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上海的艺术教育

2021-08-26

科教新报 2021年27期
关键词:沪剧京剧戏曲

上海的艺术教育始于晚清。19世纪40年代,上海的城市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国内外各类艺术汇集沪上,艺术教育也应运而生,涌现了一批以培养美术、戏曲人才为宗旨的社团、科班。

京剧鼓师赵嵩绶为天仙茶园培养武戏演员,于光绪二十六年开办小金台科班,这种科班采用边教戏、边演出的方式,童伶成长较快,影响颇大,学员中樊春楼、武庆秀后来都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和京剧的革新力量,对南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39年,许晓初、林康侯和陈承荫以提倡与整理中国传统戏曲,培养京剧人才,摒弃封建弊俗,吸收科班長处,遵循新型学校制度为号召,创办上海戏剧学校;1940年,徐慕云等开办了中华国剧学校,戏曲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走向正规,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1945年,由顾仲彝等倡议开办的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学校政治倾向进步,注意课堂教学和舞台演出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很短时间内就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需要又熟悉舞台的话剧人才。

这一时期,越剧、沪剧、淮剧、扬剧、锡剧等地方戏曲在上海蓬勃兴起,各演出团体为培养、充实演员,也纷纷开办科班,如越剧的联升舞台、四季班,沪剧的婉社、儿童申曲班等,基本沿用旧制,拜师学艺,签订关书,边学边演,团班合一,也为艺术人才的成长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上海艺术教育面对社会动乱、物价飞涨,经济困难更成了上海艺术教育生死攸关的问题。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晓邦舞蹈学校都因经费拮据,开办不到一年就先后倒闭;上海戏剧学校也终因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在尚有不少学生未到毕业年限的情况下,于1945年解散;就连公办的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教育经费也常被任意削减,需靠实习公演的微薄收入,维持学校的生存。当时已有20多年历史的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也岌岌可危。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艺术教育面临基础薄弱、门类残缺、师资散失的重重困难。

由于广大办学人员的辛勤教育、严格训练,以及中西文化交融艺术竞争氛围的熏陶和激励,多年来上海还是为许多献身艺术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培养出一大批各类艺术人才,既有就读于正规学校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刘海粟、张聿光、张充仁、冼星海、吕骥、贺绿汀、丁善德、黄贻钧等各个艺术领域的栋梁之材,也有求艺于科班和私人教学脱颖而出的俞振飞、丁是娥、汪秀英、杨飞飞、戚雅仙等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为上海乃至全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上海文化艺术志》)

猜你喜欢

沪剧京剧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传统戏曲
《京剧人设》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