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秋华《〈富春山居图〉真伪(修订本)》简评

2021-08-26陈向向

中华书画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居图富春山著录

□ 陈向向

《富春山居图》自面世之日起,便以其“神韵超轶,脱化浑融”之境成为艺林神品,百代标杆,“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其在绘画史的重要地位,离不开明清两代众多临(摹)仿本的映衬与播扬”。而由此引发的《富春山居图》真伪更成为画史上的旷世悬案。何传馨(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员)言:“《富春山居图》可说是画中之《兰亭》,无论从学术研究或艺术成就来看,都与《兰亭序》有相同的复杂性。”

2011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使黄公望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此展不仅象征大陆与台湾的血脉相连之亲,更开启了新世纪有关中国画命运的再讨论,使中国绘画艺术成为建构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一环。应声而起的,则是有关《富春山居图》的真伪之辩。在这一批学者和学术文章中,楼秋华的考证不仅引起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何传馨、王耀庭等学者的关注,更以翔实的史料和扎实的功夫充实了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如今十年过去了,楼秋华携著作《〈富春山居图〉真伪(修订本)》归来。

《〈富春山居图〉真伪(修订本)》书影

回望历史,《富春山居图》真赝之辩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的语境各有不同。第一个阶段,由清朝沿袭至民国,主要在于帝王亲鉴的权威认定与民间传承的艺术体认之间的错综关系,其核心在于“反威权”主义与厘清真伪的学术瓜葛,关注重点是子明本与无用师本的孰真孰伪。在这一阶段的系列叙事中,始作俑者与主角无疑为乾隆皇帝。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因徐复观而起的《富春山居图》论辩热潮,旷日持久,极大推动了《富春山居图》的再研究。这一次论辩,同样以子明本与无用师本的真伪问题为中心,然意义已超越问题本身。其革命性的一点在于打开了考据学与传统书画鉴定相结合的法门,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书画鉴定的学术蜕变。考据学方法的导入,将古书画鉴定推向更为深阔的学术语境,通过对作品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地理关系、递藏关系等的再审视,一方面弥补传统书画鉴定方法的局限,一方面也为古书画鉴定研究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艺术史、文化史内涵。正因为此次论辩,浮现出关于子明本和无用师本的更多谜团。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以大陆学者为中心力量推进的研究。此次论辩将中心问题扩展到了《富春山居图》真本与临仿本系统的关系上。通过对新史料、新方法的运用,再次对《富春山居图》进行更翔实细腻的探讨;同时积极介入艺术史与中国画自律范畴,将艺术解析带入到历史和文化情景中,进而将那些已经沉睡的相关主角唤醒,使《富春山居图》研究成为文人山水及其精神世界的时空关照,使《富春山居图》的真伪问题衍化向艺术史的认可性与正当性。换言之,“真伪”问题已退居次要,如何辩识“真伪”、以“真伪”辩识带出中国画的笔墨自律与艺术价值,进而由此探讨中国画的问题所在与时代取向,将《富春山居图》的学术机制引申向笔墨艺术的文化机制。诚如楼秋华所言:“重视书画艺术品的鉴定学科建设,尤其是提高对那些‘死无对证’的古代名作的鉴定水平显得更为迫切,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传统书画艺术史以及当代艺术品鉴定,乃至今后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楼秋华倾尽20年的孜孜笔耕,不仅是此阶段《富春山居图》公认的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也是牵引这一走向的艺术论著。

楼秋华此书的第一重功夫,可谓“精”。关于《剩山图》史料的新发现,可见楼秋华学问的细腻。《剩山图》是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的残卷,过去有些研究对此卷看法较多。其卷首“富春一角”的题款,此前被误为“韩對”所写,因不识此人而被略过。因此《剩山图》在康熙朝之后直到晚清约200年间的收藏脉络存在空白,成为遭人质疑的原因之一。经楼秋华重新加以释读,并找到当年七人小组的正确辩识,“韩對”应为“韩崶”,后者为活动于乾隆至道光年间的重要官员,生平也较为清晰。由此为《剩山图》的流传史补上重要一环。这不仅有效排解了关于此图“在收藏上的空白”导致的误会,更为《富春山居图》的正本清源提供了重要可能。

楼秋华的精细,还体现在一种追求学术极致与精确的治学态度与方法中。如其对乾隆朝《富春山居图》命运的再现,细致还原了乾隆皇帝与《富春山居图》的种种牵扯,以及继任者、朝臣、艺林的种种微妙反应,呈现出更为宏观、立体的艺术史画卷,充实了学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通过解读乾隆与子明本的时间际遇、作为帝王亲题押款的权威性、乾隆与董邦达父子的君臣角色关系,令读者更为清晰子明本与无用师本之间暗含的政治趣味,也因此明了无用师本之所以晚在嘉庆年才得入《石渠宝笈》的原由。虽说乾隆与子明本的公案早有定论,然楼秋华仍孜孜于求真求全,以此推进《富春山居图》真伪之辩进入更深层次的笔墨自律与更广范畴的文化语境。

如果说致力于新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构筑了此书精研的底色。那么,对于事件的细密推理,则显示出作者作为鉴定家的精湛功夫。例如“火殉”一事,有论者以吴贞度的自述、恽寿平的转述与作品实情有所出入为由,疑此事为虚构。相较于前人的望文生义,楼秋华结合心理学,通过品味记录者由于身份地位、交游关系、事件关系等因素在不同现实场景中的心理细微变化,辨析“事实”与“真相”之间的纠缠参差,令人有“水落石出”之叹。

