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释学视阈下韩综《新西游记》在华热播动因探析

2021-08-26刘晓洁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1期

刘晓洁

【摘要】韩综《新西游记》迄今为止已播出八季,每一季都在受众的翘首盼望中开始,也在受众的依依不舍中结束,其俘获的不仅是本国受众的喜爱,海外尤其是中国观众对其也是狂热追捧。那作为一档国外综艺节目,《新西游记》缘何这般深受海外受众喜爱?本文试从现代阐释学的视角,运用阐释学的“前理解”与“视域融合”相关理论来对《新西游记》造成的海外良好传播效果动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西游记》;视域融合;前理解;审美期待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75

《新西游记》是2015年由韩国TVN电视台推出、韩国著名综艺导演罗英锡制作的一档实景真人秀类节目。因节目主持人姜虎东、李秀根在此之前因自身失误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而在中国的《西游记》中猪八戒和沙僧也是因犯错被贬下天庭,于是罗英锡导演便借用《西游记》中“修行”的意义来完成这次旅行。节目最初是在网络平台推出,但由于后续观众反响超出预期,便改为由电视台播放。前七季节目内容持续的高品质保证为《新西游记》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是以今年10月上线的第八季一经出现在受众视野中时,期待与欣喜便成了受众对于这部综艺的普遍态度。

1. 阐释学在文本中的应用

“阐释学(Hermeneutics),即宣告、口译、阐释和解释的技术。”阐释学这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信使“赫耳默斯”,而其理论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对《圣经》、《罗马法》等古典的解读,在阐释学从古代到现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经历了六次性质和作用上的规定。在20世纪,阐释学更是迎来一次根本意义上的转折,也就是从认识论到哲学本体论的转向。而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大量学科专业与阐释学“联谊”,使阐释学研究从哲学扩张到影视学、文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门类之中,成为理解解释各类文本意义的最佳理论依据。

受众在面对一个未知文本时,总是会结合自己过往的经历以及已有的经验知识在当下的处境中去理解文本,而制作者在对文本进行编码组合时,也总是会融入个人的看法与经验。也就是说,无论是理解者还是被理解对象都拥有自己的视界,而受众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的抛弃自身视角而进入到文本世界中,而是将两者视界合理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一个新视界。也正如阐释学集大成者伽达默尔所说:“理解是将自己置于传统的过程中,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融合。”这样一来受众对文本的理解,其实也就是这样一个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两者视域融合的过程。具体到综艺节目中来,是指节目作为一类文本,同受众一样受历史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自身独特的“前理解”。受众观看綜艺的行为,不仅是受众对节目文本理解的过程,也是两者之间所持视域的融合,产生新前见的方式。而受众是否喜爱并接受节目,则取决于受众对节目的理解水平,也就是双方视域融合的程度甚至是视域能否成功融合的问题。

2. “前理解”:接受者的选择

“前理解”包括“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三个要素,它是海德格尔所提出的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指理解者在解读文本时存在着一种先行立场与视角也就是先入之见,他们在开始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会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与生活经验,在脑海中赖以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中进行理解认识。因此,一切解读都是在预设的历史理解中活动,受众对于任何节目的态度也抛不开既定的视野。因而对于韩国综艺《新西游记》来说,他的播出在海外尤其是中国受众中获得良好反应的原因,是基于中国与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相比欧美文化,中国的受众显然更容易接受韩流文化的传播。有着这一基础,再加上韩流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及节目导演给人的先见印象,中国受众对韩国综艺乃至韩国的了解都有了一种“前意识”,那么在这种先入之见的框架中,《新西游记》也更易被中国受众所接受。

2.1 韩流文化的涵化效应

韩国的娱乐产业十分发达,因其独特的偶像培养模式、搞笑真实的综艺以及精彩缠绵的电视剧而受到中国受众的普遍关注,在韩流文化席卷全球的21世纪,网生代们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深受其影响,部分海外受众甚至作为韩国明星的粉丝群体活跃在各大论坛中。韩剧与韩国偶像长期的文化输出,给海外受众提供了众多了解韩国文化的渠道,并且海外受众在其涵化作用下潜移默化的产生了一定的主观意识,形成一种韩国综艺“搞笑真实”、韩国明星没有偶像包袱的先有认知。这样的一种既定想法在受众进行下一次的新文本解读中会被不自觉地带入,并且影响新文本的理解形式,因此对于综艺《新西游记》的出现也更容易接受。而且《新西游记》中李秀根、姜虎东、殷志源、宋闵浩、曺圭贤等主持人在参加节目之前就活跃于媒介屏幕之上,频繁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其中曺圭贤和宋闵浩作为流量偶像,更是曾多次在海外举办演唱会的韩国著名偶像团体成员,受众在看节目时更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对主持人已然形成的看法会随着受众与新节目互动时被带入。是以受众对于《新西游记》的接受度也较高,节目在海外的传播影响力也因此达到最大化。

2.2 节目导演导致受众期待视野的关注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以往的艺术作品鉴赏中所积累的审美经验,过往的艺术鉴赏实践活动为接受者积淀了独特的美学风格与审美价值认识,因而接受者会抱有一定的审美期待来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然而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对艺术作品的诠释后接受者都会拓宽自身视野,形成新的前结构,以便于下一次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达到最佳状态。所以说,每一次综艺节目的文本理解都是基于接受者也就是受众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中的先在经验结构影响着受众对于新文本的诠释与解读。

