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1-08-27吴明明

种子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

吴明明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基础的农作物之一,在其培育和种植方面要进行重点关注。近几年随着气候、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病虫害问题频繁出现,影响种植者的种植情况。所以在玉米种植时应用栽培新技术,对于玉米种植的整体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都有很好的作用,能够帮助种植者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以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开展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2-002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 B

粮食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条件,在我国粮食种类中玉米是种植较为广泛的一种基础农作物。玉米在食用、饲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使得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成为栽培的重点,在过去传统的玉米栽培中,对于玉米的种植技术大多是以种植者自身的经验进行种植,科学化管理不足,导致无法很好地达成高产高质量的种植效果。因此在现代机械化设备的应用下,依照科学管理和栽培新技术应用对玉米进行种植,可有效地防治病虫,并使产量达到预期效果,进一步对玉米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综合管控[1]。

1   玉米种植发展研究

玉米因产量好、易种植、适应性强等原因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种植种类之一,良种更新换代、增肥施料、种植田基础设备等相关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玉米的产量得以很好提升。随着我国贸易经济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进而促使玉米栽培的相关技术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玉米在生活中的用处不断提升,除了普通玉米的日常食用之外,玉米行业还推出了各种风味玉米,增加食用者的选择范围。此外它在压油、制粉等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玉米的整体需求量。玉米栽培新科技的运用和对病虫害防治的主要作用是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实际栽培中,种植者可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科学管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确保玉米植株的成活率,减少因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玉米产量,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   玉米栽培新技术要点

2.1   种植前

第一,选种。玉米在我国种植较为广泛,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温度、土质、日照时间等来选择不同的种子,以便玉米种子更好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提升其成活率。第二,对种植地的处理。在玉米种植前,应对种植地进行细致的翻整[2]。可依靠大型翻整机械,将旧土地的大土块翻整成大小合适的小土块,让玉米种子在播种后容易发芽和生长。翻整种植地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浅,过深容易造成种植地水分流失,过浅无法达到种植地松散、土块大小合适等要求,翻整种植地的深度把控在19~24 cm,要能形成地平、土碎、灭草、保墒的效果。第三,拌种播种。在播种前,为保证玉米种子的出芽率,可对种子进行浸泡、晾晒和拌种等工作,要注意浸泡和晾晒的时间,科学开展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第四,播种时间的选择。根据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时间,比如西北地区玉米播种基本是在4月中旬开始播种,10月进行收割。

2.2   种植中

第一,控制种植密度。随着机械化广泛在种植中被使用,科学控制种植密度可有效实现。但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种植者要根据自己种植地的具体情况来控制种植密度的大小,选取适宜自己种植地的宽窄型或等距型种植方式,以此来保证玉米在今后的生长中可以有好的养分、水分、日照等。第二,合理进行施肥[3]。施肥可有效补充玉米生长中所需的养分,达到高产量、高质量的效果。在实际施肥中,施肥期可分两种,一是在种植时进行施肥,即种植期对其进行施肥,整个玉米生长周期中都不需要再进行施肥,依靠缓慢地释放肥效来满足玉米的生长,其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是一些土壤养分较弱的土地在后期可能会出现肥力不足的情况,影响生长;二是在进行过第1次施肥后,对玉米进行二次施肥,在玉米苗呈现小喇叭口到大喇叭口时期进行施肥,也被称为追肥,追肥的优点是可保证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内都有足够的养分,为以后的高产打好基础,缺点就是费时、费力。种植者可根据自己种植地的情况来进行。

2.3   種植后

第一,浇水。玉米其实是较为抗旱的农作物,但在其生长中种植者还需在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浇水,保证玉米健康生长。在刚播种后,对其进行蒙头水的浇灌,可有效降低施肥量过大造成的烧种现象,但是种植者也要注意浇水的水量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田间积水的出现,这样也会影响后续玉米的生长;其次,玉米拔节后,需要种植者根据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进行适当的浇水,这时要浇透水,深入其土壤内;最后在玉米抽穗时,根据土壤的水分含量对其进行浇水,也需要浇透。第二,防治病虫害。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需要种植者在种植后重点对其进行关注。西北地区玉米中较为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黑束病、瘤黑粉和大斑病等,种植者在面对相关的病虫害时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保证玉米良好生长。

