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因素造就的奇观

2021-08-26郭建民梁卿

音乐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歌南海家人

郭建民 梁卿

一、南海“水上民歌”:多重因素造就的音乐奇观

南海“水上民歌”——海上流动的音乐,是由多重复杂因素造就的音乐奇观。历史文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疍民远古先民就已经活动在岭南沿海广大区域。

千百年来,疍家人用凄婉悲壮和深情柔美的“水上民歌”宣泄着内心的压抑与苦闷,抒发丰收后的喜悦与快乐,抒写族群的悲壮与苦难。在记录了疍家人的真实生活的同时,展示着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

鲜为人知的是,大批中原难民迁徙漂流到了岭南一带海域之后,远离了战争的威胁,逐渐忘却了朝廷的风云变幻,慢慢适应了海上生活和气候环境,形成了“以舟为家、向海而歌”的生活模式。疍家人不仅与当地的黎族少数民族和谐相处,混居通婚,“黎疍结合”即族群之间的跨界融合成为一种常态,而且,部分疍家女嫁给来华经商的外国商人,又增添了“土洋结亲”的新气象,这种现象进一步促进了南海地区中外贸易,特别是对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和音乐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水上民歌”也是最早在海上丝绸之路流传的民間音乐。

关于疍民的具体分布情况,文化地理学研究专家吴水田、司徒尚纪撰文:疍民地理分布的研究以陈序经为代表,他在民国时期已成专著《疍民的研究》,认为疍民分布的领域甚广,北至甘肃,南至广东,西至四川之西,东至湖北;而宋代的疍民多在两广一带。”也有学者专述明清时期疍民的地理分布。疍民区域研究这时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地域范围主要集中在闽粤,而实证研究与田野调查成为主要方法,如民国时期中山大学黄云波、岭南大学伍锐麟等对广州、三水等地疍民的研究。

1952—1953年,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广东省内开展了疍民的调查,组织了对珠江水上居民的民族识别工作,形成了三个调查报告。报告认为,水上居民在历史上可能属于一个少数民族,但目前已是汉族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学界对疍民的研究一度停滞,进入80年代,对疍民的研究再次受到重视,研究范围也从广东扩大至海南、广西、福建等地,如张朔人、陈礼贤等对海南疍民来源、军籍、盗寇、人口分布、海疍文化变迁规律等问题的研究。

疍民问题也曾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英国人邓宁(C.T.Downing)和秉钦(J.E.Bingham)在其著作中都提及“疍家是以疍形艇为家的一个群体;日本学者可儿弘明也专门研究过香港的疍民问题,在其著作中论述了疍民的来源、数量、人口迁徙等问题。上述研究,以对疍民文化现象的白描为主,并未揭示疍民的空间分布规律,也没有采取地图分析等地理学常用方法,对于疍民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也缺乏深入的探讨”。[1]

陈序经认为:早期疍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古越时期,他们生活在岭南、华南区域,之后,汉唐以及稍后的宋代的更迭与变迁,使得大量的人员从北方向华南、西南沿海流亡迁移。正因为此,这些来源构成复杂的人群,最终目的是寻找最为安全的栖身之地——大海,究其缘由,当时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中国南海标志的南海一带海域,是疍民们顺海漂流的最终的主要停泊之地,非常符合疍民们家人“为活着”而漂流的生活现状,以及利用大海——“天然屏障”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绝处逢生的真实心态。

值得庆幸的是,疍家人在横跨了中国南北的迁徙漂流中,创造了承载着疍家人历史的“水上民歌”,为后辈留下一个鲜活的文化遗产,同时为深入挖掘和研究疍家族群的迁徙史、移民史、渔民史,特别是南海民歌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南海“水上民歌”的演唱表演从最初的单段体歌谣,逐步发展成为曲式结构相对复杂的多段式,并且运用多个音调(声腔)自然转换即兴演唱,音乐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南海“水上民歌”从原始简单发展到相对复杂,其中疍家智者和文人参与编创的痕迹清晰可见。

疍家族群迁徙漂流的苦难经历是“水上民歌”的历史成因,也是解析多个历史之最的思考维度。疍家人的潜意识里,中原属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田园生活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地方生活认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朝廷之争带来的战火风云,让原本安静祥和的生活发生巨变,疍家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和未来的宿命——一望无际的大海。然而,斗转星移,宽广无际的大海却让疍家人变得乐观豪爽和无拘无束,他们自由自在,想唱就唱,唱得响亮。“以舟为家,向海而歌”——概括了疍家人的全部生活,这种独特的方式是疍家人的随遇而安还是充满了纠结,抑或是最佳选择?总之,无论是顺其自然的命运笃定还是生活所迫的无奈,疍家人千百年来的流浪漂泊生活,无意间创造了一部曲折迁徙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疍家人一路漂流、一路歌,走出的是一条曲折漫长的文化苦旅,唱出的是南海“水上民歌”多个历史之“最”。

