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成都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1-08-26王以尧

四川环境 2021年4期
关键词:成都市成都生态

王以尧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72)

引 言

水润天府,活水成都,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成都市坐落于由岷江和沱江冲刷而成的成都平原,周围群山围抱,形成三分平原、三分丘陵和三分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成都市域面积1.4万km2,大小河流180条,2018年成都GDP位列全国城市第8位,常住人口1 600多万人,并每年保持较高的净增长速度。从古代的“宝墩文化”、“天府之国”、“扬一益二”、“四川”治所到目前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水是贯穿成都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摇篮。

目前,成都市高速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保护(以下简称四水)之间矛盾日益显现,按照国家水生态环境最新管控要求和自身高质量发展需要,成都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仍有很大改善空间。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还公众“水清、岸绿、景美”水境,服务于国家公园城市打造[3];如何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服务于成都市高质量发展,对于成都市水生态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

1 成都市水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1.1 水生态环境现状

一是水资源短缺。近年来成都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15%[4],是苏州的25%[5]、重庆的33%[6]、和杭州的40%[7],已经从“水旱从人”的水乡变成缺水城市(表1)。平水和枯水季节,金马河水流宽度不到河床的5%、西江河几乎无生态流量。在城区,二环以内历史河道大多消失,92条河渠绝大部分没有稳定生态流量[8]。水润天府、活水成都的优势正一步一步消失。

表1 成都市及相应对标城市水资源和用水量统计表Tab.1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umption in Chengdu and comparing cities

二是水环境不能全面满足水功能需求。近年来成都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虽有很大改善,2019年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比例占比90.7%,但是江安河、杨柳河、西江河、绛溪河等城区下游,缓流河段仍不能稳定达标,黑臭水体需加强管护才能长治久清(表2)[9]。调研发现,9个中型以上湖库有6个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局部水面和部分时段问题明显,城区人工湖富营养化比例占70%[10],兴隆湖局部已出现藻华现象。

表2 成都市2019年市级以上控制断面水质分类情况Tab.2 Water quality classification of control sections in Chengdu in 2019

三是水生态达到河流健康要求的河段减少。城区内河流大部分缺少滨岸缓冲带,河道简单渠道化现象普遍,水体自净能力变差。郊区自然河岸侵占较为普遍,存在断流和小流量现象。经河流健康初步评价,有74%河流呈现“差”和“很差”状态[11]。

1.2 水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一是水生态环境难以匹配“宜居”成都。成都市城区自古以来沟渠纵横、水网交错,一派“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往来碧波中”水城景象。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和黑臭现象带来的感官和气味让邻水而居优越感倍减,市民赏水、玩水兴趣大幅降低。在郊区,能够行船、抓鱼、游泳和直接取水使用的河流越来越少,大多数河流不能发挥本身应有功能,“金水之漪,道渴者饮,洸者浜澼,家家流水”景象较少能见,千年水城,已成追忆[12]。

二是水资源难以支撑“宜业”成都。当前,江安河、杨柳河、西江河等小流域大多被“吃干喝尽”,直排或污水处理厂尾水成为河流主要来水,水环境容量难以支撑流域产业发展。成都市“东进”和天府新区水资源短缺明显,区域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生活用水问题,不得不对标深圳等城市用水指标。同时,水质性缺水也是成都市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水定产,加强流域空间管控已是成都市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2 成都市水生态环境症结分析

2.1 全民认识和水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之间的矛盾

市民普遍节水爱水自觉性差,对水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平均人口用水量显著高于杭州、重庆和深圳,居民日生活用水量也显著高于深圳、苏州和重庆(表1)。其因一是有充足自来水保障且开支成本低廉,二是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他们难以相信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变为缺水城市。从而在没有刚性约束和价格调控的情形下难以主动节水。同时,在法律惩罚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方便自己、不管他人”的思想意识使大多市民认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我无关或关系不大,市区雨水口被随意倾倒污水,一些企业想尽办法偷排漏排,2018年仅锦江干流就开展了484个下河排污口截污[9]。河岸种菜、河道电鱼、随意挖沙等现象层出不穷,破坏水生态环境。

2.2 历史遗留与水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认识之间的矛盾

当前“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让党委政府逐渐重视水生态环境,认识和担当有所提高。但是大多数认为成都市水环境问题是历史性的,难以下定决心从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角度去解决顶层设计问题。其次,他们认为系统治水花费资金量大,难以承受。部分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树立并不牢,未充分意识到成都市水资源缺乏、水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已是当前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对当前“两山”理论在成都市的深入落实有流于形式之现象。为确保锦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目标,不得不通过开展病害管网等历史遗留问题治理来推进《深入实施绕城内污水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13]。

