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世光:回望《长江之歌》

2021-09-05高倩

华声文萃 2021年9期
关键词:练琴旋律长江

高倩

80岁的著名作曲家、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是《长江之歌》的曲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首歌曲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了时代的记忆。

寒夜点烛练琴

1941年,王世光出生于山东青岛,后来到济南读中学。高二时,王世光试着为同学的歌词谱了曲,写成女声小合唱《我们的理想》,大家都很喜欢,还拿下了济南市音乐创作一等奖。十几岁的孩子自此深受鼓舞,王世光郑重地告诉自己:“我就要学这个了。”

王世光找来音乐学院的考试大纲,开始备考,但家里没有钢琴。“学校礼堂里有架钢琴。”音乐老师说着,把钥匙给了他。课业很忙,练琴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天色暗了,王世光用一个大盘子托着蜡烛照明。济南的冬季天寒地冻,礼堂没有暖气,他的手冻得像馒头。

1958年,王世光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学同学中,有人来自大城市,有人出身音乐世家,相较之下,王世光像是“什么都不懂”。寒暑假里,他常常不舍得回家,一个人待在终于不用排长队的琴房里练琴作曲,给自己补课。

写《长江之歌》用了近十天

1963年王世光毕业后,进入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前身),成为了一名编辑。1964年,为了采访“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他第一次见到了长江。在浦口,火车被一节节运上轮船渡江。王世光从没想过,江面竟然能开阔如大海一般。这份震撼,在他记忆中珍存了将近20年。

自1973年起,王世光开始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创作电视音乐。1982年夏天,纪录片《话说长江》的制作组联系了王世光。在一间堆满了录像带的出租屋里,王世光看了样片:从高原上晶莹剔透的水滴到澎湃广阔的江面,再到长江的入海口,大量精彩的航拍镜头沿着江水顺流而下,让他的心猛地“震动”了。

55秒的片头曲,制作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恰是电视起步的年代,許多节目的音乐一响,人们纷纷放下手里的事情,围坐在电视机前。《话说长江》制作组同样希望“片头曲一出来就能抓人”。可不到一分钟的时长,如何着手呢?长江的流域如此宽广,截取哪一段、用哪里的地域音乐可以代表整个长江?王世光桌边的空纸篓越填越满。思来想去,他决定用这55秒来写“对我们这片国土最直接、最真的情感”。

“找”到那段旋律,王世光用了将近十天。“就是它了!”那一瞬间,他有着作曲家本能的直觉。稳妥起见,他又把另外两个方案一起交给了《话说长江》的音乐编辑李近朱,果然,李近朱与他一拍即合。其余两段旋律也没有“浪费”,一段被用作了片尾曲,一段则被编入了全片长达80分钟的配乐。但观众是否认同自己的想法呢?王世光仍然隐隐不安。

1983年8月7日,《话说长江》首播,反响空前。“世光,成了!”李近朱兴奋地打来电话,“街上的孩子们哼歌、吹口琴,都是这段旋律!”直到这时,王世光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随着《话说长江》的持续热播,越来越多的观众写信给节目组,大家的愿望很一致:“片头曲可惜了,我们都喜欢,可是只能哼唱,能不能找个歌词配上?”于是,全国范围内的征词活动开启,几千份来稿被层层筛选至20首,其中,沈阳军区年轻战士胡宏伟填写的版本,被包括乔羽、王世光在内的评委们一眼看中:“‘你从雪山走来是横向,‘你从远古走来是纵向,两个维度很全面也很亲切。”1984年,在央视举办的《话说长江》专题音乐会上,由季小琴演唱的完整版《长江之歌》与观众见面,火遍大江南北。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练琴旋律长江
长江掠影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乐乐姐姐热线
练琴
7月,盛夏的旋律
挤时间练琴,家长的必修课
练琴
大地的旋律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