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管弦乐《槐花几时开》配器分析研究

2021-09-05蒲顾家苇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3期

【摘要】《槐花几时开》管弦乐是著名中国作曲家鲍元恺由四川民歌改编而来的乐曲,本文以《槐花几时开》管弦乐中具有典型性的部分为研究对象,采用谱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通过比较《槐花几时开》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分析其乐器组合、配器法及配器对音乐整体效果的影响,总结出其中的特点,力求阐明作曲家如何通过有效的配器手法将音乐形象和整体情绪表达、展现出来。本文主要从《槐花几时开》的背景、配器分析、配器特点比较、配器对音乐整体效果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槐花几时开》;配器分析;音乐整体效果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145-03

【本文著录格式】蒲顾家苇.民族管弦乐《槐花几时开》配器分析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145-147.

配器是指作曲家在作曲的过程中给一段主旋律配上多声部伴奏,丰富乐曲的表现形式,增强乐曲表现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曲家需要考虑乐器的特性、不同乐器的音色、乐曲整体的音响效果等,运用乐器之间的对比与配合将音乐内涵表达出来。除了初始的乐曲写作,配器也常用于乐曲的改编。管弦乐中不同乐器的音域不同、音色变化丰富,因此配器法对能否完美地诠释出音乐中的和声、节奏、旋律、感情、气氛和背景尤为重要。管弦乐《槐花几时开》由四川民歌改编而来,其中综合了民歌的民族色彩和西洋乐器的音色、技法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元素碰撞产生火花。本文对《槐花几时开》管弦乐中的配器如何对音乐情绪、节奏、整体效果产生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一、背景介绍

《槐花几时开》最初是一首传统山歌,它的曲调来自四川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为“神歌”的山歌歌腔,这种歌腔由过去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敬神、祝寿时演唱的歌腔演变而来。《槐花几时开》山歌的曲调采用了谐调的音程和有序的音列,其音阶调式凸显出了当地的地域风格。《槐花几时开》管弦乐是著名中国作曲家鲍元恺所改编创作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中的一首乐曲,鲍元恺善于汲取民间音乐中的精华,同时融入西方音乐中的作曲技巧,赋予中国民歌不同的色彩[1]。这首乐曲充分融合了中国汉族民歌的旋律和西方管弦乐的色彩,保留了山歌中疏密有致的节奏、富于伸缩的节拍、高起低落的下坡型音线[2],用富有表现力的和声和配器展示出了一幅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将一个坠入爱河的农村姑娘灵巧而羞怯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配器分析

(一)乐器组合

(二)主题呈示乐段中的配器法与意境营造

总体上讲,《槐花几时开》1-24小节采用主旋律伴奏,两种因素的织体结构及和弦织体结构。

1-5小节主旋律由双簧管演奏,采用mp力度,位于中高音区,声音纤细而清晰,并带有淡淡的忧伤感,作曲家使用了双簧管的独奏,这样使音乐更具有空旷感,仿佛带我们来到山间。钢琴的出现扩充了音区,从低音区到高音区连贯演奏,声音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空灵而纯净,仿佛山间清风拂过,又仿佛少女内心的悸动。双簧管和钢琴共同完成了主题的演奏,起承转合,声音悠扬。

6-10小节主题变奏,主旋律仍然由双簧管演奏,配器增厚,由弦乐分声部伴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形成多个三六度和同度合奏,小提琴音色清亮悠扬,位于中音区的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音色柔和,产生了复合音色,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和饱满。弦乐组弓法统一,力度统一,表情统一,由小提琴演奏中高音区,中提琴演奏中音区,采用密集排列,融合度高,保证了中高音区的音响力度和平衡。主题的变奏和钢琴音程关系的变化又增加了神秘感,小提琴长音的保持增加了紧张感,三组乐器相互配合,带来一种期待感。

