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021-09-05瑶瑶

阅读(高年级) 2021年8期
关键词:鲍叔牙齐桓公诸侯

瑶瑶

同学们好,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期“国学讲堂”特别甄选了儒学经典《孟子》中的一段论述。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孟子这位儒家“亚圣”关于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中国共产党攘外安内、所向披靡,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品读典故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2.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

3.池: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5.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6.得道:实施正确的治国之道。孟子认为,“道”即“仁政”。

7.畔:通假字,同“叛”,背叛。

这段精彩的论述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阐明了孟子的核心观点:统治者能否施行“仁政”,从而取得民心,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生存下来。孟子的论述从影响战争的三个关键因素“天时(自然时序,包括季节、天气等)”“地利(地理环境)”“人和(人心向背)”之间的关系开始,他认为:就对战争结果的影响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又不如人和。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举了两个假设的例子:假使有一座城,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被敌人包围攻打,却打不下来。能包围攻城的一方,必定是占了有利的天时,守城一方则占据地利。如此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换一种情况,守城方也可能弃城而逃。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也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草也不是不多。即便如此守城方还是逃走,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接下来,孟子开始进一步深入阐述。他说:“使人民安居而不逃跑,不能依靠严格控制边疆;使国家安定而不遭入侵,不能依靠险峻的山川河流;使天下都臣服于自己的威名,不能依靠精良的武器装备。施行正确治国之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反之则很少有人帮他。后者得到的帮助少到极致,就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前者得到的帮助多到极致,全天下都会顺从他。凭借全天下的顺从去对抗被自己亲戚背叛的人,自然是战无不胜。所以得道的君王要么不打仗,一打仗就必然能获胜。”

拓展延伸

作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施行“仁政”,提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在后人看来,他所提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仅是对执政者的规劝和告诫,更是对千百年来无数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精辟归纳和总结。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得道者多助”,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历史。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一个由“得道者”转变为“失道者”,从成功走向失败的故事——

齐桓公的得与失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他是春秋五霸之首,也是带领齐国走向强盛的君主,在位早期励精图治,得到了管仲、鲍叔牙等能臣的大力辅佐,成为令天下诸侯敬服的霸主。然而到了晚年,他开始听信谗言,亲近小人,逐渐变得昏庸无道,最终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齐襄公时期,齐国的政治十分混乱,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往莒(jù)国,小白的另一个兄长公子纠则在管仲等人的护送下逃往鲁国。后来国内有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没过多久,篡位者也被杀死,齐国的几股势力商议了一番后,决定还是立齐襄公的兄弟為新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国君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还是小白更胜一筹,先一步回到国内,继位为齐桓公。

在位早期的齐桓公宽仁贤明,励精图治,举贤任能。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不计前嫌,赦免了曾效忠于公子纠,还差点一箭射死自己的管仲,并拜他为相,让他主导齐国的改革。他们君臣同心,对内整顿朝纲,严明法纪,使齐国原本混乱的政治风气为之一清;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使诸侯们各安其位,维护了周天子的安全和尊严。在此基础上,齐桓公还开创了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先例,协调各国纷争,帮诸侯们平定内乱,甚至帮助王太子郑扫除障碍即位为周襄王,威望一时无两。葵丘会盟上,周襄王派大臣将天子车马赐予齐桓公,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正式得以确立。此时的齐桓公,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天下无不顺从。

但到了晚年,随着管仲等一干能臣相继去世,齐桓公逐渐变得昏聩(kuì)无能。他开始宠信易牙、竖刁等一帮奸佞小人。这些人为了取悦齐桓公,背叛亲友,杀害幼子,所作所为令人不齿。管仲生前曾劝谏齐桓公远离这些人,但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将他的话抛之脑后,重用了这些能讨他欢心的小人。齐国的朝政被一帮奸臣把持,对外也逐渐失去了能令诸侯信服的威望。齐桓公病重之时,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各率党羽大打出手,国内一片混乱。而身为国君的齐桓公被他宠信的奸臣隔绝了消息,只能孤独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甚至连饮食都无法保障。齐桓公去世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入殓,导致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之久,惨不忍睹。一代霸主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实在是可悲可叹。

纵观齐桓公的一生,从艰难继位到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再到称霸诸侯,充分体现了他“得道者多助”的一面;而到了晚年,沉迷享乐、听信谗言、宠信奸臣的齐桓公失去了“道”,自然也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命,以致于最后竟落得那样凄惨的下场。后世的史学家们在肯定齐桓公维护周朝稳定、凝聚华夏民族认同的功绩的同时,也无不叹息、痛恨于他晚年的“失道寡助”。

猜你喜欢

鲍叔牙齐桓公诸侯
五张羊皮
管鲍之交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鲍叔牙与管仲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烽火戏诸侯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