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以校史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

2021-09-02陈欣园

西部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东华大学实践路径新工科

摘要:新工科人才培养对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而校史文化作为高校建校以来日益积累的珍贵资源,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协同作用。以东华大学为研究对象,发现工科院校存在物质文化标志功能不突出、制度文化学生参与不充分、行为文化实效作用不明显、精神文化育人工作不深入、学科文化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体对策是:(一)以校史文化凸显校园物质文化的标志功能;(二)以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三)以其深化校园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四)以其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五)以其强化校园学科文化的激励功能。

关键词:新工科;校园文化;实践路径;东华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078-03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工程教育应对全球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尤其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需要培养专业工程知识技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1],这就要求高校在工程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2]。校园文化是高校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也强调重视校园文化形态的建设,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彰显校园文化个性。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体系构建研究

在校园文化的体系构建研究中,高校可依托“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与“学科文化”五个维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制度文化,是指校园主体进行文化活动时形成的各种行为准则;行为文化,直接体现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取向;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高校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科文化更加侧重高校个性特色,主要体现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和人文素质的结合[4]。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存较多问题,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师生习惯性重视学习理论知识研究,从而产生重学术技能和轻人文素养的矛盾冲突,与新工科人才的复合型要求相悖[5]。校史文化贯穿于校史之中,是“学校在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价值观标准与核心层次,也承担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6]。因此,高校如何把握校史文化的珍贵资源探究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有关校园文化及校史文化的研究,结合东华大学学科特色,采用问卷调查法,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与“学科文化”五个维度,对东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现存的问题,以校史文化为切入点对东华大学构建与发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出建议对策。

二、新工科背景下校园文化构建的现状分析

(一)调研概况

本研究对新工科背景下校园文化构建的现状以及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校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研,选择东华大学作为调研样本。调研对象涵盖东华大学在校各年级学生,以纺织类工科为主、非纺织类工科与人文艺术类学科为辅,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为新工科校园文化构建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

本研究以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与“学科文化”五个维度设计调研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法将量表以倾向程度划分等级赋值1、2、3、4、5,得出各项指标倾向的平均值与每一类型平均总值,最后依据文献中五个维度权重占比得出校园文化总体倾向程度。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共525份,本科生320人,占被访人数的61.0%;硕士研究生144人,占被访人数的27.4%;博士研究生61人,占被访人数的11.6%。其中67.6%为纺织类工科学生,21.5%为非纺织类工科学生,10.9%为人文艺术类学生。

(二)东华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现状及存在问题

1.物质文化标志功能不突出

物质文化是指承载校园文化主体的物质对象,也是在校师生对校园文化最直观的感受,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校园建筑、规划布局等各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据调研数据可知,在校学生对物质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82,物質文化中宿舍生活园区建设得分最低为3.45,校园绿化环境分数最高为4.29。其中,工科专业学生对实验楼建设得分低于平均为3.68分,博士研究生对实验室建设得分仅为3.39分。总体分析在校生对于工科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总体较为满意,其中对于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最为满意,对宿舍园区建设与实验楼宇等接触时间较长的生活学习环境满意度较低。说明东华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基础总体较好,但是对于宿舍园区建设与实验楼与建设还有待加强,特别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物质文化建设。

2.制度文化学生参与不充分

制度文化集中体现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特点,也是学校有序发挥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根据数据显示,在校学生对制度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94,各项指标综合得分均为3.8—4.0,表明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对于校园各项规章制度及其落实情况较为满意,但是对于各项规定没有定向深入了解。在各项指标中,学生的参与满意度均分最低为3.81,工科学生的参与满意度均分为3.72,说明在校生并未充分参与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工科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在遵守底线准则的同时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完善执行方式。

3.行为文化实效作用不明显

行为文化主要指学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各类科研、文体等活动,以及学生在其中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方式。调研结果显示,在校学生对行为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87,工科专业学生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低于人文艺术类学生,特别是针对校园活动宣传与活动对自身学习及工作提升满意度评价有一定差异,说明在校工科生对于校园活动提高自身能力的实效评价相对较低,工科院校需要进一步提高校园活动的实效性,开展真正有意义、契合新工科人才发展的校园活动。此外,在校园活动融入校史文化满意度指标调研中,纺织类工科专业学生相对比其他专业学生满意度得分较低,表明东华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缺乏纺织特色校史文化育人元素。