二、解析南海“水上民歌”七最

(一)一最

疍家人随洋流和季风变化漂泊流浪,居住地分散,与沿海居住的渔民相比,他们漂泊流浪在华南、西南、南海以及东南亚、香港、澳门、越南、葡萄牙等地区居无定所,分布最广泛、最分散。对疍民施行统一管辖成为历代封建朝廷最棘手、最复杂的难题。

疍家人神出鬼没、流浪漂流,居住地不断扩大并向周边海域蔓延,部分疍家人甚至漂泊到邻国和地区落户,疍家人一度成为被“放弃”的特殊族群部落。一个在南海地区漂泊几千年的百万之众,现存历史文献或只言片语或轻描淡写,时断时续,成为一段最难记载的断代史,实不多见。

疍家人生活习性以及朝廷的“弃管”政策,造就了南海地区一个巨大的“乞丐王国”,这个“王国”吸引着来自中原地区的难民向深海不断拓展延伸。造成这一奇观的原因有三:其一,疍家人以海为生,疍家渔船会随着鱼群的方向四处追踪漂泊,居住地也随之无限扩展分散;其二,每年的海上季风、潮汐、海流、台风等,会将疍家小船吹来吹去;其三,部分疍家人为生存参与海上运输,四处劳作奔波;其四,意识开放的疍家女为了“讨生活”,与来中国经商的外国人同居、通婚,也有少量远嫁国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海“水上民歌”伴随着疍家人每一天的生活,寄托着疍家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唱着属于自己的民歌,在中国的南海地区流浪漂泊,从陆地到沿海,从沿海拓展到周边邻国。人员的不断漂流带来了语言的迁移和同化,南海“水上民歌”在不断的漂泊中,多地方言元素融为一体,语言形态复杂多变、丰富迥异,因此,将南海“水上民歌”称之为中国汉族民歌中语言最丰富、地域特色最鲜明的一朵奇葩,实不为过。

(二)二最

疍家族群迁徙历史从西晋—明清—近代,在中国人口迁徙史上跨越时间最长,人员构成也最复杂。

历史文献记载,疍家人的祖先大多是中原人。为什么数以百万的中原人大批南迁?原因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天灾,也有人祸。封建社会朝代频繁更迭,造成了战火连绵,加上气候灾害等多重原因,迫使大批中原人无法生存,流离失所。他们无奈丢弃家园,翻越千山万水,向着岭南地区逃难迁徙。岭南的广府地区是他们第一个停泊地,每年成几何数字增加的中原人,一时造成了广府地区的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生存空间的巨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封建官府被迫开放海上贸易,一来刺激当地的手工业发展繁荣,二来扩大了当地人海上生存空间。中原人在向沿海扩散的进程中,由原属地的汉民逐步变为渔民,又从渔民慢慢演化为以海为生的疍家人。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移民潮,比如山东人、河南、河北人向东北地区逃荒迁徙形成的“闯关东”。与其相比,疍家人的成分最为多样复杂,其中有流亡政府家眷、文人武官、逃荒难民等。这也成为长期以来,官府为疍家人设置名目繁杂限制的理由。险恶的海上生活环境、低贱的社会地位和不公正的待遇,逼迫着疍家人自我救赎、自强不息,他们创造了自己的物质生活方式,创造了音乐风格独特的南海“水上民歌”,那是疍家人得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三)三最

如前所述,中原人是疍家人的祖先,跨越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南海“水上民歌”历史与文化属性最为多元,即陆地属性及海洋文化属性兼而有之。疍家人作为北方中原汉族群体,一批又一批地被迫向着岭南地区漂流迁徙,人员的大量迁移把北方多地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随即迁移驻泊之地——岭南地区,长此以往,中原文化和生活习俗慢慢复制并交融到了岭南的广东地区。广东文化基因对于疍家人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语言习惯影响最大,加之疍家人从广东沿海不断向福建、广西、海南等地区漂流,因此就形成了她们虽然同属疍家一个族系,但是在演唱南海“水上民歌”音乐形态迥然相异的奇特现象。

唱歌是疍家人自得其乐、共同分享的一种文化方式,也是他们最快乐和最引以为傲的事情,虽然他们大多没有文化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原属地语言也随着历史的岁月慢慢退化并被异地语言同化,但是,他们却拥有自己不可或缺的精神“良药”——南海“水上民歌”。长期的海上漂流生活形成了疍民族群“向海而歌”的乐观和浪漫的性格。

曾有疍民研究学者根据早年疍民历史以及海上生活习俗,形象地称之为“以海为生、以舟为家”游牧族群(早年官府不允许他们登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由于疍民在海上极其分散造成官府难以实现全覆盖管辖,加之部分疍民因生活所迫广泛结交朋友,发展和强大自己的族群,生活的范围逐步由海上转移到沿海山区的陆地或森林,活动范围的一步步扩大,接触的族群越来越多,结交的盟友越来越多,疍家族群由原来生活的海洋走向陆地、走向山区、走向更远的密林深处——少数民族黎族区域。

