017-10-12(005).

⑥周淑芳.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N].湖北日报,2020-01-04(007).

⑦彭忠信,姜敏.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J].改革与开放,2019(14):27-29.

[参考文献]

[1]姜强强,张晓东.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核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2):180-188.

[2]王玉福,闫艳.人民性: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J].理论导刊,2019(07):43-49.

[3]桑明旭.在唯物史观中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求索,2019(04):23-30.

[4]李颖.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赵中源.以人民为中心:中国道路的价值坐标[J].求索,2020(01):38-44.

猜你喜欢

人民脱贫攻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