2.3 水生态环境高质量需求与保护工作现实之间的矛盾

2.3.1 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成都水资源开发比例高达67%[4],是重庆市的4.9倍[6]、杭州市的3倍[7]和苏州市的1.9倍[5],人口近40年来增加8倍、农业用水比例高达58%[4]是用水量维持高位的重要原因(表1)。成都水资源供给不足,都江堰灌溉面积解放后增加3倍导致成都市水资源份额大幅缩减,且流量调节受省都管局控制。岷沱江流域受地震、农业开发、城市等开发影响,水源涵养价值显著降低,市域湖库雨水调蓄能力较弱,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14]。

2.3.2 水环境质量与污染防治之间的矛盾

污水直排问题亟需系统解决,按污水处理比例(污水处理量/工业生活用水量=51%)和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平均进水浓度/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浓度=62%)概算仍有很大部分污水直排入环境,管网混接、破损和未覆盖是主要因素。流域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容量顶层设计考虑不够,不够科学的产业布局造成流域承载压力过大。水生态环境管理缺少精细化手段,市控及以上断面没有水量同步监测,无法掌握水质、水量动态响应关系。

2.3.3 水生态修复与河湖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

城区河流因为过度开发没有足够的河岸缓冲带,河渠简单“三面光”大幅降低河流自净能力。郊区河流堤岸、边坡受农业耕作侵占影响较重,大幅降低边坡缓冲功能。挖沙等活动损坏河床,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同时,不能稳定达标的水质和生态流量也是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

3 成都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思考

3.1 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解决历史问题

传承“人水和谐”蜀水文化精神,切实抓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定位的大好时机,看清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区位优势和省委将成都市作为全省“主干”定位优势,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水润天府”为主线,分三个阶段将成都市打造成为“世界水文化名城”。第一阶段在“十四五”时期,按照水功能区要求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还水于民;第二阶段到2035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河流健康恢复,达到水城共融;第三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水文化名城,实现人水和谐目标。

打造世界水文化名城,“宜居成都”和“宜业成都”是两个重要抓手。一是打造“宜居成都”,抓住区别于世界7大水城位于下游平原和港口位置特点,重点利用“蜀水文化”、优质水资源、活水特征和原天府水城基础,开墙见绿、还水于民,全面统筹四水,实现“宜居成都”优质生态环境,舒适生活、健康生命和高度精神文明;二是打造“宜业成都”,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共推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时,利用成都市地处上游的水质优势和平原河网特点进行错位发展。通过加强以水定产、提升水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和打造特色水乡,积极助力高端绿色产业功能区发展、服务业核心城市打造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水城共融。

3.2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全民护水行动

一是加强蜀水文化宣传,向市民全面介绍成都平原由水患地区、水润地区向缺水、水质滞后地区演变历史,让他们了解变化原因,认清真实现状。二是加强节水意识,让市民明白成都市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逐渐降低高耗水行业用水指标、积极遏制水浪费行为。三是广泛宣传成都市河流历史自然面貌,增强市民的忆水乡愁,让市民积极参与“爱水护水”行动,主动与污染水环境的行为做斗争。四是加强全民护水行为宣传教育力度,在学校增设水生态环境和水文化保护教育内容,从小根植爱水护水思想情怀。同时加强多媒体宣传爱水护水常识、先进案例等,增强市民爱水护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加强四水统筹,为实现“宜居成都”创造条件

3.3.1 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十四五”国家将逐渐用水质自动站开展全时段监测,在河流出入境基础上加强水功能区考核。加强“减排、提质、保优、强管”推进河流水功能区稳定达标,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为实现“宜居成都”优质生态环境和健康生命创造条件。

一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减少污染负荷排放。对标杭州、深圳污水零直排和打造管网维护最后一百米措施,加强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排查雨污管网混错接和推进厂网河一体化管理,降低管网漏损率和提高进水污染物浓度。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优先采用湿地等生态方式进行尾水处理,争取将污水处理厂变为湿地公园。

二是提高黑臭水体管护力度,提升小微水体水质。加强城区和郊区黑臭水体监管,恢复生态流量,在基本消除黑臭基础上恢复到景观水水质标准。加强城市人工湖泊监管,通过水动力恢复等生态修复手段避免蓝藻爆发,实现亲水功能。