南宋学者周去非在《岭外代答校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钦之蜑有三:一为鱼蜑,善举网垂纶;二为蠔蜑,善没海取蠔;三为木蜑,善伐山取材。”[2]这是最早记录疍民真实生活,也是最具体的记录。

(四)四最

疍民族群人员构成的复杂、海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区域分散等多重因素,造就了疍民迁徙历史与变迁最为复杂和最具挑战性,也为南海“水上民歌”留下诸多历史疑问。

南海地区疍家人从什么地方来?分别消失在哪里?历史足迹和遗存该如何探寻?南海“水上民歌”在何时何地和由谁创造出来的?流传的路径和规律是什么?疍家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没有文化,但是流传范围广泛的南海“水上民歌”不仅数量庞大、题材广泛且充满了人生哲理,彰显了中国古代诗词格律的文化神韵,其中的奥秘在哪里?恶劣的海上生存环境疍家人是怎样生存繁衍的?南海“水上民歌”的文化基因如何结构?五声音阶构成的“水上民歌”与阴阳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是否潜藏着“音乐疗心”、“疏肝解郁”的诸多密码?疍家人留下的诸多历史谜团等待着人们去深入挖掘和解读。

(五)五最

“疍民是历史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水上的一个特殊族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及周边地区,目前已基本上岸居住,并逐步融入陆上族群与社会。疍民的信仰和崇拜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历史过程中应对大自然威慑的产物,他们对自然及图腾崇拜内容与水相关,民间及地方神崇拜以水神为主,图腾崇拜分布于所有疍民群体中,但存在空间差异。”[3]

大海之间的小岛上,南海“水上民歌”与烟雾缭绕的香火融合在了一起,向四周蔓延发散,饱含着疍家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六)六最

疍家人创造的南海“水上民歌”风格种类丰富多彩,题材涉及爱情、劳动等,受到“男尊女卑”旧习俗影响,不允许女人出海捕捞,小船就是疍家女唯一的生活区域。疍家女每天围绕在孤独、痛苦、思念和压抑的情绪当中,因此,南海“水上民歌”表达女性爱情和悲情主题最突出且数量也最多。比如《青楼悲曲》《哭嫁调》《水仙花》等,真实再现了早年疍家人的海上生活,详尽记述了疍家人的历史变迁。歌中有对疍家人身世的抱怨和对社会不公的悲情控诉,歌中的精神内涵甚至超过了西方《圣经》里的歌曲。

早年疍家人河网捕鱼、随海漂流,受海上季风以及海流的影响,疍家人的渔船像北方的燕子一样飞来飞去,每一年要更换许多个地方生活。陈序经《疍民的研究》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琼州东北的清澜港,每年春夏两季,好多疍家渔艇,从万宁陵水一带随南风而来清澜。他们在清澜海旁,有些插木为柱、以茅为瓦,有些仍住在艇上。到了秋冬两季,他们又随北风而南返万宁陵水。他们秋去春来,就像燕子一样,一年要住二三个地方。”[4]疍家人有喜歌好歌的传统,在整个南海海域,他们每到一个新的海域,美妙歌声相伴相随,因此南海“水上民歌”也成为流动性最强的音乐景观。

(七)七最

南海“水上民歌”作为中国汉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迄今为止,最鲜为人知。

南海地区古老悠久的历史,构成了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南海“水上民歌”记录了疍家人历史,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流传到海外,彰显了疍家族群顽强的生命力和民歌文化的影响力。然而,遗憾的是,中国音乐史、民歌史,以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传统民歌等文献和教材,有关疍家人历史变迁及南海“水上民歌”均未见记载,尤其是海南疍家人和“水上民歌”更是鲜有人知。

值得注意的是,疍家人由中原人蛻变为“以海为生”的疍家人之后,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面对极为凶险的生存环境,面对生死危机和严峻考验,他们必须全神贯注,积极应对,将聪明才智和创造能量发挥到极致,方能安居乐业。面对洋流、台风暴雨,无所畏惧。疍家人胆大心细、性格豪爽、特立独行,在经过了长期艰难曲折、克服了重重磨难之后,渐渐适应了海上生活,熟悉了海洋气候特点,掌握了海上生存基本要领。疍家人在生活劳动区域建立起一个巨大的海上“生活圈”、“朋友圈”,并与“水上民歌”建立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习水文化”和“民歌文化”从此成为疍家人地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历史根脉。

在疍家人的潜意识里,一望无际的大海,是可以随时停靠的港湾,南海“水上民歌”是内心深处温暖的家园。疍家人笃定:“以海为家、向海而歌”是一生的宿命。

注释:

[1]吴水田、司徒尚纪:《疍民研究进展及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热带地理》第29卷,2009年第6期。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 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第115—117页。

[3]吴水田、陈平平:《岭南疍民崇拜的“亲水”个性及其空间差异》引自《疍民文化论丛》,南方出版社,第110—114页。

[4]陈序经:《疍民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郭建民 三亚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梁 卿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筹)教授、院长

猜你喜欢

民歌南海家人
南海明珠
南海农民赤卫军
美国威胁 南海安全
我的家人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