此书的第二重功夫,可谓“深”。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辩识《富春山居图》真伪及其相关争议,更在于对传统书画鉴定理论的反思与推进。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研究鉴定史的完整回顾,楼秋华从中归结出前人争议或未能解决的核心问题,并试图探究问题的实质:“在我看来,这种分歧主要是论者立场不同、考释方法有别所致。换言之,正确解读文献著录成为论辩考释之前提。”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曾指出,弄清历史事实真相的唯一途径就是穷本溯源,去研究“目击者”是如何记载事实的。然而,由于历史记录本身的主观性,使文字著录充满着不可靠的变数。金观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认为,发现支配历史事件的观念是呈现真相的前提。“但在历史事件记录中却往往出现动机和观念的缺位。”其对鉴定学而言,则容易限入对文字著录产生望文生义的语言逻辑考据之局限。如“火殉”一事在前人的论证中,或以相关文字著录为“真”,作为逻辑前提;或断此为“假”,推翻历史认知。而楼秋华更注重综合考据各种相关著录的真实性及衍变关系,尤其是对最原始著录真实性的追问,厘析文义自身的“形”“神”内涵,这样既避免文字著录非假即真的简单评断,又发挥其应有的史证价值。

[元]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纸本水墨 浙江省博物馆藏

楼秋华认为,要处理好“图像”与“著录”的关系,还需正确认识两者的转化。“近现代鉴定家一般认为,许多著录对传世书画作品在鉴定考证上的价值不大……尤其是绘画作品,观感式的文史著录在考证上的价值更近于微不足道。我认为这种观点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误区,前人的相关著录自有其重要价值,只是一般的解读方式有待改进。其中的关键之处便是应当参照图像语言的自身规律,也即绘画(书法)语言的特质来重新解读文字著录本身,使得文字著录这一对于图像的‘翻译’更为客观有效地回到它的来处,从而正确把握文字著录的真相。所以,对于书画作品相关的文献著录,我们可以以融合图像语言的方式阅读,不至于陷入单一的逻辑推理之中而难以自省。”文字著录的真实性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指著录材料的真伪性;二指文字叙述对图像作品的还原程度。后者往往被忽略,而恰为楼秋华所重视的。如“平沙五尺”之说,向来是《富春山居图》原貌考中的难点。楼秋华通过图像校验的方式,对这段文字的真实性进行考察,使“平沙五尺”的原貌地位遭到动摇,也使一些临仿本的问题迎刃而解。楼秋华为书画鉴定中如何正确使用文字著录,提供了新的范例。

此书的第三重功夫,谓之“博”。“图像考辨”是楼秋华颇为看重的鉴定方法,认为“是书画鉴定中最为可靠有效的方法”。“我认为绘画作品(书法作品也是如此)应根据自身的图像语言的规律去鉴定、鉴赏,诸如画理、画法、画学、笔法、墨法、章法,师承、流派、时风,乃至材质、形制、装裱等等都是绘画语言的自身基因,在语言构成上具有共通之处。”而要做到这一点,若无渊博之学养则无以为之。楼秋华对无用师本和子明本递藏脉络的疏理,相关史料的收集可谓目前同类研究中较为完整的。这些史料或散见于各类私人著录,或留驻于各家作品之上,无广泛之阅历,不下足一番功夫不易获得;楼秋华还对材质、装裱、钤印、题跋、风格等鉴别方法熟稔于心,尤注重“从画论、画理等入手”,对图像进行鉴别,足见其绘画修养。此外,书中还体现了对传统摹写方式、明清作伪方法、古代堪舆学、古代度量衡、考据学、现代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此书的第四重功夫,则谓“通”。《富春山居图》的临仿本系统颇为庞大复杂。对于《富春山居图》的真伪之辨而言,临仿本研究不仅可资旁论,同时也能悟会中国艺术“师古人”的传承与转化。临仿本研究通常有两类功用:一是去伪,即将高仿临本排除在外;其二求原,临仿本有的依原作而来,通过临仿本可以追溯原本的概貌,是辨真的重要环节。从艺术史角度而言,临仿本研究还可追溯原作的流转与游观状态。然临仿本与伪本颇有趣味渊源,通常作为文人画家,以师古为学径进行的古本临摹,既是学习笔墨技法的经验,也是领会传神的意会。有一些则是出于对前人的推崇,这一类临仿画本画家大多会以题款言明,以避作伪之嫌。而通常出发于射利而欺世盗名者,才是真正的伪作。楼秋华自然已通透这层关系,其通过析明《富春山居图》重要传世仿本的临伪性质,解决了长期困扰鉴定家的一些问题,如断传为邹之麟名下的临本实为托名之作,则据此而来的《富春山居图》“平沙五尺”原貌之说便不能立足;如视沈周背临本与无用师本之间的出入为沈周个人风格的师古化用,则对此本的疑虑可解散;又如将子明本定性为射利之用的伪本,则子明本的种种疑点则可从作伪手法去认知。凡此种种,楼秋华对临本所下的功夫,非博古通今、知真懂伪者难为,更是打通艺术史与鉴定史的关节。以此而论,楼氏此书的贡献似在辨《富春山居图》之外更上层楼。

猜你喜欢

居图富春山著录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富春山居图》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2021版)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富春山居图》的旅行
《富春山居图》旧事
火烧《富春山居图》