罗英锡导演作为韩国数一数二的综艺导演,制作了一系列既有创新理念又独具特色的综艺节目。如主打治愈都市人疲惫心灵回乡缓解快节奏生活的《三时三餐》系列、将韩国美食推向世界各地的《尹食堂》等,罗英锡制作的综艺节目都精确瞄准社会焦虑,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受众辨识度的节目风格。罗英锡制作的一系列节目的内容设置也有别于其他有着繁琐复杂叙事以及紧张刺激的游戏竞技综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自我需求与心理欲望,节目内容高质量保证不仅为单个节目赢得了高收视与好口碑,还使这一系列节目的导演罗英锡的节目制作风格在受众心中形成整体印象,受众从以往系列综艺文本中积累的审美经验逐渐形成对于“罗英锡综艺”的潜意识期待。而罗英锡导演更是依据受众的审美期待与审美需求,了解其期待视野,延续自身“罗罗导演”独特的综艺风格,跟紧社会热点,推出了广受好评的《新西游记》,而这也正是《新西游记》一经播出便在粉丝群体乃至普通受众群体中引起良好反响的主要原因。

3. “视域融合”:受众与文本的一次完美对话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有关阐释学的核心概念,“视域”也即“眼界”或“视野”,伽达默尔认为,每个人受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的影响,都会形成一种看待事物的独特而有限的视角,在面对陌生文本开展理解实践时,理解者不是消除自身的视界走入文本所建构的历史视域之中,而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将自我与文本进行交流,消除自我与他者、现在与历史的对立,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而理解者原有的视域和先见也在与他者的对话互动中获得新的理解知识,而理解者与文本之间视域的融合就是一次接受者对于文本有着崭新理解、产生全新意义的一个过程。

对于韩国综艺文本来说,中国受众和《新西游记》在进行互动时,都以自身所持视域去进行对话,尽管两者所处境域不同,但对有着韩综“前理解”的部分中国受众而言,理解《新西游记》没有丝毫障碍,因为在节目中受众能寻找到与自身视域契合的信息。例如第八季中受众早已耳熟能详的吃饭时进行的人物问答游戏,以及熟悉罗英锡pd套路的获胜者才能吃到早餐的“起床游戏”。当这些熟识的游戏画面开始时,受众在期待中便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能使其愉悦放松的文本中。也就是说,中国受众的视域与《新西游记》所要传达的信息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因而《新西游记》才得以在中国受到热烈反响。

但《新西游记》与中国受众之间视域的成功融合不仅仅是由于两者先见的完全贴合,也是因为双方对话过程中对于异质性因素的完美接受。正是这样一个融合过程,致使受众在与文本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也无形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野。例如《新西游记》第八季所创新的“训民正音”游戏。起初受众对于“训民正音”游戏的反应也和主持人一样摸不着头脑,在其后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才明白这个游戏的初衷是由于韩国外来词汇较多,为了让国民能记住本土语言,因而罗英锡导演想到可以让主持人们在游戏过程中不被允许使用任何英语词汇,这既能让媒介前的受众意识到他们所要弘扬的传统文化信息,也能在游戏创新的基础上给受众带来新鲜体验,收获快乐。对于中国受众来说,韩语本就是我们所不了解的领域,但是禁止英语词汇出现的游戏规则简单清晰,且英语对于大部分中国受众而言颇具熟悉感,并且中国受众也会结合自身的情况与观看经验去理解它。因此在“训名正音”这个新游戏出现之后,尽管初始其对于中国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但随着节目的推进,受众很轻易的便陷入到新游戏所营造的轻松搞笑氛围中。

4. 中国综艺制作的阐释学理论借鉴

基于“前理解”与“视域融合”理论,中国综艺节目制作的难点主要在于对受众与文本双方之间的对话关系。由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的存在,受众与节目制作者也就是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各自持有不同的视野,而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是处于流动状态,因而双方对于同一事情的理解也抱有不同的前理解。是以文本若想充分表达意义,获得理解者的认同,最关键的便是处理好双方的前见解,使双方对话过程中完成视域之间的融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综艺的制作可以瞄准受众与文本之间共通之处,利用先理解来弥合双方之间的视域差异,让受众接受且待受众对于文本给予认可时注入新信息,使两者的原有视域融合被拓宽并进入到新视域之中,而理解文本意义的目的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例如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借用中国诗词这一受众耳熟能详的传统元素,巧妙利用中国文化来处理受众与文本的先理解结构,再加上使用具有典型性视域融合功效的大众媒介来进行传播,传达了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

有效实现了受众与节目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促进理解新意义的产生,而节目也在受众与文本的顺利对话中得到不菲成绩。

5. 总结

通过从阐释学视角下分析《新西游记》广受海外观众好评的动因可以发现,受众也就是理解者的“前理解”以及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的“视域融合”程度是文本是否充分传达其意义的关键因素。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文本所持有的自身视野与理解者的先有意识共同发挥作用,影响理解活动。因而对于节目来说,处理好两者的“先入之见”进而促使“视域融合”的成功,才能使节目焕发新生命,赢得掌声。

参考文献:

[1][德]狄尔泰.诠释学的起源[M].见:洪汉鼎.理解与解释阐释学经典文选[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2.

[2]王云琴.解释学视阈下的影视翻拍热[J].电影文学,2012(19):25-26.

[3]伽達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352页。

[4]洪漢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1.

[5]刘莹莹.从小说到电影——阐释学视角下对《红高粱》的主体性改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6]张隆溪.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4-1,第33页.

[7]吴兵东.从《007:大破天幕杀机》谈电影跨文化视域融合[J].电影文学,2014(09):79-80.

[8]邓春燕.视域融合理论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阐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