11-13小节单簧管、双簧管、圆号、大管交替演奏主旋律,单簧管音色明亮精准,富有表现力;双簧管演奏位于中高音区,音色相较于单簧管更温暖;之后由圆号演奏,位于中音区,声音厚实饱满,更加温和,与前两个乐器形成对比;最后由大管演奏低音部分,最后三个音上行,结束在do上,悠长的音乐中又透露着淡淡的悲情。弦乐组加入了大提和倍大提,两者构成八度,音响更加厚实,保证了低音区的丰满度,而倍大提使用拨奏的演奏法,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采用pp的力度齐奏,弓法统一,力度统一,表情统一,同时大提和倍大提也使用弱音器,弦乐组共同演奏,增添了不同的音乐色彩,同时又没有掩盖木管组作为主要乐器的声音。钢琴仍然使用滑音,流水般清澈的声音又为音乐增添了一份纯净的美感,使高频区域也得到了充实。笔者认为這一段是这首乐曲第一部分中的一个亮点,这几小节使用十六分音符和保持音记号,节奏更加紧凑,有充分的紧张感、连贯性和融合度,木管和铜管乐器交替演奏主旋律,既有融合又有分离和对比;同时钢琴丰富了高频,长笛和单簧管铺底,分别构成三度和弦,长笛音色清晰明亮而不失甜美,仿佛是一种期待,又或许是失落,郎未来,花未开,少女心中充满紧张,又十分期待。

(三)主题再现乐段中的配器法与情感表达

14-17小节主题再现,使用“commodo自在地”表情记号,主旋律改由圆号演奏,比第一次主题陈述低一个八度,圆号音色柔和浑厚,更为低沉,表达出更忧伤的情绪,少女只在一心思念,心爱之人为何还不得归。弦乐组采用下疏上密的排列方式,构成三度和同度结合,融合度好,保证了各个频段的声音都得到很好的演绎。弦乐组与圆号交替演奏,在圆号演奏时弦乐组保持二分音符,保持了连贯性;圆号保持长音时,弦乐组演奏小连线,并且小连线的最后一个音与圆号每小节最后一个音相同,与圆号相互呼应,大二度的音程关系增加了不确定性和紧张感,仿佛少女在期待爱人归来时迫切,而又害怕被发现的忐忑心理。

18-20小节由单簧管演奏主旋律,由低音区转向中高音区演奏,音色由深沉转为“喉音”,使气氛更为紧张,增添了几分苍白,仿佛表达了少女无法得偿所愿的心情;弦乐组总体声音频段较低,音区最高的第一小提琴也是在低音区演奏,和弦排列下疏上密,构成复合八度和三度结合,融合度高,厚重的低频、下行的旋律、紧密的节奏大大增加了这一段的紧张感,仿佛前方有着未知的危险,体现了少女内心的担忧。

21-22小节伴奏转换为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三连音,加入长笛和双簧管,突出了温暖感,长笛的音色更为甜美,仿佛带来了希望。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同度结合,音色清晰而温和;大管、倍大提同度、八度结合,音色厚重饱满而宏大,其余乐器也构成多个三度结合,紧密而和谐,形成丰富的复合音色。三连音渐强,最后使用mf力度,到达高潮,气势宏大,仿佛少女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23小节使用pp力度演奏,和弦排列下疏上密,各频段声音均衡,融合度高;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同度结合演奏主旋律,第一小提琴声音明亮,又相对分离,中提琴柔和,中和了第一小提琴的音色,不至于显得太突兀。弦乐组弓法统一,表情统一,力度统一,既有“合”又有“离”,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体现了迫切的心情,为结束作铺垫。

24-27小节弦乐组构成同度和八度结合,保持长音,声音融合度高,保持了音响的连贯性。铜管和木管音色相对明亮,与弦乐组形成对比,圆号、单簧管、长笛依次高八度模进演奏主旋律,圆号位于中音区,音色圆润浑厚;单簧管位于克拉里诺音区,音色空灵而富有表现力;长笛位于高音区,演奏时渐慢,音色清澈明亮;声音层层递进,展现出少女的心理变化过程,绵延而悠长,富有戏剧色彩,殷切的少女终于等到爱人的归来,流下欣喜的泪水。

三、配器特点比较

1-14小节的配器整体音色较为明亮,主要描绘了一幅山间的场景,表现少女内心殷切的期盼。因此选择了由双簧管演奏主旋律,同时配器整体音区较高,声音纤细而空旷。钢琴是这一段配器中的点睛之笔,音色透彻干净,空灵而流畅,使这一段的气氛稍显轻松,并且让整段音乐更为单纯,净化了我们繁杂的思绪。弦乐组在这一段主要起到衬托的作用,主要是配合双簧管的演奏,增加了紧实和清亮的音响效果。

