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抽吸及支架取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分析

2021-09-04吴学永万里飞李春梅陈一鸣

哈尔滨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脑栓塞心源性病患

吴学永 万里飞 李春梅 陈一鸣

(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525200)

脑栓塞主要是指血液中的栓子经血液循环到达脑动脉并堵塞血管,待侧支循环无法有效代偿时,则会导致该动脉相应供血部位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进而形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在脑栓塞中较为常见,在脑栓塞病例中,约有75%的栓子来自于心脏[1]。导致脑栓塞的主要心脏疾病包含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等。依据栓塞位置不同,病患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当大脑中动脉出现栓塞后,会使病患出现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偏瘫等临床表现,若梗死范围较广,还会导致病患出现脑疝及昏迷,甚至死亡。对于基底动脉栓塞者,可出现眩晕、复视以及肢体共济失调、昏迷、甚至死亡等临床表现。当前,临床对于心源性脑栓塞主要采用取栓治疗,但是在取栓方式方面尚无统一结论,一定程度上限制临床心源性脑栓塞治疗效果的提升。本研究分别对三组病患采用支架取栓、动脉导管取栓以及联合取栓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收集本院接收的54例心源性脑栓塞病患为研究样本,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成A组(12例)、B组(31例)以及C组(11例)。三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纳入标准:所有病患经临床诊断均符合心源性脑栓塞诊断标准[2];发病至入院穿刺时间需≤8h;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大范围脑梗死;病患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机体凝血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或存在出血风险者;手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大范围脑梗死症状者[3];机体肝肾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有呼吸功能衰竭以及心脏严重衰竭。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研究方法:全部病患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团队进行。A组病患单纯使用支架取栓,具体操作方式有:经股动脉穿刺并实施造影检查,明确血管闭塞情况。经股动脉放置动脉鞘,在泥鳅导丝导引下将8F导引导管放置在离病灶最接近的血管内,并沿着导引导管置入中间导管、微导丝和微导管,其中中间导管需放置在病灶近端,而微导丝则需经过闭塞段,随后将微导管放置在闭塞段血管腔内。在闭塞部位放置Solitaire-AB支架。支架置入完毕后需再次进行造影检查,明确位置无误后回撤微导管,确保支架全部打开,留置5min后利用微导管半回收支架后取出,取出支架过程中可在导引导管尾端实施负压吸引。B组病患单纯使用6F Sofia进行抽吸取栓,使用同轴方式,当导引导管到达指定地点后,需沿着导引导管将Sofia远端通路导管置入,并且在Sofia远端通路导管中还包含微导管和微导丝,利用微导丝以及微导管指引Sofia远端通路导管到达同楔形部位相接触的血栓,将50mL无菌注射器与Sofia远端通路导管尾端进行连接,持续负压抽吸。若未能将血栓抽出,在持续负压吸引状态下将Sofia远端通路导管回撤。C组病患采用6F Sofia联合支架取栓,支架放置及6F Sofia到位方式与A组、B组相同,但最后在微导管半回收支架同时将6F Sofia尽量靠近血栓,持续负压抽吸Sofia同时取出支架。

1.3 观察项目:①比较每组病患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含一次性治疗成功率(一次取栓能成功取出血栓)、最终治疗成功率(两次及以上取栓后能成功取出血栓)、穿刺至血管通畅时间;②比较每组病患手术并发症出现情况。

1.4 数据处理:运用SPSS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每组病患手术有关指标:全部病患均无死亡发生。A组病患一次性治疗成功率低于B组、C组(P<0.05)。三组病患最终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病患穿刺至血管通畅时间短于A组、C组(P<0.05),详见表1,2。

表1 每组病患一次性治疗成功率和最终成功率对比[n(%)]

表2 每组病患手术有关指标对比(±s)

表2 每组病患手术有关指标对比(±s)

?

2.2 比较每组病患手术并发症出现情况:B组病患手术并发症总出现率低于A组、C组(χ2值=6.983,P值=0.031),详见表3。

表3 每组病患手术并发症出现情况对比[n(%)]

3 讨论

对于心源性脑栓塞病患而言,若栓塞时间越长,病患脑组织缺血、缺氧时间则越长,对脑组织损伤程度则越重,同样疾病预后则越差。因此,在疾病确诊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伴随影像学技术以及导管技术在临床的推广以及使用,机械取栓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常用方式。支架取栓属于传统机械性取栓方式,近年来,直接抽吸取栓术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尽管临床在心源性脑栓塞取栓治疗方面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该采取何种方式提升治疗效果,临床尚无统一结论[4]。因此,本次研究对不同取栓治疗方式进行比较,以期待为提升临床心源性脑栓塞治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在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时,缩短血管再通时间是改善疾病预后的重要方式。在本研究中,A组一次性治疗成功率低于B组、C组;三组最终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穿刺至血管通畅时间短于A组、C组;B组并发症总出现率是12.90%,明显低于A组、C组。

分析结果可知,单纯使用支架进行治疗,在放置支架过程中极易对血栓造成压迫,当血流再通后,受到挤压的血栓会出现逃逸情况。Sofia远端通路导管具有柔软的头端、更大的内腔及更高的流速,用于直接抽吸取栓可减少手术时间[5]。因导管前端较柔软,因此对血管内皮损伤较小,也可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另外,抽吸操作步骤简便,将两种治疗方式进行联合使用,可取长避短,提高取栓成功率。例如在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的血栓,在放置支架的同时进行导管抽吸,可直接将血栓取出,从而避免支架对血栓形成压迫,同时如果血栓中途脱落,也可以被抽次导管抽吸,增加取栓成功率。

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栓塞病患采用抽吸可缩短穿刺至血管通畅时间,并发症相对较少,而抽吸联合支架取栓在最终成功率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对于在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等一些特定位置的血栓能有相对好的取栓效果。因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将来仍需更大的样本研究来证实。

猜你喜欢

脑栓塞心源性病患
?脑血栓和脑栓塞不是一回事
基于心内科老年患者在院内心源性猝死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
喉癌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连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
肝素联合抗血小板疗法对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分析
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100例中老年心源性脑栓塞超声心动图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