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黄花产业扶贫的“史记”

2021-09-03曾强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7期
关键词:黄花史记火山

曾强

接到大同作协主席任勇先生的电话,要我给他和作家石囡、周智海合作所写的纪实报告文学《火山黄花季》写点东西。虽然力有不逮,我还是义不容辞地接受了。第一,大同黄花主产地云州区(2018年前称大同县)是生我养我的物质故乡,也是精神故乡。第二,2020年我去云州采访脱贫致富典型,在许堡乡就巧遇了他们三位,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用生花妙笔反映当地黄花产业的现实,及如何使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三,我与任勇先生相识已久,他曾担任故乡税务官,为故乡发展出过大力。石囡和周智海都是大同有名的才子,我却之不恭。

一口气读完《火山黄花季》,就像吃了一顿黄花的饕餮盛宴:“做法”多种多样,“颜色”多彩诱人,“香气”浓郁醇美, “入口”酥滑清爽,果然是烹调好手!虽然这是一部纪实报告文学作品,却叫我体验到了秉笔直书、分类陈述、重点凸现、文采斐然的有如司马迁《史记》的感觉。

大同黄花的“地理文化志”

作為本土云州人,谁都知道大同黄花种植历史悠久。但到底有多久?恐怕没人能说得清。作家们通过仔细考证,找到了学者发现的北魏时平城周边地区就种植黄花的依据;明朝永乐年间,大同县大面积种植黄花,代王府里盛行黄花入宴,黄花作为贡品进京,此时大同县就有了“黄花之乡”的说法。

大同县能够成为享誉全国的“黄花之乡”,并不仅仅是黄花种植得多,种植得历史长,全国黄花主要产区还有湖南祁东、甘肃庆阳、陕西大荔、四川渠县和宁夏盐池等地,各地黄花种植同样可以说有历史,有渊源。大同黄花能够从全国黄花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依靠其实现产业脱贫的典范并被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点赞,自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与特色:一方面就在于大同黄花“角长、油大、肉厚”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家们挖掘出的大同黄花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的渊源。

首先,黄花是“代表了中华民族融合、厚道和刚柔并济的一种伟大精神的桑干河文化”。在古老的桑干河两岸已经发现了超过 40 处距今百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明遗址,比如泥河湾文化、许家窑文化。在马头山和殿山脚下也发现了多处新石器后期人类文明。考古专家认为,大约 4500 年到 5000 年前,生活繁衍在此处的古人类在石器技术的基础上,在农耕、制陶和冶炼等方面已经达到十分可观的程度。大同黄花所处的地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曙光的第一缕喷发的地方。

其次,大同黄花也堪称“火山黄花”。桑干河水与火山群形影不离,阴阳互补,在云州区形成了河流、水库、湿地,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少有的水源比较充足的区域。而火山之下因具有地核溢出的原始土壤元素,特别是难得的富硒土壤,大同黄花也就具有了不可复制、得天独厚的地质文化元素。

第三,大同黄花代表了一种亲情文化。大同人一直传说,黄花是戍边将士从内地带来的念母草,是恋乡草,是忘忧草。古代文化中,把萱草赋予母爱、情亲思念及忘忧意象的诗句很多。处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带也是重要战略地带的大同,历来战火频仍,戍边将士你来我往,烽火不断,所以其所产黄花也就容易叫人滋生非同一般的情愫。

如此用历史文化的纵深和地质地理的经纬来阐释大同黄花,为大同黄花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地理文化坐标。

黄花产业扶贫的“本纪”性描述

对于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没有多少工商项目的典型性贫困地区大同县来说,农民的最大希望就是致富,历届领导班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消除贫困。《火山黄花季》告诉我们,消除贫困需要格局,需要智慧,需要人才,需要眼光,需要胆识。云州区委领导班子就是从传统的个体农户种植“山珍海味”的黄花得到启示,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深挖黄花文化内涵,把黄花作为全县贫困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他们重视引领,精心培育,科技投入,政策扶持,规模生产,产业联动,从而把“小黄花”发展成县域经济的“大品牌”、“大产业”。

