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颖别致的音乐教育 意义深远的希望工程

2021-08-26张昀

音乐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英子风情民歌

张昀

2020年11月26日下午2:30,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和平镇希望小学的音乐教室里,儿童舞台剧导演、《炎黄风情》项目主创英子女士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和平镇希望小学杨雅老师带领着20多个孩子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她们五颜六色的彝族、苗族服装和孩子们绽放的笑容既成为了云贵高原冬日阳光下最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或许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耐人寻味的一天。

二十多年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不仅无偿捐赠了200所希望小学,而且他们还极其用心地运用教育剧场/音乐剧场的理念将文学、音乐、自然科学、历史、舞蹈等不同教学内容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方式,让更多希望小学的学生在全新的课程设置中通过集体创作,充分学会和挖掘每一个参与者的感知、想象、合作与自我表达。

众所周知,作曲家鲍元恺先生著名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由24首中国民歌主题改编而成。虽然该作品已经创作了整整30年,但迄今为止,仍然是国内外音乐会舞台上上演率最高的中国作曲家原创作品之一。正因如此,儿童舞台剧导演、《炎黄风情》项目主创英子女士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和平镇希望小学的杨雅老师才能紧紧围绕《炎黄风情——云岭素描》中的《小河淌水》《放马山歌》《雨不洒花花不红》《猜调》等四首云南民歌展开教学:

首先,二位老师带领孩子们观看了由指挥家汤沐海先生指挥的《炎黄风情》音乐会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知交响乐的演出形式和音乐的表现力,同时认识每一种乐器;紧接着,在一种集体游戏中由学生主动扮演不同的乐器并思考每一种乐器和乐队的关系;之后,孩子们把在校园周边山坡上采撷来的野花和小草粘贴在彩色的卡纸上,以表达音乐给予他们的内心感受——清冷的月下小河、绿意盎然的山林春雨、肆意欢唱的放马山歌……最后,二位老师带领着孩子们来到操场,在诙谐、欢快、爽朗的歌声中开始了他们充满童趣的游戏——《猜调》。

然而,当听到孩子们用地道的云南方言演唱“哪样长,长上天”“哪样长长该前卖”时,一种久违了的感觉让我欣喜若狂!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早已消失殆尽的入声字,在云南方言里依然大量存留。虽然随着《猜调》的广为流传,独具云南民歌腔词关系特色的“哪样”已经被悄然改成了普通话的“什么”……

必须承认,这是我听过最不“艺术”,但却又是最快乐的歌。孩子们率真的演唱毫无矫揉造作和煞有介事的表演。我深知,他们的这份快乐或许是“躲”过了《两只老虎》的百年“追杀”和远离了音乐教育的理论“纠缠”后才从心底发出的天籁,且透着童真,洋溢着幸福,更彰显着文化自信!

20年前,著名音乐教育家谢嘉幸教授就曾旗帜鲜明地提出过一个观点: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时至今日,笔者依然对谢教授的观点倍加赞赏:因为,既然每一个学生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摇篮中诞生的,这一文化的全部精神资源,就是上天馈赠给他(她)的最丰厚的礼物,是他(她)一生一世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他(她)获得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没有剥夺他(她)这一礼物的权利。[1]

无须争辩,文化自信首先源自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因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认同,才能对其文化价值予以肯定,从而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我们曾在以音乐开启民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新式学校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代音乐家又试图以新音乐改变中国,但“真正以传统音乐遗产作为基础而有较好融汇西方音乐因素从事新国乐创作的作曲家寥寥无几。”[2]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大批具有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音乐母语的优秀作品才得以诞生。作曲家鲍元恺先生根据24首中国民歌主题改编创作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虽然仅仅只是其中一例,但中国青基会和儿童舞台剧导演英子女士之所以选中《炎黄风情》,恰恰说明了当代艺术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母语音乐教育的理念完全契合:“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里,也包含在音乐语言里,并经由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因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正是维系我们自身过去、现在及未来音乐文化的纽带。”[3] 事实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和平镇希望小学和中国大地上20359所希望小学一样,是“10后”新生代乡村、城镇留守儿童温暖的一个“家”。能让这些孩子们在这样的“家”里学习他们本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同时还教会他们演唱家乡的民歌,可谓功莫大焉!对此,在场的云南籍音乐学家赵仲明教授也激动地对孩子们说:我也是云南人。可是我有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却没有人教我唱云南民歌。你们现在不仅有英子老师、杨雅老师教你们唱,而且你们还唱得非常好!我相信,这将会是你们一辈子的幸福回忆和津津乐道的谈资。更重要的是,云南的民歌和云南的音乐文化通过你们这样的学习就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早在1999年,云南就掷地有声地提出过“建设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大省”的宏伟目标。20年来,无论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非遗传承机制建立,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均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太多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存仍然在历史的河流中慢慢消失,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也因钟鸣漏尽而纷纷逝去。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纵有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方法和高超的技术手段也只能留下一些理性的主张与学说。但“文化是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传承与发展的……我国千百种方言从来不著一文而生动活泼地存在着……最关键的仍然是人,是活生生的被称为‘活性文本的人。而能够使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则是人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4] 教育的主体,又是孩子!著名音乐学家、非遗保护专家田青先生之所以大声疾呼“不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消失”。[5]皆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护,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卓有成效地继承,文化才能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发展。因此,教育部在2020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才能落实。每一个学生才能从音乐的角度认知和理解民族与国家并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短暂、充实、新颖的音乐课结束了。

云贵高原温暖的阳光下,禄丰县和平镇希望小学朴实的高佐治校长、美丽的杨雅老师、热情的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向陪伴了他们一周的英子老师和我们告别。但当我看到泪流满面的孩子们紧紧拥抱着英子老师并喃喃、弱弱,甚至带着一些哀求的声音说:“英子妈妈,你别走”时,我的视线也被夺眶而出的热泪模糊了。但我很清楚,这是教育的主体向施教者最真切的呼唤,同时也是向执教者最迫切的请求。毕竟,这样的音乐教育绝不仅仅是施教者教会学生唱几首家乡的民歌。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传承下来的民歌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主体能力,最终成为每一个“活性文本”传承人的文化自觉!

感谢中国青基会、作曲家鲍元恺老师和《炎黄风情》项目主创导演英子老师,祝愿他们在河北、陕西、山西、四川、江苏各省的教学中,让那里的孩子们也能像云南禄丰和平镇小学的学生们一样,在学习演唱《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对花》《娃担水》《夫妻逗趣》《走绛州》《蓝花花》《走西口》《闹元宵》《爬山调》《看秧歌》《槐花几时开》《黄杨扁担》《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无锡景》《杨柳青》《拔根芦柴花》《紫竹调》等民歌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快乐和民族文化的自信!

注释:

[1][4]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第38页。

[2]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296页。

[3]管建华:《中华文化作为音乐母语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意义》,《人民音乐》1996年第1期,第31頁。

[5]田青:《不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消失》,《田青文集》第五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16页。

张 昀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英子风情民歌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独臂作家之死
钻石妙贼
夏威夷风情
巧计得绵羊
穿花衣 唱民歌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沙滩风情
利物浦风情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