14-24小节配器音域明显更低,更显悲壮的气氛,主要表现少女心中的担忧,以及对未知危险的恐惧。因此这一段选择了由圆号演奏主旋律,圆号音区更低,音色更加浑厚低沉,使整体情绪更为忧伤。与1-14小节不同的是,弦乐组除了衬托,更多的是与主旋律相互呼应,形成更紧密的关系,增强了紧张的气氛。这一段还在后半部分加入了单簧管、大管和长笛,使音乐形象更加尖锐,勾勒出了少女所处的时代背景,营造出了危险、悲壮的氛围。

四、配器对音乐整体效果的影响

(一)合理配器保证音量平衡

作曲家熟悉各种乐器的音域和音色特点,注重对音乐整体音量的把控,各乐器之间不会相互覆盖。例如主题呈示段主旋律尤为重要,因此开头双簧管主旋律的力度为mp,钢琴伴奏的力度为pp;主题呈示段结尾处木管乐器主旋律力度为p,弦乐伴奏力度为pp。主旋律的地位显而易见。

主题再现段伴奏的地位相对提高一些,因此在18-22小节,从mp-mf,主旋律和伴奏都保持了相同的力度,仿佛圆号主旋律描述的是少女内心的担忧和惧怕,弦乐和木管乐器伴奏营造了一个少女周围危险的环境氛围,让听众更能够沉浸其中,产生共鸣。

(二)配器变化影响情绪表达

作曲家熟悉乐曲的体裁,将配器大概分为两部分。在主题呈示段,由于这首乐曲是抒情的民歌,且主题呈示段情绪稍明亮一些,所以主旋律选择了双簧管的单一音色,而在高潮部分又引入了木管乐器交替演奏,复合的音色、紧凑的节奏增强了乐曲的密度和力度,与之前形成对比。主题再现段氛围更加紧张,因此选择了音色低沉的圆号演奏主旋律,且弦乐的音色紧实,在营造氛围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弦乐在这一段地位相比于主题呈示段更突出,为这一乐段增强了戏剧张力。

如果这一段主旋律的再现仍然使用和主题呈示段相同的配器,可能会导致听感上的疲惫,作曲家在这一段选择的配器发生了较大变化,相似的旋律产生了不同的音响效果,保持了听众的新鲜感,又能够使旋律深入人心。作曲家在考虑配器时使之保持均匀,或形成对比,或到达高潮,体现了作曲家配器的艺术。

(三)配器衔接保证乐曲完整流畅

作曲家很好地处理了从主题呈示段到主题再现段的过渡,11-12小节旋律不断下行,音域不断降低,使用的乐器音色逐渐趋于低沉浑厚,为圆号的进入做准备,这样才会显得圆号的进入是自然而然,而不至于太突兀。同时作曲家熟悉每件乐器的音区、音色和基本演奏方法,使各声部的演奏者更加得心应手。弦乐部分,作曲家为演奏者转换演奏技法预留了充足的时间,音区的分布也符合自然规律;同时也为管乐的演奏者留出了充分的换气余地,这样才能使音乐浑然一体,连贯流畅。

(四)适当留白营造遐想空间

作曲家并没有一味使用丰厚的配器来增强音响效果,主旋律大都为单一音色,伴奏的配器也较为简单,除了弦乐组,同时演奏的乐器没有超过五种,以此来达到纯净、清澈的音响效果,给听众留出了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具有空灵的美感。

五、结语

《槐花几时开》管弦乐整体抒情而优美,乐曲中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创作的不同技巧,运用配器的合理布局保证了音乐音量整体的平衡和乐曲的连贯流畅,丰富的配器变化在音乐形象的打造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同时适当的留白给了听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缓慢和紧凑节奏型的交替出现、由不同乐器演奏的主旋律的交替出现、对音域的准确把握,都是这首管弦乐曲中的亮点。作曲家运用合理的乐队编制、配器以及旋律变化,使乐曲在营造声象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极富画面感的视象,音乐整体优美大气,欣喜、忧伤、忐忑、期待的情绪都在乐器的交织融合中被描绘呈现。本文对《槐花几时开》管弦乐的配器进行了分析研究,由此可见配器在乐曲整体架构、对音乐内容和情绪的表达、演奏的连贯性与流畅性等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卓娅.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2]黄涛.四川民歌《槐花幾时开》旋律形态解析[J].音乐探索.2003(1).

作者简介:蒲顾家苇(1999-),女,四川成都,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录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