科学谋划、行之有效的政策是黄花种植实现产业扶贫的决定性因素。大同县把黄花作为全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是经过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科学谋划和长期培育的,“这不是人为的选择,这是历史的选择”。短期行为不是搞产业发展,“拍脑门”行为不是搞产业发展,“面子工程”也不是搞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他们全方位、长期配套各项必须的扶持政策,以农民黄花种植为中心,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经过十多年长期“疏导”性、引领性政策的扶持,“大同黄花”终于成为全区农民群众的“致富金针”。

服务到位、帮扶得力是黄花种植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政府真正的扶持不光是出决策,下文件,提要求,归根到底是如何为黄花种植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大同县成立了全国唯一有编制的“黄花产业办公室”,不仅从种植补贴、水利投入、联系雇工、灾害保险等提供支持,政府还投巨资为花农提供技术保障、农机投入、病虫防治、气象、加工场地、金融“黄花贷”等,彻底、有效地消除了黄花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党员干部带头、“能人”引领是黄花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关键。大多数农民的种植行为具有习惯性“惰性”特点,人们一般不愿试,不敢变,更不敢闯。这就与“羊群走路靠头羊”颇为相似。把握住这种习性,黄花种植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就变得相对容易。《火山黄花集》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深入挖掘和刻画黄花种植带头人、营销推广能人等事迹,为农村种植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借鉴性经验。

刻画黄花产业的不同“世家”

《火山黄花季》这部书最多描绘得是黄花种植的基层群众代表,如种植能手、农科技术员、加工企业老板、销售“大咖”等。这是支撑黄花实现规模化、科学化、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和骨架,也是政府决策、帮扶支持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到位的路标和关节点。读完这一篇篇“骨架”和“路标”,叫我深感写作重点突出,真实可信,全方位展现了黄花产业发展和变化的壮美图景。书中虽然总体感觉文采飞扬,但书中多用白描手法,以记者的身份,直接陈述实事,或直接引用原话,不渲染,不夸张,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用实例说话。比如,徐家堡村支委都同意修管道,占地时有一农妇就是不同意。文中的小说笔法令人犹如置身其中:

老白给她讲道理:这渠改了道,咱全村人就不怕水淹了。改了渠,咱们修好路,以后你出行也就方便啦。

村妇:我不出门。我家在高处,洪水又不淹我们家。

“两委”干部:这是全村开会决定了的事情,又不是老白和你过不去。

村妇:开会我又没去,我不同意。

“两委”干部:全村人都同意,就你不同意!

村妇:地是我的地,要么赔钱!

……

用数据说话。文中讲述大同县黄花种植的历史,依据的是历史档案资料和“活字典”人物的相互印证:“解放前大同县只种植黄花 933 亩。1969 年,全县黄花 2844 亩;1975 年大同县被省政府命名为黄花基地县……80 年代初,大同县黄花集中在杜庄、中高庄、倍加造,徐家堡。1987 年县里开始补贴黄花种植,当年补贴每亩 20 元,第二年每亩 14 元,全县黄花就上到 10000 亩;1994 年,全县当时 16 个乡镇,132 个村,全县黄花突破了 15000 亩。”等等,比比皆是。

用百姓口碑说话。作家写作与记者往往有些区别。主创作家们认为,虽然这是省作协指定的任务性写作,但黄花产业做得好不好,不是凭领导讲,不是听干部和指定人物说,一定要通过大面积走访和实际对比来判断。他们采访一个人,更多要通过其本人,亲人,朋友,邻居,同事以及外围人员广泛调查。说好的与说坏的都听,说真的与说假的都记,然后综合判断,辨别真伪,澄清是非。本人就参与过对瓜园乡瓜园村支书李成的采访。通过百姓口碑了解掌握了最本质最真实的材料,最后才动手写作。

因此,他们这样写出来的书籍《火山黄花季》,一方面可以说是经得住历史和群众检验的作品,也应该是可以传承的作品;另一方面也为黄花产业能够使一方群众真正脱贫致富赋予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信仰,为其它县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方法。

猜你喜欢

黄花史记火山
有趣的火山图
海底火山
火山
黑黄花天牛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黄花歌
漫画史记
我是一棵忘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