三是保护良好水体,守住一缸好水。抓住成都市饮用水水源和源头水优良水质优势,全面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管控体系,定期开展风险评估避免突发事件。加强湖库监管和富营养修复,逐渐降低富营养指数。

四是加强技术支撑,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污染源、管网、污水处理厂和入河(湖)排口动态管理系统,实现污染源清单及溯源管理目标。整合水功能区和控制单元,建立入河污染负荷、水量、水质、水生态响应模型,逐步实现智慧平台管理目标。

3.3.2 开展水生态修复,逐步增强河流亲水性

按照国家加强水生态保护最新要求,通过“河岸、河堤、河床”修复和“水量、水质、水生”恢复逐渐换来河流健康,增加河流亲水性,为实现“宜居成都”优质生态环境和健康生命创造条件。

一是因地制宜开展河岸、河堤、河床修复。在城区统一规划沿江沿湖绿道建设,逐步恢复河岸缓冲带,打造自然驳岸,增加亲水功能,开展三面光河渠生态修复论证。在郊区退出河堤、河岸耕作农业,开展金马河等重点河流河床修复试点,逐渐恢复河流自然状态。

二是推进重点河道“水量、水质、水生”恢复。逐步连通河湖库塘堰水系,恢复重点河道生态流量。加强重点河道水质监管,推进水生植物恢复、水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工作,逐步实现河流有鱼有草。开展重点河道水量、水质和水生同步观测,确定河流生态流量。

3.3.3 统筹水资源,再造“天府水城”

通过“节流、开源、重塑”保障水资源,维持水体稳定生态流量,推进天府水城建设,为实现“宜居成都”舒适生活创造条件。

一是通过“调、回、限”实现节流。加强水价调控,从根本上改变高耗水生产生活方式,在保障低收入群体和特定行业需求外,让水费为管网建设维护、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买单,改变财政兜底现状。梳理再生水利用通道,增加水循环利用次数,40%回用率将节约8%新水使用量。参照重庆、杭州用水定额做法,落实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节水措施,改变大水漫灌“水旱从人”习惯。

二是通过“涵、蓄、调”实现“开源”。通过在龙门山、龙泉山调整坡地产业结构、恢复森林植被等全域增绿措施,增加水源涵养。加快彭州、简阳和崇州等山区丘陵地区水库建设增加蓄水能力,提高六库八湿地等人工湖泊调蓄能力;积极争取在“再造都江堰”工程实施的同时,加快引大济岷补水工程实施,确保都江堰工程“首润成都”。

三是通过打造“水面、水流、水景”推进天府水城建设。结合公园建设,实现环城生态区内水面面积比例达21%目标,将水作为成都市公园的主题元素;利用成都市上下游200米落差优势,推进重点河渠流水生境打造;在区域景观打造基础上,利用上下游、陆域景观格局差异,有序叠加流域水景,形成中心城区水城、新津等卫星水城、黄龙溪等特色水乡、都江堰等源头水保护地的差异化水景观。

3.3.4 弘扬蜀水文化,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传承蜀水文化精神和打造重点水文化产品,为实现“宜居成都”舒适生活和高度精神文明创造条件。

一是弘扬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和“道法自然、人水和谐”水文化信仰。挖掘李冰父子等治水圣人,杜甫、余秋雨等文人骚客,马可波罗、李希霍芬等国际名人赋予 “蜀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二是提炼蜀水文化衍生品,加强活水公园等治水科普教育基地、文化广场、影视图书等文化创作作品打造和宣传;三是扩大都江堰旅游展示度和推进灌区工程旅游打造,充分利用成都市水面大和水体类型丰富特点,打造虹口漂流,三岔湖冲浪、夜游锦江、溪水打牌、廊桥喝茶等各种水体休闲、娱乐、运动、赛事和旅游活动;四是将河湖景观与成都市音乐、美食和会展场所进行有机结合,让水的灵动、优美、博大等特征扮靓成都都市生活,融入到生活的重要环节。

3.4 积极服务产业发展、为实现“宜业成都”创造条件

3.4.1 以水定产、助力高端绿色制造业示范区建设

一是做好以水定产的顶层设计。对标深圳、苏州高端制造业定位,剖析重庆市智能产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和装备、材料、能源和生物医药培育产业特点,对成都市产业进行单位产品用水量、污染排放量排序,将“以水定产”作为区域发展的首要因素,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发展具有成都特色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高附加值且耗水少、排放少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二是优化空间布局。在成都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和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下,打造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布局和水功能区划按流域梳理产业功能区,将工业集中发展区放在沱江、岷江干流下游,同时通过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园等流域补偿方式逐步弱化都江堰、彭州、崇州等上游地区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按照全省“主干引领辐射”原则,构建“总部研发、生产配套”新型合作关系,开展“成都企业市州行”,分散水污染负荷;三是建设高标准园区。以高端化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秉持清洁生产理念,逐渐降低单位产品排污负荷。做好园区污水分质分量处理,提高中水回用率,减量化排放。