4.精神文化育人工作不深入

精神文化是为校园主体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直接决定高校的凝聚力与集体意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据调研分析,在校学生对精神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93。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对校训认同得分均达4.05,比较认同“崇德博学,砺志尚实”校训精神;对校园学风与教风的认同得分均分达4.10,分数差异性较小,说明学生普遍认同学校严谨务实的工科精神文化。在各项指标中,在校生对校名更改认可得分与学历呈负相关,均分仅为3.35,样本差异较明显,表明学生对于校名更改的认同差异较大。精神文化建设中的校史发展认同得分数据差异较大,说明东华大学的校史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入,精神文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在校生的学习生活。

5.学科文化教育机制不完善

东华大学的前身为华东纺织工学院,目前已发展成为以纺织、材料、服装、设计为优势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学科文化建设具有比较浓厚的工科特色。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校学生对学科文化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90,其中纺织学科特色认同度得分最高为4.03,纺织学科创新度认同度得分较高为3.96,说明学生比较认同学校的特色学科发展前景。在校生对纺织学科吸引度与纺织学科发展史了解程度得分相对较低为3.72,且纺织类专业与非纺织类专业学生的学科文化均分差异不明显,东华大学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史教育以提升学科文化认同,增加学生的学科自信以提高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竞争力。

三、以校史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的构想

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发展根基与特色标签[6],对于校园文化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协同作用。本研究通过阅读文献以五个维度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以东华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在新工科背景下校园文化各个维度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基于调研结果,对标新工科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素质要求,以校史文化为切入构建校园文化实践路径,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校史文化凸显校园物质文化的标志功能

工科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重视实用主义,功能性考虑完备,重“物质”而轻“文化”,容易忽视人文氛围营造。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特色标签,因此工科院校可以校史文化凸显校园物质文化的标志功能,做好顶层设计将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公共区域,以校史馆建设为核心、校史景观设计为辐射带充分发挥校史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标志功能,将校史文化融入宿舍园区与实验楼宇建设,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有侧重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

(二)以校史文化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

校园制度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在校师生认同并遵守学校制度。新工科背景下的制度文化核心问题已经不在于制度的制定,而在于如何实现制度认同,进而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校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根基,可以有效实现在校师生价值观层面的文化认同。工科院校应加强校史研究宣传,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引导学生将制度文化作为自身行为准则,增强“文化惯性”;注重在校史文化学习中提升师生互动指数与参与度,以校史文化建设柔性制度、实现柔性管理,加强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6]。

(三)以校史文化深化校园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行为文化是培育新工科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工科院校的校园行为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而且行为活动设计缺少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色。作为具有纺织特色学科的高校,东华大学应当把握学生具有文化认同的校史资源,以校史文化精神核心为根本,结合在校生实际需求,将校史育人元素纳入行为文化建设,设计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落实实效中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为顺应新时代教育特色,学校还需构建多样化的校史文化引导方式,用好学校特色网络平台“易班”网站拓宽行为文化实践路径,组建校史宣讲团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参与到校史文化建设。

(四)以校史文化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可以通过构建学校精神和营造优秀校风两方面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应当充分研究挖掘校史资源,以校训校歌等校园标识为切入点加强校史文化建设,以学校精神为中心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全面辐射到学生的精神文化教育,让学校精神真正入脑入心而不是仅流于表面。工科院校的校风普遍严谨务实,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新工科人才所需的人文情怀,学校需要将有传承意义的校史文化作为构建校风的宝贵资源,以文化人、以史育人,同时适应时代大势,丰富以传承创新为核心的校史载体及宣传方式。

(五)以校史文化强化校园学科文化的激励功能

高校学科建设的不同侧重会形成不同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新工科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华大学作为纺织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需要将校史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思政,优化校史文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与整合[7],从专业自信角度增加新工科人才所必需的人文知识,增强学科自信以提高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竞争力;构建校内外多方协同参与校史文化研究机制,注重学科发展的实效性,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史教育以提升学科文化认同。

结语

新工科人才培养对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而校史文化作为高校建校以来日益积累的珍贵资源,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协同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研究校史文化传承延续校园精神的同时,结合学科特色展望未来,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开展真正有意义、契合新工科人才发展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利华,赵津婷,姚立敏,等.基于《华盛顿协议》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

[2] 刘冬颖.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

[3]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

[4] 刘生军,庞源,曾佩芸.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以东北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9).

[5] 谢婷婷.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9(3).

[6] 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7] 周德群.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

作者简介:陈欣园(1994—),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单位为东华大学,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东华大学实践路径新工科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东华大学开发出全纤维结构智能电子皮肤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