3   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

3.1   虫害防治

3.1.1   红蜘蛛

因西北地区少雨干旱等原因影响,玉米红蜘蛛成为西北地区主要为害玉米生长的害虫之一,对玉米的种植影响较大。其表现为被侵蚀之处有失绿的斑点或条纹出现,最后整个玉米叶枯黄。对其预防可以通过在收割玉米之后对土地进行翻整,减少土壤中存在的虫卵,然后可以在播种前对土地进行除草,减少杂草上的虫卵残留。还可使用化学药剂对红蜘蛛进行处理,种植者一旦发现有失绿的斑点,可用虫蛹克乳油1 000倍液和红白蛹1 800倍液按比例进行混合,对出现虫害的地方进行喷洒[4]。

3.1.2   棉铃虫和玉米螟

对于防治棉铃虫和玉米螟可先将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卵的堆积,在成虫羽化期可进行杀虫灯加诱剂的方式来对其诱杀,而在成虫产卵初期可以释放赤眼蜂对虫卵进行消灭。在玉米生长后期可以对其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和甲维盐复配喷施等相关的灭虫化学药剂,進一步提升整体防治害虫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上草环法,将浸过杀虫剂的稻草环放置在花丝上,15 d后取出焚烧,达到杀虫效果。

3.2   病害防治

3.2.1   瘤黑粉病

瘤黑粉病的分布范围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地区。这种玉米病害的表现症状在玉米苗生长初期或是成株期都有出现,比如生长初期会以矮缩丛生、黄条形、顶叶扭曲等症状为主,而成株期在果穗和雄穗上都有相应的叶状和枝状等表现。对于这种病症的预防和防治,除了选择基本的抗病良种进行种植和进行秋深的翻整土地外,还可以对其进行化学的防治,比如可以采用粉锈宁进行拌种或在玉米心叶末期撒施烯唑醇与辛硫磷复配颗粒剂,对其进行防治。

3.2.2   玉米黑束病

玉米黑束病是从苗期根部入侵,然后形成系统性的发病。其表现从玉米顶部叶片失绿和不规则变黄开始,然后从叶尖到叶尾进行蔓延直至整片玉米叶死亡,主要表现为维管束变色。对其防治首先要选择良种,从根源上减少其病症发生的概率,这种方式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其次要能定期将种植地中出现的病株连根拔除销毁,翻整土地,防止土壤病原菌累积;最后在施肥时要合理进行调配,应注意减少氮肥的使用,减少发病。

3.2.3   顶腐病

顶腐病就是玉米顶端腐烂,这种病症对于玉米叶会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影响玉米的整体生长和产量。有这种病症的植株生长都较为缓慢,叶片从边缘开始有失绿现象,叶片扭曲变形,最后枯萎或死亡。可以采用选择良种、排湿提温、消灭杂草、做好追肥工作等,在发病初期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兑水叶喷,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3.2.4   大斑病

西北地区在玉米种植中经常会有大斑病的出现,这种病症也是从根部进入,然后在玉米叶、玉米秆上进行表现,最后整体枯萎,影响产量。对其防治应选择良种和进行科学种植,比如通过宽窄行种植的方式,增强植株间的通风透光,以此来阻断病症侵袭,减少发病概率。根据土地情况及时进行追肥,避免植株因营养不良而感染疾病。

化学防治的方式是在玉米大喇叭后期,利用丙环唑乳油、嘧菌酯悬浮剂、吡唑醚菌酯乳油等农药,对出现病害的地区或病害常发地区进行1~2次喷洒,间隔时间为7~10 d,从而达到化学防治的效果。

4   结束语

现代农业科技的完备使玉米的种植可以更好实现高质量、高产量的要求,在提升农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对粮食的总体规划。玉米新科技的运用为防治玉米病虫害和科学管理栽培等方面提供了很有效的帮助,提升了产量和质量,因此推广和应用有关玉米栽培的新科技是今后玉米种植的重点,为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 1 ] 张东华.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山西农经,2020(21):96-97.

[ 2 ] 刘波,胡春梅.新时期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7.

[ 3 ] 祁婧.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2):111-112.

[ 4 ] 李伟.玉米栽培新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0):146-147.

猜你喜欢

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