3.4.2 提升水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助力服务业核心城市打造

一是构建公园城市水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探索建立水生态价值GDP核算体系,积极拉动成都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生态环境修复;二是推进美丽宜居天府水城建设、加快附有“蜀水文化”特征的“三城三都”打造,为成都市加快建设航空等国际大枢纽区、自贸试验区大平台,推动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大经贸,深化国际友城合作大交流提供重要的水环境和水文化基础;三是持续深化环评等审批的便民化制度、建立市场化资源交易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技术管理和产业政策咨询体系建设,为营商环境提供全方位的“环保管家”咨询服务。

3.4.3 打造特色水乡、助力天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是以打造龙潭、平乐、黄龙溪、三道堰等十多个水乡特色镇(街区)为契机,加强区域水生态环境修复,将多元水境、水文化作为特色镇的亮点;二是加强农村集聚区、农家乐污水收集及生态化处理,为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三是利用都江堰、彭州等地区优质土壤和水源打造生产优质农产品,提高种植业附加值。有效控制种养殖业污染负荷,打造精品农业。

3.5 促进成都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3.5.1 制定政策,优化机制

市政府牵头组织环境、水利、发改等部门开展国际水文化名城建设规划,并配套相应政策措施。借鉴上海市苏州河“三人治水”(统筹组长、协调副组长、技术副组长)小组领导机制,在市级层面设立世界水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河湖长办公室开展工作,利用市级河长统筹优势,发挥秘书处综合协调作用。

3.5.2 细化目标,量化责任

按照国家管控要求,制定“世界水文化名城”建设实施方案,细化节水效率、中水回用率、管网漏损率、自然河岸长度、可游泳河段长度、生物多样性等考核指标。根据任务轻重缓急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确保努力可达又不影响地方正常发展。定期评估目标和指标,便于及时调整和修正。

3.5.3 强化监督,督促落实

按照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查“五步法”,形成市级检查、区(市、县)组织、乡镇级实施的专项行动工作机制。形成问题清单,交办地方政府,限期整改并向社会公开。实行“拉条挂账,逐个销号”式管理,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

3.5.4 加强保障,稳步推进

加强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确保资金投入与任务相匹配,加强横向生态补偿,促进水源涵养和产业转型。强化科技支撑,优化人才团队和加强研究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4 成都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未来发展建议

4.1 突破空间认识局限,放眼世界开展成都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工作

一是成都市地处岷沱江上游,加强上游阿坝自治州水资源涵养能力,确保岷江上游来水水量稳定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强上游德阳市水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沱江上游来水水环境质量;二是成都市地处长江流域上游,要加强本土流域水资源涵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下游地区水量和水质;三是要从四川“一干多支”角度考虑成都的水资源分配和区域调水工作,确保成都市发展所需的水资源。同时通过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生态补偿等形式加强成都上下游地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四是充分利用成渝经济圈成都市天然来水水质优良但水资源相对短缺特点,开展差异化的低耗水、低污染产业经济发展;五是对标杭州、苏州、深圳、新加坡等国内外发达地区,开展成都市水生态高质量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六是对比世界7大水城特点,打造具有“水润天府”特点的第8大水城。

4.2 突破历史认识局限,将成都水生态文化、文明进行融合、继承和发展

一是系统考虑全球气候变化、成都平原河流千年、百年的水量、水环境、水生态变化情况,为成都市未来发展寻找历史佐证。二是充分认识成都市从农业文明时代过度到三产并重的超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在保留天府农耕文化的同时确保现代成都发展所需的四水统筹;三是充分吸收都江堰“因势利导、因时制宜”治水理念,彰显活水公园、“六库八湿地”等现代成都优秀治水公园特点;四是将都江堰水文化遗产、蜀水文化与水清岸绿的宜居环境、安逸舒适的水上水岸休闲娱乐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打造人水和谐的宜居、宜业成都。

致谢:感谢生态环境部张波总工程司,水生态环境司郭鹏副司长、王谦处长等专家给予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帮助与指导。

猜你喜欢

成都市成都生态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